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生代员工①,自信独立、张扬叛逆、自我自主、乐于参与。作为当代职场的生力军和中国未来人才库的核心力量,新生代员工无疑将是企业的未来,是创造力、生产力的源泉。当然,新生代员工也为企业传统的人才管理模式造成了新的挑战和冲击。文本以分析新生代员工的普遍特质以及作为职场新人的特征为切入点,将新生代员工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深刻剖析,并结合实际,深入探讨企业对新生代员工的管理之道。  相似文献   

2.
所谓激励效率,是指企业组织为进行有效澈励而进行的投入与所获收益的比率,在激励成本一定的条件下,也可以认为是激励机制对员工激励作用的大小。由于激励是由作为主体的企业组织与作为客体的企业员工共同参与并不断进行收益再选择的过程,因而,只有从动态角度分析双方作为有限理性经济人的行为,完善激励机制,才能真正实现企业制度建设对员工的激励.有效提高激励的效率。  相似文献   

3.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7,(6):108-117
以社会认知理论为基础,遵循平均概率规则并运用情绪输入模型构建了包括敏锐度和坚持的双路径模型,探讨了工作激情影响新生代员工创造力的机理.对202名企业新生代员工的样本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工作激情对员工创造力有正向影响;员工敏锐度在工作激情与创造力间起中介作用;坚持的两个维度中基于享受的坚持在工作激情与员工创造力间起到显著中介作用,而基于任务完成的坚持的中介作用未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4.
基于员工培训的劳资博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员工培训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一种重要方式,而人力资本是决定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因素之一。本文在培训和不培训的两种情况下,以员工的工作和不工作行为带给双方的收益和成本为前提,通过建立动态博弈模型,运用逆向归纳法,对员工培训和不培训的各种得失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对企业和员工双赢的员工培训的子博弈纳什均衡。  相似文献   

5.
“新生代”员工培训模式构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维政 《成人教育》2009,29(4):11-12
21世纪初,我国“新生代”员工逐渐进入职场,并将成为企业发展的主力军,关于“新生代”员工的培训就成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分析“新生代”员工的特征,对构建“新生代”员工的培训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对某高职08、09、10届毕业生及到校招聘的企业负责人进行调查的基础上,考察高职毕业生与企业对月薪期望、素质能力认同度等情况进行分析,呼唤职场双方换位思考,毕业生加强自身的能力素质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企业转变观念,尊重新员工的合理要求,并把员工的发展和企业发展结合起来,达到双方共赢。  相似文献   

7.
微型学习具有短小、松散、实用及非正式等特点,适应了企业新生代员工的学习需求,而其随机性、自发性和碎片化特性又难以促成高效的微型学习,需要在新生代员工微型学习过程中,设置临时性支持框架,以帮助学习者顺利通过最近发展区,获取知识和技能并学会学习。依据新生代员工微型学习系统要素及个体需求,设计了面向企业新生代员工微型学习的系统性学习支架,具体包括“目标方向”、“任务资源”、“评价诊断”、“工具技术”、“方法策略”、“文化制度”等六大类型,阐述其设计原理和具体策略,有助于企业新生代员工提高学习效率,并为微型学习资源设计提供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8.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80后、90后)新人大军正涌入企业并渐成职场主力,而对其"管理难"的问题也随之涌现。本文阐述新生代员工的内涵,比较与老一代员工的不同特点,最后探讨新生代员工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9.
劳动合同作为用人单位和员工双方的约定及用人单位的管理制度,告知了用人单位和员工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告知了双方什么时候享有权利.这一制度在加强企业劳动合同管理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市场主体和利益关系的多元化,现行劳动合同制度在实施中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为完善劳动合同管理制度,深化用人单位劳动用工改革,用人单位应按照国家宪法、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对劳动用人的规定,与劳动者平等协商劳动合同,构建一个和谐的企业与员工关系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企业要想解决培训的困境,必须解决好培训的动力问题,如果企业和员工都有进行培训的动力,那么培训的情况将会极大的改善。那么,如何解决培训的动力的问题?要想解决培训的动力问题,必须使企业和员工都愿意进行培训,使双方都认为预期收益能够超过成本,因此,必须建立更好的培训成本的承担机制。一方面能够满足企业的需求,另一方面能够满足员工需求的培训成本分担机制。  相似文献   

11.
在知识经济占主导的21世纪,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人才是决定企业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企业对人力资本管理的关注与投入日益增长,重视员工培训就是最直接的表现.在学校和企业合作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应该自觉承担起为企业员工进行培训的重担.因此,在平衡双方利益的基础上提出校企合作开展员工培训的模式,并对此模式提出需求调研先于培训、按需制订培训计划、建立贯穿式考核制度、建设循环流动的师资队伍以及架构培训保障体系等实施对策.  相似文献   

12.
新生代员工已成为酒店业职场主力军。如何促进新生代员工的敬业度关系到酒店的生存与发展。本研究基于202名酒店新生代员工的数据,探讨悖论式领导对新生代员工敬业度的影响机制。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悖论式领导既会直接影响新生代员工的敬业度,又会通过新生代员工的心理安全感,间接影响新生代员工的敬业度。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我国企业劳动力结构也出现了新的变化,新生代劳动力逐渐代替老一代劳动力,正在成为企业转型发展中的生力军。新生代劳动力拥有较高的学历水平、开放的思想以及新颖的想法,正契合着企业进一步提升的要求,然而与老一代劳动力不同的是新生代劳动力存在技能水平相对较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工作能力和经验相对较少以及个性化突出等问题,长期以来困扰着企业对新生代员工的管理。因此,研究和探讨代际差异视角下企业新生代劳动力创新管理对企业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我国企业劳动力结构也出现了新的变化,新生代劳动力逐渐代替老一代劳动力,正在成为企业转型发展中的生力军。新生代劳动力拥有较高的学历水平、开放的思想以及新颖的想法,正契合着企业进一步提升的要求,然而与老一代劳动力不同的是新生代劳动力存在技能水平相对较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工作能力和经验相对较少以及个性化突出等问题,长期以来困扰着企业对新生代员工的管理。因此,研究和探讨代际差异视角下企业新生代劳动力创新管理对企业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在当前劳动力市场上,新生代产业工人已经成为用工主体,一方面大量的文化素质较低没有专业技能的新生代产业工人找不到就业岗位,另一方面,用工企业的技能型岗位大量空缺,用工需求旺盛。造成这种尴尬局面是因为新生代产业工人缺乏技能,不能胜任企业的岗位,从某种角度上讲,用工荒实际上是教育荒。在这个情况下,必须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员工教育培训需要重点适应新生代产业工人的心理诉求,从投入机制、教育培训内容、监督评价考核机制等方面提出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员工教育培训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6.
基于成本收益视角,对浙江省参与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的89家合作企业进行调查,分析了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动机及其对成本收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动机具有多样性,但以人力资源和市场战略导向动机为主.企业在现代学徒制项目中总体处于亏损状态,但仍有1/3左右的企业能从中获利.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成本收益主要由与学徒相关的人力成本和收益构成,且大部分成本和收益发生在学徒顶岗实习的第三学年.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动机对成本收益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政府可建立成本分担机制,出台以学徒留任为核心的导向政策,保证企业利益获得;职业院校可根据企业动机倾向,建立校企双方高需求匹配度,形成多元化学徒培养模式;企业可前置其参与学徒培养时段,强化对学徒的考核评价,保障学徒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7.
分析近年珠三角"用工荒"产生的原因及对惠州市的影响。从政府、企业和社会管理的角度,提出惠州市应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加大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以企业文化促进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让新生代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是基于成本收益考量后的决策行为,本文在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参与成本与收益分析基础上,比较分析德国、澳大利亚与我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成本与收益,提出要提高我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必须规范参与成本、提高参与收益,密切校企合作双方关系,建立多方共赢的企业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19.
企业人力资源中的精英即知识型员工,是创新型企业管理的核心部分.针对知识型员工具有思维性、成就感、自主性、创新性等特征,因势利导实施有效管理,促进知识型员工全面自主地发展,达到员工和企业双方共赢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PDS既是一种办学模式,同时又是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文章针对当前高职人才培养中校企双方合作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以PDS模式进行高职人才培养,重点探讨了PDS模式的特点与优势,指出PDS模式的建立无论是对校企双方的发展,还是对学生、教师、企业员工的成长都十分有利,可以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