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质疑一:“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到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故都的秋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相似文献   

3.
故都的秋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相似文献   

4.
<正>在《故都的秋》一文中,郁达夫开篇即言:“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并加一笔特别强调道:“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1]也就是说,“清、净、悲凉”的“秋味”是郁达夫所喜爱乃至推崇的;而“饱尝”这种“秋味”正是郁达夫此行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故都的秋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即北京)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  相似文献   

6.
《故都的秋》是一篇颇有特色的抒情散文。它以情贯穿,构思精巧,是现代散文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千里追寻,情在意中。首段说,北国的秋有“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的特点。接着作者写自己从千里以外的青岛赶到北平来的理曲是“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作者为什么一定要从千里以外赶来寻秋呢?这是因为他对故都的秋有着特殊的眷念的感情。前段的意中显情在尾段得到了深化。作者想留住北国的秋天竟说“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  相似文献   

7.
钟连玉 《教师》2014,(25):85-85
正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认为让学生"读得进""悟得出",要从以下方面考虑:  相似文献   

8.
在目前轰轰烈烈的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各种教学模式应运而生,众多的教学模式都追求"互动""合作",呈现一片"闹"的景象。但是,一些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却清醒地认识到:许多"闹"的课堂其实是"伪互动""伪合作",其结果是低效,甚至无效。"沉静的课堂"才应该是"一道永不消失的风景"。不过,"静"的课堂如果缺乏智慧的设计、科学的方法,势必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因此,"静"的课堂要"合情""合理""合式"。  相似文献   

9.
教育自产生以来,"教什么(教育内容)""为什么教(教育目标)""怎么教(教育范式)"都是任何时候教育必须回答的三大追问。正是基于对这三大追问的严肃思考,我们认为,无论从教育的基本观念还是操作层面来讲,"体验"与"创生"都应该是21世纪教育的基本主题和范式。"体验"和"创生",既是从人本意义的概念讲,又是一种教育意义的概念,同时还是一种教学范式和操作层面的概念,即使"体验""创生"成为一种基本课型、一种基本的教育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0.
读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作家的作品,会感到由于当时白话文尚未完全成熟,汉语语法也未形成系统,作家的文字、标点符号常有不规范之处。而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在这方面似乎更突出一点,因为此文是作者被人函索坐索逼得急了,于一个早晨挥就的。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在常规引导学生欣赏了本文浓厚的感情、隽永的意味,优美的文辞之后,我突发奇想,给学生上了一堂特别的语法课:请学生给名家挑刺,找出本文的语病和标点用错的地方。这堂课一开始气氛并不怎么样,可越上效果越好,后来不得不规定每位学生只准上台一次,且只准说一个错误。一时间,教室里咬文嚼字的,查字典的,翻其它工具书的,排队等上台的,气氛十分热烈。课后,我将这一堂课的有关内容总结如下:一、关于语病的1“.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前半句是偏正结构“我……的理由”,“理由”前已经有助词“的”,故“我的不远千里”中的“的”多余,应删去。2.“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之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尝”的是“味”,“看”的是“...  相似文献   

11.
百宝箱     
《家教世界》2010,(11):7-7
小女孩画的"小仙女"像"夜叉",并不美,可为什么老师还说那是张"好看的画"呢?那天姐姐收拾房间时,无意中翻出我的"百宝箱",里面什么都有:玻璃弹球、纸剪小鸡、塑胶小人、绣花布片……"你从哪里弄来这些没用的东西?该扔了。""那可不行,"我连忙阻止,"这是我的宝  相似文献   

12.
<正>研读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我有一种"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强烈感觉。故都的秋味实在深浓,我们来和作者一起饱尝一尝这"秋"吧。本文的第一句:"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生出一些疑问:既然作者说任何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而故都的秋尤其好,那应该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而这里不应该用表示转折的关联词"可是"啊?这不犯了语法错误吗?还有秋天清、静、悲凉,已经令人情  相似文献   

13.
12月27日晴今天我们从青岛姑姑家开车回北京,下午快到北京的时候,打开车上的收音机,收听北京1039交通广播台,正好听见今天的话题是:"我把什么带回来了。"我就让妈妈帮我发送短信,告诉他们:"我把奶奶从青岛带回来了!"结果交通广播的主持人叔叔很快就读我的短信了,说:"一个叫心儿的7岁小朋友从青岛把奶奶带回来了,真好,肯定是要带着奶奶在北京城好好转转,"  相似文献   

14.
流浪汉查利     
"我说,"有一天海狸爷爷来做客时说:"查利要长成大人啦。""是啊,"查利的爸爸说,"他过来了。"爷爷朝查利笑,从内衣口袋里掏出一枚两角五分的辅币。"你长大了要做什么,查利?"爷爷问。  相似文献   

15.
<正>所谓"体验",即指通过亲身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而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观察和实践之后,将其观察和实践的过程记录整理而成的作文,就是"体验作文"。"体验作文"倡导在生活体验中作文,在活动体验中作文,在阅读体验中作文,以实现儿童的自我表达,即"我要写""我能写""我乐写",  相似文献   

16.
<正>下决心大干一场——"捋""撸"和"挽"人们描写要下决心大干一场的时候,通常用"捋胳膊挽袖子"这一动作来显示。如:"农户邀请外国朋友们亲自试试炒茶,萧恩捋起袖子就上阵了。""医务人员全部捋起袖子,挺身而出,以最快的速度从各自的岗位上赶到县血站献血。""你还忍哪,要是我,早捋  相似文献   

17.
2013年1月,郑州某幼儿园为幼儿举办了一场隆重的"集体婚礼",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议。为什么该园园长口称的"顺应幼儿",符合幼儿"婚姻敏感期"需要,"性教育的有益尝试"的"集体婚礼"游戏会受到众多质疑和批评呢?我想,这一切与这位园长在有关儿童教育、儿童发展、游戏、课程等专业理论方面存在种种问题可能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这里我想从游戏的角度来谈谈对这一事件的看法。幼儿园教师都知道"游戏是幼儿的工作""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要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然而能说不等于真正理  相似文献   

18.
故都的秋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  相似文献   

19.
具身认知理论认为人的知识、技能、思维、记忆、方法、情感与态度是在身体作用于环境的活动中塑造出来的,依据具身认知理论,物理教学需要经历三个转向:从"离身"到"具身"的身体转向,从"关注教"到"关注学"的教学转向,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主体转向。主要的教学策略有:创设情境,"具身体验",激发学习动机;设计实验,"具身参与",提高认知体验;总结归纳,"具身生成"拓展认知方式;提高进阶,"具身交互"思维延伸应用。  相似文献   

20.
正在一次作文课上,十多岁的郭刚写下了自己的理想——做一名理发师。老师提醒他,"要有点志气",同学们笑话他,"郭师傅!没出息的郭师傅!"他哭着问母亲:"我是不是比别人傻?"母亲笑着告诉他:"我的儿子是最聪明的。""那……理发师是不是没出息呢?"母亲想了想,肯定地说:"理发也会有出息。""可是,他们为什么笑话我?"母亲拉着儿子,让他看芝麻中那一粒饱满出众的米,"好儿子,你和他们是不一样的——就像这一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