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日,一位我曾经多次报道过的、在全省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农民企业家,拿着一份几个月前的某大报,对我诉苦道:“这报上的假数字可把我害苦了!”不消说,这篇报道就是我写的,可“假数字”却是好心的大报编辑给“编”出来的。面对因编辑删改失误而出现的“假数字”,我亦哭笑不得。 去年12月 29日,我市第一家农民股份制企业──永州之野异蛇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大武,召集“异蛇村”的38户农民,第三次合计他们的“十五计划”。这是一条非常好的新闻,我当即在现场写下一篇970字的新闻特写《“异蛇村”农民三审“十五”计划》,…  相似文献   

2.
前不久,一位我曾经多次报道过的农民企业家拿着一份几个月前的某大报,对我诉苦道:“这报上的假数字可把我害苦了!”这篇报道是我写的,可“假数字”却  相似文献   

3.
《今传媒》1997,(2)
我在阅读报刊时,发现在运用数字方面,态度不够严谨,编校不够认真,出现了一些差错,现举例分析如下,希望能引起作者及编校人员的注意。一、计算失误这是一组滚烫的数字。八年间,企业固定资产增加920倍,由建厂初期的5万元增加到4600万元;给国家的利税由3万...  相似文献   

4.
何谓“预计新闻”?关键在“预计”二字上。顾名思意,预计即估计也。即把可能发生的事件当成已经发生的事件来报道。这种稿子大致有两种类型! 一是,对重要活动提前作预计性报道。即在活动的筹备阶段,有人为了抢先报道,就提前写成了稿子,发到新闻单位。例如,去年的“五四”前夕,我们接到某村一个团支部报道“五四”这天举行的庆祝活动。这位团支部书记还在电话里给我们说:“这个活动没问题,因为是我组织的。”结果“五四”这天下了大雨。事后了解,他们的活动  相似文献   

5.
现在很多同志都在议论我们的经济报道不够生动,不够活泼,并在苦苦求索,力图找出一条克服这一毛病的新路子。笔者也有同感。不是吗?有的报道说是经济新闻实为报账单,数字加进度,没有什么新意;有的见物不见人,缺乏思想性;有的架子很大,但“水分”太多,言之无物;有的甚至缺乏...  相似文献   

6.
张帆 《新闻记者》2004,(9):45-47
164人死亡,24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181.28亿元——这是今年第14号台风“云娜”在我国浙江省温岭市登陆后留下的一组数字。作为东方卫视“云娜”台风现场直播报道组的带队记者,我和我的同事们在温岭亲身经历了那个狂风肆虐、暴雨倾盆的夜晚。这是我第一次直接在台风登陆点做现场直播报道,当狂风把铁皮卷帘门变成“断头刀”,当暴雨把城市变成“水上孤岛”的时候,这个“第一次”足以重新定义我有生以来所有对台风破坏力的猜测和想象,与“云娜”这个名字相比,我更愿意称14号台风为“噩梦”。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我们做成就报道时,最容易遇到以下问题:一是“旧闻多”,二是“量过大”,三是“距离远”,四是“不活泼”,五是“形式老”,六是“深度不够”。一些记者大都习惯用总结式的“老模式”,把一些用过的材料“重抄”一遍,很难出新意。那么,究竟怎样才能不让读者把这道家常菜“吃腻”,常报常新呢?我们只  相似文献   

8.
李涛 《新闻传播》2005,(2):33-34
成就报道是新闻报道中的“老品种”,好比一道经常要吃的“家常菜”。长期以来,我们做成就报道时,最容易遇到以下问题:一是“旧闻多”:二是“量过大”;三是”距离远”:四是“不活泼”;五是“形式老”;六是“深度不够”。一些记者大都习惯用总结式的“老模式”把一些用过的材料“重抄”一遍,很难出新意。那么,究竟怎样才能不让读者把这道家常菜”吃腻”,常报常新呢?  相似文献   

9.
随遇而安     
我当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我不是1957年打成右派的,是1958年“补课”补上的,因为本系统指标不够。划右派还要有“指标”,这也有点奇怪,这指标不知是一个什么人所规定的。  相似文献   

10.
每当我采写稿件时,都会想起父亲对我说的一句话:“瓜未熟时别急着摘来卖”。这无形中渗透到了我从事的报道工作,时时鞭策我要以“成品示人”。  相似文献   

11.
工作材料,是新闻报道的重要依据之。有的记者往往拿到材料如获至宝,大有“手拿材料心不慌”的感觉。但是,事实是由于种种原因,工作材料里的数字有时也会有偏差,如果不加分析地根据其内容进行报道,就可能会以讹传讹,写出掺有水分甚至虚假的新闻来。这就要求我们新闻工作者在采访及报道时,多了解实际情况,认真思考分析被采访对象提供的工作材料及材料里的数字。[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求“渔”记     
张少武 《军事记者》2001,(10):42-42
每当翻阅散发着油墨香的稿件,我的心头总会生出几许感慨:在漫漫新闻之路上与其凭借他人挂号出名,不如学会自己走路,慢慢前行。急功近利:“失马蹄”。三年前,初入报道组时的我对报道可谓一窍不通,但为尽早“出名挂号”,我竟走起了“旁门左道”:让一名搞报道的老干事每次写稿都挂上我的“大名”,我则跑腿、扫地、倒茶,全心全意搞好后勤“保障”。不多日,在老干事的鼎力相助之下,我的“大名”频频见诸报端,一时间,领导、战友的赞扬声灌满了耳朵。我越发轻飘飘起来。然而,没过多久老新闻干事高升调走了。偏偏在这节骨眼上来了采…  相似文献   

13.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午间半小时》节目2月25日播出了一条关于我国电力发展情况的报道。这是一条概况式的报道,可以说题材比较重大。由于中央台在播出时采取了“淡入淡出”的形式,缩短了这条信息与听众的距离,可听性很强。就内容来说,这篇报道比较“硬”,其中涉及很多数字和专业术语,加上题材较重大,如果不精心地做一番处理,很容易使报道“板着面孔”只谈大道理,报一些听众并不一定关心的数字,给人以枯燥、平淡的感觉,让人漠然置之。但《午间半小  相似文献   

14.
2004年《泰州日报》推出了“聚焦工业30强”系列报道。与以往不同的是,这组反映我市骨干工业企业的报道是以《记者住厂日记》的“形式”出现的,一改以往工业经济报道“概念 数字”的枯燥无味与“千篇一律”,视角独特,内容清新,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15.
我与光洋合作的通讯《正义的枪声》在1991年度全省好新闻评选中被评为二等奖。此篇报道获奖的主要原因是,在全国报道这一重大题材的稿件中,我们采访快,写作快,占了先。新闻的特点之一在于“新”。为了这个“新”字,就要“抢”时间。然而近年来,强调时效性不够,一些记  相似文献   

16.
总结经验不断提高俗话说:“久病成医。”说的是经常生病吃药多了,积累了经验自己也会看病了。写稿投稿也是这样。两位通讯员同时起步,有一个很快成熟起来,稿件经常见报,成了优秀通讯员;有一个则一个劲地写,始终没有见报,探其“奥秘”在于:在一次成功或失败面前善不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在这方面,我有切身体会。刚搞报道时,我劲头特别大,白天采访,晚上写稿,一连写了80多篇还没见报,我也不气馁,希望自己的毅力和恒心能感动“上帝”。我的宣传科长是一位“老新闻”,有一天,他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搞报道单有热情还不够,还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如果自已的稿子见报了,你想一想,编辑为什么百里挑一  相似文献   

17.
从2月23日起至9月上旬,泰州日报推出了“聚焦工业30强”系列报道。与以往不同的是,这组反映泰州市骨干工业企业的报道是以《记者住厂日记》的“形式”出现的,一改以往工业经济报道“概念 数字”的枯燥无味与“千篇一律”,视角独特,内容清新,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18.
一次“解渴”的采访袁建达读者爱看“解渴”的报道,记者也盼望“解渴”的采访。这是我和李克夫作为随行记者采访北京铁路公安局铁鹰小分队打击流窜犯的一点体会。11月下旬,当副总编辑李仁臣把这个“抓活鱼”的任务交给我俩时,我的心里是既高兴又紧张。高兴的是,在当...  相似文献   

19.
“如果你拍出的照片不够好,那说明你离炮火还不够近。”著名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的这句话,激励着无数敬业的记者去义无反顾地追寻新闻的终极规律:真实性与时效性。但是,这也无可避免地使记者成为一种危险的职业———离炮火越近,也就是离危险、离死神越近。卡帕本人生命的终结,就是因为他在战地采访时踏响了地雷。据美国一个名叫“保护记者委员会”的民间组织前不久发表的调查报告指出:2002年,全世界有19名记者在执行采访、报道任务期间遇害,另外17名记者的死因虽未完全调查清楚,但他们很有可能是因为自己采写的报道招致报复…  相似文献   

20.
某师后勤部部长张文科有不同凡响的“活鱼篓”。不论是下部队,还是去学习,这“鱼篓”都与他形影不离。“活鱼篓”就是张部长的笔记本。去年以来,这“鱼篓”供他和报道骨干一道在各类报刊杂志见稿五十六篇,在全师的一次新闻报道工作总结会上,当有人向他取经时,张部长随手拿出了三大本记得密密麻麻的笔记本,深有感触地说:“多亏了我的这些活鱼篓”。去年初张部长走马上任后,就定下报道促工作,工作出报道的新路子。尽管他工作繁忙,但对报道工作仍是抓住不放,一抓到底。每期报纸他都认真研读,凡是有价值、有借鉴作用的报道,都剪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