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讨论了汉初法制状况,认为刘邦宣布“约法三章”、废除秦法后,秦法依然实行着;文景时期废除了一些,但法律刑名依然繁苛。这种看法与一般认为汉初“约法省刑”的看法有所不同。文章还分析了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贾谊是西汉初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他是汉初比较全面系统地提出礼治思想的第一人。剖析贾谊的礼治思想,对于认识贾谊的社会政治观和西汉时期政治指导思想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贾谊礼治思想的提出汉初的统治者,鉴于秦王朝厉行法治导致速亡的教训,在西汉王朝建立后,以“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作为当时的政治指导原则。但这种“无为”政治,并不是一切放任自流,而是主张在承袭秦王朝既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基础上,不生事,不扰民,因循苟安,维持统治,不再改弦更张就是了。因此,汉初的黄老政治,并不是对秦的法治的否定,它不过是对秦制因陋就简的继承而已。例如汉初的《九章律》,就是萧何“捃摭秦法,取其宜于时者”  相似文献   

3.
史学界认为,西汉伊始,黄老思想就与社会现实结合;汉初“与民休息”政策,产生于黄老思想的指导,而黄老“无为而治”理论,则来源于陆贾的主张。本文以新的视角,具体分析了陆贾思想的倾向、影响及黄老思想在汉初的实际流行,对汉初“与民休息”政策的产生,提出了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4.
1.刘邦认为:“(秦始皇)为皇帝,而子弟为匹夫,内亡(通“无”)骨肉根本之辅,外亡尺土藩翼之卫。”由此汉初统治者 A.废除分封制 B.分封诸侯王 C.颁布推恩令 D.设置尚书令  相似文献   

5.
公元前356年,战国七雄之一、地处西陲的秦国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正式变法,六年中大规模地推行了两次变法,商鞅也因为变法有功被封为商君。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即位,“宗室贵戚多怨望者”,车裂商鞅,且以反叛罪名“灭商君之家”。但是商鞅变法的措施并未废除,韩非子说“商君虽死,秦法未败”。那么,秦法为何“未败”呢?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更多的荒地被开垦出来。在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等政策刺激的基…  相似文献   

6.
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在秦亡后对关中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史记》卷8《高祖本纪》)约法三章对西汉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但史学工作者对它的性质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认为它只代表地主阶级利益,如翦伯赞《秦  相似文献   

7.
肉刑是中国古代早期一种残酷的刑罚,延续千年,而在汉文帝时得以废除,有其历史必然性。汉文帝废除肉刑这一事件本身也反映出汉初特有的思想文化、政治文化和经济文化,汉初统治者的慎刑思想、"无为而治"的治世理念以及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都是废除肉刑改革的催生剂和内动力。同时,汉文帝废除肉刑的成功历史经验也给当代中国废除死刑的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尤其对于死刑改革中政治决策者作用的定位及刑罚改革的立法技术问题,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西汉又称前汉。汉初,废除了秦朝的“挟书律”,曾多次派人“求亡书于天下”;礼聘秦博士和邹鲁儒生,请他们传授儒经,指定朝议;对盖公、黄生、司马谈等冶黄老之学的新道家学者,也特别尊重。所以,儒家、道家以服务于新政权的姿态重新活跃起来。  相似文献   

9.
公元前202年,刘邦在打赢了楚汉战争之后,建立了西汉王朝。刘邦登上皇帝宝座之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在同年五月颁布了关于赐爵制度的诏令。对于汉初的赐爵制度,史学界不少教科书和论文都认为它是刘邦背叛了农民起义之后,大力扶植军功地主,扩大中央集权的社会基础,对农民阶级实行的反攻倒算,根本无历史进步作用可言。笔者的看法完全与之相反:汉初赐爵制度不仅不是对农民阶级实行的什么“反攻倒算”,而正是促进个体小农经济发展的有力措施;汉初赐爵制度不仅  相似文献   

10.
谈及“泰国”,人们经常会说暴政暴君,三世而亡,抑或统一战国.谈及“法治”,人们言必称西方法治,认为法治就是“舶来物”,很多人认为中国古代没有法治,中国古代的法治就不是法治.对于秦法,秦国法治也成为是秦王为施行统治人们、歼灭六国的工具手段.这种理念,实际上将法治看作西方政治文明在中国的移植,这种误区距离历史的真实,距离中国文明的真实传统很远.殊不知两千多年前秦国法治的社会实践,是祖先留给我们中华儿女最宝贵的遗产.  相似文献   

11.
秦,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以法治国”的帝国。从商鞅变法开始,就在指导思想上确立了法家学派的“法治”、“重刑”等理论,在实践上贯彻得也非常彻底,形成了法治国家,其法治观念很深,法律制度也很严密。但在高度专制集权之下,严刑酷罚,繁法重刑,效果适得其反,致使秦二世而亡。刘邦入咸阳后即废除秦法,约法三章,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世历代封建王朝都采用了儒家“以德治国”的主张,最终导致中国没能走上法治之路。  相似文献   

12.
打赌     
一个昏暗的秋夜,老银行家在书房里踱来踱去。他回忆起了15年前,也是在一个秋天的晚上举办的一次晚会。与会者颇多俊彦名流,高谈阔论,妙趣横生。在天南海北的漫谈中,他们也涉及到死刑的问题。大部分来宾,包括新闻记者和一些饱学之士,都不赞成死刑。他们认为这种刑罚不合潮流,不人道,不适合基督教国家。他们当中有些人认为在世界各地应废除死刑,而代之以无期徒刑。“我不同意诸位的看法,”举办晚会的银行家说道,“我并没有  相似文献   

13.
《中国教师报》2005年1月5日刊发了一篇题为《废除教参,将教育改革推向深入》的文章。文章认为:“不废教参,教育改革难以深入”,似乎课改难以收到成效就是因为没有废除教参。笔者以为,这种完全否定教参的做法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4.
“楚汉战争”的胜负有其必然的原因,除了政治、军事、经济、谋略诸因素外,其领袖人物,尤其是领袖人物的个性也起了重要作用。对此,前人有精辟的论述。毛泽东同志认为刘邦得胜的原因是“决策对头,用人得当”,“豁达大度,用人得当”。汉初大臣高起、王陵认为刘邦之所以得天下,是因为“与天下同利”也,而项羽失天下的原因是不能与天下同利。刘邦个人认为自己取胜的原因是能用“汉初三杰”,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经济学界,有一种意见认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第三阶段。我认为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我的看法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第三阶段,而是帝国主义这一资本主义发展大阶段中的一个新的小阶段。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谈点不成熟的看法。一“第三阶段”论的同志,从“所有制状况是划分阶段的主要标志”出发,认为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国家所有制的扩大,“改变了生产资料完全归私人占有的形式”,  相似文献   

16.
由于秦的暴政及连年的征战,西汉统治者面临的社会政治局面十分困窘:粮食匮乏,物价飞涨……但是,汉初几代皇帝仅仅用了很短的时间,就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本文即对其成因进行深入探究。统治者面临的困难谈到汉朝初年社会生产的基础不得不提到其前朝。汉朝前代的秦朝是一个充满暴政、横征暴敛的朝代。秦朝的法律是严酷的,对人肢体的残害体现了秦法的残酷无情。  相似文献   

17.
西汉帝王与帝王之学及经学之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汉经走向朝廷与帝王重视儒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汉初承袭秦法,执行“以吏为师”的思想路线。到汉武帝时,儒学战胜于朝廷,开始显露出“以师为吏”的政治端倪。经学是汉代的帝王之学,以武帝建元五年立五经博士为分界线,经学显示朝廷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西汉帝王从经师受业自惠帝开始,武帝以后,经学成为官学,经师与帝王的关系空前密切。是时,经师任太子太傅或太子少傅为常职,昭帝时蔡义以人主师拜相,开西汉人主师为相的先例,此后,人主师为相遂成惯例。尊重经师,以经治国是西汉武帝以后政治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8.
公共理论课教学现状的总体判断,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公共理论课教学“好得很”;一种观点认为公共理论课教学“糟得很”。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基本上肯定了公共理论课的教学成绩,但还有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这种状况在性别、年级以及社会角色等方面有比较明显的差异,为进一步改进公共理论课教学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该文认为,《共产党宣言》强调的是“废除私有制”和废除具有剥削、奴役本能的剥削阶级私有财产,主要就是表现为资本的资产阶级私有财产,但社会主义却要保留和不断丰富自己特有的私有财产。这种“特有”性表现在:不具有剥削奴役性;高度丰富性;为劳动者个人自由支配;主要表现为生活资料。马克思恩格斯后来的所有制设计,包括较为成熟的“社会的个人的所有制”都据此展开。该文还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先富和共富”等思想与这些观点有深层次的关联。  相似文献   

20.
秦国是在商鞅变法后,才实现国富兵强的。对于推进这一变革的中坚力量“秦律”,却被后人用简单的“严苛”两个宇笼统概括。但随着对秦出土文献中所记载法律条文的仔细认识,学者们发现秦法并非“严苛”二字所能涵盖的,泰统治者在依靠法律手段的同时。已认识到道德在保障社会安定方面的作用,并开始尝试利用法律手段把这种作用予以合理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