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滕王阁序》的教学应从音韵美的角度出发了解骈文的文体特点,鉴赏优美的景物描写,理解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并以此作为教学的三大目标。这三大目标可由"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句作主线句贯串起来。理由有三:其一,此句对仗工整,音韵和  相似文献   

2.
自东汉中后期至南朝,清谈谈辞与骈文文体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两者都有一个由粗糙到精致的演变,而且演变内容出奇一致:谈辞从朴素的品评变成讲究文采、音韵,用典的骈句,骈化散文也从初期不严谨的意对,单调的文法以及自然声韵变为对仗工整、文辞华美、用典密集和讲求平仄的骈文。鉴于清谈活动有着鲜明的政治背景,又是时代大风气,所以骈文文体生成一大重要原因为清谈谈辞的发展影响到文章领域,使得文体骈化的速度大大加快。  相似文献   

3.
<正>《滕王阁序》这篇文章是用骈文的语言形式写成的,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骈文?骈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特有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骈是"两马并驾"的意思,俪是"男女成对"的意思,骈俪就是使用对偶句。唐代的骈文的句式更趋规整,出现了通篇四、六字句的骈文,所以在宋代一般又称骈文为"四六文"。下面我们重点分析一下这篇骈文的语句特点,在分析这些语句特点的基础上,理解这些语句包含的丰  相似文献   

4.
《柳州师专学报》2017,(2):47-50
骈文从魏晋时期形成以后,其内涵和外延都不断地演变。界说骈文应根据文体发展的事实,动态地看待和界定它。在魏晋时期应把对偶,四字句、六字句视为判定骈文的核心因素,刘宋时期应在此基础上把用典作为界定骈文的标准,而齐梁以后的文章,则应再加上声律的标准。  相似文献   

5.
作为骈文理论的集大成者,孙德谦全面继承了有清一代“骈散合一”的思想,但侧重于“骈散兼行”,即骈句与散句并用.在孙德谦看来,“骈散兼行”能使骈文具有舒缓的气韵,而这种舒缓之气正是骈文区别于散文的本质特征.孙德谦“骈散合一”思想既能融合骈句、散句各自的优势,又保持了骈文、散文各自的特色,解决了以往“骈散合一”论者既要骈句、散句合域,又要骈文、散文分疆的矛盾,这是其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6.
作为文体意义的四六和骈文是不能等同的。四六文不仅仅是指以四、六句式为主的骈文,其重要的标志是在文中运用较多的四六隔对和六四隔对。在徐陵、庾信之前,四六隔对在骈文中所占的比例并不高,而且句型单一、变化单调。在徐、庾等人的努力下,四、六句式逐步成为骈文中的主要句式,四六隔对的绝对数量增加了,而且运用得更加纯熟。但二人的骈文仍不完全合律。强调或讲究声韵完全合律,在唐人骈文创作中才成为普遍追求的审美目标。  相似文献   

7.
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青少年学生对具有“音韵美”的东西,既爱学习,又易记住,兴趣十分浓厚。如儿歌、民歌、顺口溜之类的东西,他们一听则喜,一见即背,一念就熟,几句、几十句,乃至上百句的东西,要不了多长时间就背熟了,成了他们脑子里永不忘却的东西。因此,根据我国语言文字的音韵特点,针  相似文献   

8.
骈文是以对句 (或偶句 ,即甲乙两句之词性按两两相对的位置排列 )为主体构成文章。骈文是指不押韵的文章 ,即是一种散文。散句兼用在骈文中有其必要之处。骈文若变为四六则倾于工整 ,流于俗体 ,失去雄健、华丽、高雅之趣 ,这不只是文体之罪 ,作者本人更难逃其过  相似文献   

9.
六朝骈文的形成与发展,与声律运用的规范化密切相关。在此过程中,陆机和庾信是两个标志性的骈文作家。陆机虽注意到了声律对文章的促进作用,但他没能总结出科学的声律规范,其骈文代表作《豪士赋序》的平仄结构仍有许多声律不协和的地方。庾信的骈文代表作《哀江南赋序》的声律结构则十分规范,实现了节奏点的平仄交替化与句脚马蹄韵化。这两种平仄结构的确立,使骈文在声韵上更加和谐动听,并且极富吟诵效果,是文学形式美的典型体现。  相似文献   

10.
六朝骈文不论选择以四、六言句式为主,还是选择以四、七言句式为主,都要从楚辞中寻求句式资源。四言句和六言句的节奏偶奇相间,单复往返,不仅增强节奏的丰富性和舒缓性,而且吟诵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音节谐熟,在阅读上也可起到调剂作用。六朝前期文人对七言句式的轻视,自然也影响了骈文对七言句式的选择。自汉代起,文章中就开始运用较多的六言句式,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经验,这就为六朝文人在骈文中使用六言句式提供了便利。所以,四、六句式逐渐成为六朝骈文的主要句式。  相似文献   

11.
文言文教学应该突出"读"的特点,但"读"并非教学的目的,如何在朗读中切合课文特点,引导学生在层层朗读中感受课文美点,体味作者情感,受到文学熏陶呢?在《陋室铭》教学中,我做了如下设计。一、读出骈文之美让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发现行文的突出特点——基本上由对偶句连缀成文,告诉学生这样的文章古代叫做骈文,并作适当介绍。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骈文的特点,读出骈文的味道。  相似文献   

12.
敦煌变文中频繁地使用了骈句,与传统骈文相比较,它的特点体现在驰骋才气的长句对仗;匠心密运的错综对;语言平易流畅,基本不用典故,文字浅显易懂;对仗不精切;对仗触犯了禁忌。变文骈句在文中的作用体现在四个方面:摹状人物,渲染场景;直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提升变文的文学韵味;有助于记诵。变文没有排斥骈文的必要,相反,还可以吸收骈文的长处为我所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骈文在六朝成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是在文学自身的自觉、审美意识的觉醒、文学及文学家地位空前提高和统治阶级的倡导的相互作用下开始成熟的;而正是由于这些原因的影响,骈文的审美也体现出语言对偶、辞藻华美、运用典故、讲求音韵声律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4.
骈文不属于韵文,"马蹄韵"虽以"韵"相称,却并不是用于韵而是用于平仄的一种声律规则.因为骈文的篇幅远远长于对联,句中每个字的平仄不可能都要有规律可循,所以六朝骈文中的马蹄韵只包含句脚规则,并不包括句中规则,即对句中每个字的平仄安排.尽管魏晋时期的文人已开始追求声韵美,但他们并没有在骈文创作中尝试使用马蹄韵.刘宋时期,范晔、谢庄通习音乐,精于声律,尤其是范晔骈文中对句句脚平仄相对的例子已经很多,但在对句句脚使用马蹄韵的地方,只有零星几处,很可能只是无意的巧合.永明文人在骈文创作中仍未自觉地使用马蹄韵,即使是那些篇幅较短的文章也未能全篇音调马蹄.在梁代前期,已出现通篇或接近通篇在句脚音调马蹄的骈文,但只是极少数,且集中于体制短小、形式精美的谢物小启.到了徐陵、庾信,多种文体已出现通篇或接近通篇在句脚使用马蹄韵的骈文.徐、庾二人的骈文多能遵守马蹄韵,但并不拘泥,视文意之需要而常稍作变通.至于一联之中的平仄相间,联与联之间的平仄相对,则相对不如马蹄韵那样严格.  相似文献   

15.
一、初读诗文,体味音韵之美 格律齐整,音韵有致是古诗词的一大特点。教师要根据这一特点把诵读教学作为最基本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古诗词的韵律。  相似文献   

16.
和阮元倡导的"文、笔"骈文理论相呼应,诂经精舍和学海堂两书院非常重视骈文教学.诂经精舍、学海堂两书院所选教师和学生,多是骈文高手;骈文是两书院主要教学内容之一.两书院的骈文写作有以下的特点:骈文中赋体占据重要比重,学海堂多作古赋,诂经精舍多作律赋;常用骈文拟写序跋、读书志、碑、记等各种应用文体.  相似文献   

17.
随着跨文化交际的发展,文化差异一直成为英语学习和教学的一大难点。本文从八个方面对中西普通文化差异作了较为深入的对比分析,揭示了西方普通文化具有待人直率、生活隐私及语言礼貌这三大特点。作者在此基础上提出英语文化习得必须达到三大基本目标,并对英语教学提出了三条建议。  相似文献   

18.
周晓明是当代骈文作家,《瓯声集》是他的骈文与辞赋方面的作品集,其中的作品分为三类,即骈体辞赋、碑志颂赞、序跋书信。周晓明的骈文作品具有现代白描骈文的总体特征,句法方面多以偶句为主,词汇方面大量吸收现代白话流行语词,风格方面追求晓畅自然。  相似文献   

19.
戴建华 《语文知识》2001,(12):36-38
古代骈文和散文中的骈句,两两相对,从形式上看都是并列句式,似乎了无疑义;而实际上,由于骈文骈句追求工稳整齐,文约意丰,又不能或不易用关联词语帮助衔接,所以在气韵奔流的另一面,也常见文意跳脱的现象,需要我们在讲解的时候,用心梳理文脉,吟味涵义,不误解古人的意思。这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课本中选编的李乐薇的散文《我的空中楼阁》进行了语言的赏析。从修辞学的角度,分析了散文的音韵美、形象美、映衬美这三大特点。充分感受了散文即是美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