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村家庭伦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规范着农村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农村家庭关系和谐与社会关系健康存续的支撑和保障。传统农村社会中家庭伦理主要是父子、夫妇、兄弟等“三伦”。这三伦因农村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辩证对待传统家庭伦理与道德理性积极调控相辅相成,应成为现代农村家庭伦理建设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2.
在明代的五伦关系中,正在逐渐演变为以夫妻一伦为重;而在夫妻一伦中,夫妻关系正在被夫妾关系所取代。这是一种新型的夫妻情感伦理关系,是儒家伦理文化氛围中的明清家庭伦理关系的新变化。文章通过对传统儒家伦理中的“义”、“义夫”进行适当的辨析以及对明代四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男女哀情故事的举例,借此说明在传统的礼制下,夫妻之间是一种“终身相倚”的关系。这种终身相倚,仅仅是妻子对丈夫的依赖,并非丈夫对妻子必须忠诚。明代大量出现的义夫以及传统士人对义夫现象的宣扬与鼓吹,不仅仅是对原始儒家伦理观念的一种复兴,而且是情感逐渐取代伦理的新反映,是基于新的社会土壤之上伦理关系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3.
结合道德心理分析,从人疏离自然的历史观念出发,考察传统伦理文化内蕴人与自然同一性的精神资源.通过普遍理性主义对传统伦理文化进行价值颠覆的“现代性”道德,在彰显人的主体性及伦理价值的同时,却由于人与自然伦理价值观盲点,使现代人陷入孤独、空虚等道德心理困境.以人与自然伦理关系为核心的生态伦理诉诸人的情感,借鉴生态心理学观点,使自身的理论从表层走向深层,为治疗人疏离自然的道德心理困境,提供研究思路,探寻保护自然的主体根据.  相似文献   

4.
一、和谐精神的精华意蕴与内涵实质关于和谐精神的内涵与实质,学界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了广泛探讨。(一)卫绍生教授从哲学理念、社会观念、伦理关系、个性修养(人生追求)四个方面对和谐精神的内涵进行了阐述:1.作为一种哲学理念的和谐精神。强调阴阳和谐相生、平衡互补,是中国传统“和”“合”思想的理论渊源。2.作为一种社会观念的和谐精神。追求社会公正,强调通过和谐制度的合理安排与实施,谋求社会和谐。3.作为一种伦理关系的和谐精神。追求伦理关系的和谐,对人与人、人与群体之间的伦理关系做出种种规定和约定,维系社会和谐伦理关…  相似文献   

5.
当前大陆家庭伦理关系的冲突是与家庭伦理价值观念的冲突密不可分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带来了生产力的解放和人的主体性的张扬;另一方面,个人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也在一定范围内流行开来,侵蚀着家庭成员的思想.同时,平等、民主的观念在家庭中日益成长,并且与传统的家庭价值观念冲突着.多元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也对人们造成困扰.重建家庭的伦理价值成为时代的重大课题.用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价值观"重建人们的家庭伦理信念是人们现实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在明代的五伦关系中,正在逐渐演变为以夫妻一伦为重;而在夫妻一伦中,夫妻关系正在被夫妾关系所取代.这是一种新型的夫妻情感伦理关系,是儒家伦理文化氛围中的明清家庭伦理关系的新变化.文章通过对传统儒家伦理中的"义"、"义夫"进行适当的辨析以及对明代四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男女哀情故事的举例,借此说明在传统的礼制下,夫妻之间是一种"终身相倚"的关系.这种终身相倚,仅仅是妻子对丈夫的依赖,并非丈夫对妻子必须忠诚.明代大量出现的义夫以及传统士人对义夫现象的宣扬与鼓吹,不仅仅是对原始儒家伦理观念的一种复兴,而且是情感逐渐取代伦理的新反映,是基于新的社会土壤之上伦理关系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7.
伦理是自由的理念,是抽象法和道德的统一,是客观精神辩证发展的最高阶段,包含三个环节:家庭——市民社会——国家.家庭是以具有法的意义的伦理性的爱为概念的直接的或自然的伦理实体,其发展亦经历了三个环节:婚姻——家庭财富——家庭解体.黑格尔对家庭伦理的独具建树的精神哲学阐发,为当前现实生活世界中因功利主义与“原子式自由主义”的双重殖民而引起的婚姻及家庭诸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资源.但是,它自身也存在着一定的理论局限,主要表现为对女性的歧视.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小说多以没落的旧式家庭为背景 ,描绘人物的生活命运。其没落表征 ,一是“无父文本”的家庭成员结构 ,二是“丑恶父亲”的形象定位 ,归结为“父权”溃败的封建宗法制度破灭。但是 ,生活在旧式家族的人们 ,仍然难以冲决封建宗法制度的精神网络。等级观念、伦理观念在精神上严重控制着人们的思想行为 ,使之很难真正改变自己的生存境遇。  相似文献   

9.
任何一种文明都蕴含着特定的伦理精神.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价值诉求的生态文明的伦理精神是尊重自然、环境责任、生态公正等.尊重自然的伦理精神是人类从内心对大自然的认可、关爱和善待的意识和观念,意味着人类要认可自然、关爱自然、善待生命;环境责任的伦理精神是人类要为自己对大自然采取的各种行动所造成的后果负责的意识和观念,是个体责任与整体责任、“近距离”责任与“远距离”责任、过错责任与无过错责任的统一;生态公正的伦理精神是人与人之间在环境权益与环境义务上的合理分配和恰切负担的意识和观念,包括保护环境人权、代际公正和代内公正等内容.  相似文献   

10.
丧服制度通过一系列严谨的行为规范,对家庭成员做了严格的角色定位、关系定位。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观察,《仪礼.丧服》经中所记载的丧服制度构建了一整套父权制宗法伦理观念下的家庭亲属等级身份制度,成为儒家家庭伦理思想的载体。汉晋以来,儒家学者对丧服制度进行大量研究,试图利它来协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构建稳定可控的家庭和家族秩序,以达到维护、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唐代,随着家庭的规模和结构的基本定型,以父权制宗法等级制度为核心的家庭和家族制度逐渐成熟起来。  相似文献   

11.
在技术哲学的视域下,人的完整生命是“人”与“技术”的合一,人在发明技术的同时技术也在发明着人,给予人超越性的力量,使人的生命空间得以扩展。然而,技术的存在与发展也会让人陷入风险之中。在人工智能时代,由于机器的“智能”对人“意识”的僭越,使人面临着道德主体性失落、价值失序、伦理精神缺失等问题。对此,道德教育应当肩负起时代责任,引导个体重新审视人、技术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对包括现实与虚拟在内的生活世界形成伦理认同,使之成为具有伦理精神与行动能力的道德主体。  相似文献   

12.
正如尼采点明“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是西方哲学精神在前轴心期神话时代的渊源,“夸父精神”和“女娲精神”是中国哲学精神在前轴心期神话时代的渊源。夸父精神是一种阳刚进取的“非理性”精神,而女娲精神是一种阴柔包容的“理性”精神。这两种基本精神呈现为互补关系,共同构成中华民族哲学的二元一体格局。经过轴心时期的理性转换,尤其是经过周易哲学的话语转换,它们成为了中华民族哲学精神的核心精神。  相似文献   

13.
现代家庭伦理与传统亲子、夫妻伦理的现代价值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是否应当以及如何继承、发扬传统的家庭美德,这是当代中国家庭伦理建设所必须回答和解决的一大课题。本文以现代家庭伦理成因的“源原之辨”立论,认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家庭伦理,应立足于家庭关系变革的现实(“原”),扬弃历史地形成的家庭伦理传统(“源”),根据“原”的要求对传统家庭伦理进行“现代价值”再创造,从而实现“原”“源”的现代整合。并就“代际”关系危机和婚姻关系情、理失调的现状,具体阐释了传统亲子伦理和传统夫妻伦理在建设现代家庭伦理中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4.
诗与画的关系是中国古代艺术美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诗与画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具有本质的不同,在中国画中却有机地融合为一体。本文认为诗与画的融合从外在形式上表现为“以诗为画”、“以画为诗”和“诗画一体”三种形态,在内在关系上具有同一性,中国古代哲学艺术精神及文人画是这种同一性的根源。  相似文献   

15.
伦理性始终是列维纳斯哲学的主旨,也是他质疑整个哲学史的立足点。列维纳斯对希腊哲学的批判和超越,建立在这样一个前提下:他把在巴门尼德那里开始确立的理性原则理解为作为实存者的人的孤独精神,这种理性原则是存在论的,它追求自我的内在同一性,而漠视了在存在论视域之外的绝对他者。在这一理解的前提下,列维纳斯则强调了自我与绝对他者的一种前存在论的伦理关系,绝对他者呼唤着自我超越自身的存在和孤独,这就是伦理的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语境中的生态文学是以环境伦理意识为核心的一种新的文学思潮,中国当代文学中人与自然的主题经历了一个“解构”到“重建”的变奏,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大量具有自觉生态哲学意识的叙事文本,环境文学作为一种极具前瞻性的文学,在新世纪的文学格局中正从边缘走向中心,必将对未来的文学发展产生强烈的冲击和影响。  相似文献   

17.
于理性精神和宗教传统的基础上,在西方现代化进程中逐步形成了以尊重"他者"为特征的现代伦理精神,这种伦理精神渗透进西方现代社会的思想、政治和经济等各个领域,成为西方现代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而我国由于封建宗法制度和自然经济的持久影响,发展出了以等级观念和宗法意识为核心的儒家伦理规范,缺乏对一般"他者"的关注与尊重,这是当前中国社会所面临的社会公德困境的深层文化根源。建构尊重"他者"的伦理精神是对传统文化的根本变革,需要各个方面的长期共同努力。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应该从尊重学生入手,努力培养学生尊重"他者"的观念和习惯,以期有助于整个社会现代伦理精神的成长。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儿女英雄传》为例,从“父亲的地位”和“礼的的地位”两个角度阐述中国儒家伦理影响下的家庭结构。“父亲”这一概念,在中国文化背景的传统家庭中,除了高高在上的地位的体现,其意义还体现在家庭的继承关系上,包括生殖意义上的继承关系和儒家伦理道德的继承关系。通过对《儿女英雄传》中纳妾、婚礼仪式等的分析,阐明儒家伦理中的“礼教”观念和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大众文化山理。  相似文献   

19.
重构"忠孝"     
忠孝思想是中国传统伦理观念的核心内容之一 ,其中包含许多道德智慧至今尚有现实的生命力。其强大的凝聚力在巩固历代封建王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和民间家庭的和谐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产生于自然经济和封建制度的历史条件下 ,其中也有不少观点是消极的封建性的思想糟粕 ,还在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对传统“忠孝”观念进行理性地审视扬弃 ,批判继承 ,会成为宝贵的精神文化资源 ,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五四”文化留下的丰厚遗产之一就是对现代人格的话语建构。以周作人为代表的现代知识分子解构传统的家庭伦理,对父母与子女关系、男女两性关系和女性社会地位等问题进行剖析,将精神个体从被家庭和社会压制的状态下解放出来,从而产生独立自主的现代型人格。同时,周作人等人还建构了现代型人格所必备的平等、自由、灵肉合一等精神内涵。周作人在这些思考中展现出的文化理路和思维特征成为“五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