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许朝华 《出版广角》2016,(18):86-87
文章对《今文渊源》这一中国白话散文史论著作进行深入剖析,指出细读该书可以了解白话散文的发展历程,熟稔近百年中国文章之变.  相似文献   

2.
几乎有目共睹的是,近几年在改革开放、商海滔滔的时潮中,文坛渐次归于沉静、清寂之态.唯有散文创作呈现活跃、走俏之象.这不仅表现于纯散文杂志的不断出世,尤引人注目的是报纸副刊、周末版上散文容量的增加.除了明标了“散文”的文章外,尚有更多没打旗号的文章是作为实际上的散文丰富着版面的.诸如“随笔”、“小品”、“专栏文章”、“人生感悟”等文章皆可列入散文一族.由此可见,散文是寻常生活、艺术创作中最普通、最常用的一种文学式样.当然,真正好的散文,即艺术的散文,是不易做的.至于能传诸后世、藏之名山、千古不朽的佳作,就更是凤毛麟角.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学发展到明代,除掉新兴的无论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有相当高的成就的长篇小说和短篇白话小说以外,在散文方面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特别是晚明小品文,著作丰富,名家辈出,确实可算散文另一鼎盛时期。而  相似文献   

4.
中国散文可谓是源远流长.汗牛充栋,但在古代散文史上,并未出现过一部系统的散文理论专著,甚至像“诗话”、“词话”这样散点品评式的“文话”也无从寻觅。近几十年来,文学理论工作者似乎意识到有  相似文献   

5.
赵继红 《现代传播》2004,(2):130-132
一、清末北京白话报刊的盛行中国最早的白话报出现于19世纪后期。1876年,上海申报馆主人英商美查(ErnestMajor ?- 190 8)鉴于“申报文字高深,非妇孺工人所能尽读”①发行了一张通俗易懂的白话小报———《民报》。据考,美查创办这份报纸主要是出于商业需要,想以此扩大《申报》的销路。②戊戌时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认识到白话报对开通民智,宣传西政、西学的作用,他们认为国家要富强,必须“开民智”,“谋国大计,要当尽天下之民而智之”;而开通民智的手段,“必自广兴学校始,不得已而求其次,必自阅报始”。由于社会中人十之八九识字不多,因此…  相似文献   

6.
一种说法,这类题目写的人太多了,不好写了. 一种说法,这类题目很好写,随手拈来,便成散文. 所谓“不好写了”,是指很难避开雷同,你写一篇“栽柳记”,他写一篇“插一株夹竹桃”,你写一篇“洁白的梨花”,他写一篇“梨花开了”,你写一篇“啊,故乡的小河”,他写一篇“想起了故乡那条河”.把这些散文放在一起比较一番,就  相似文献   

7.
1991年12月——在全国出版社进行整顿才一年以后,中国旅游出版社竟然又推出了一部以宣扬腐朽的封建意识和以利己主义为基调的《一日一禅》。书的封面、扉页、版权页上明晃晃地印着:“《白话一日一禅》[明]洪应明”。“编者的话”中则说:“从古为今用的目的出发,将古典文言译成白话。”很明显,既然是“文言译  相似文献   

8.
功德无量的文化工程──评《朱自清全集》张宗刚一提起朱自清,每一个人都会油然生出亲切与敬意,因为大多数中国人尤其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都是读着朱先生的散文长大的。朱先生那优美流利的白话散文,实在称得上美文的经典。朱自清不但是作家,更是一位情操高洁的学者,...  相似文献   

9.
新闻语言是“通过新闻媒介,向人们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使用的语言”.①不同时期的新闻语言具有不同的特点.本文关注的对象是以白话报刊为载体的晚清新闻语言.截至目前,学界对晚清白话报刊的研究主要涉及文学、史学、新闻学、语言学等角度.笔者选择五种报刊进行深入考察,分别为《杭州白话报》(1901-1903)、《中国白话报》(1903-1904)、《安徽俗话报》(1904-1905)、《京话日报》(1904-1905)、《第一晋话报》(1905-1906),总字数为300万字.笔者希望通过对其新闻语言特点的分析,促进晚清白话报刊的研究,力图对这一过渡时期的新闻语言面貌有更全面的把握.  相似文献   

10.
一、新诗传播的使命担当 进入20世纪20年代中期,中国新诗自新文化运动以来生机盎然的势头受到了阻遏,跌入了低谷.如果说《新青年》时代新诗的阻力来自于旧体诗的拥护者,那么此时新诗的萎靡则缘自双重打击:1925年鲁迅谈及旧文化的卷土重来,“看看报章上的论坛,‘反改革’的空气浓厚透顶了,满车的‘祖传’,‘老例’,‘国粹’等等,都想来堆在道路上,将所有的人家完全活埋下去.”①1927年10月之际,不仅尚在苟延残喘的北洋政府教育部下令国交课本“不准再用白话文体,以昭划一而重国学”,②就连刚取得政权的国民党所统治的南方教育界也忙活着“取缔白话”、“祭孔”诸事项.  相似文献   

11.
关于新闻与散文的关系,新闻界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以近代报业为依附的新闻文体,最早是随着西洋传教士漂洋过海而来的,与中国的古典散文无亲无故”(《评“新闻散文同族”论》,这种意见,我们可以简称为“新闻散文无亲无故”论。另一种意见与此相反。有不同的表述,但可依上述第一种意见姑称为“新闻散文同族”论。现序列于下: 一、“散文并不等于新闻,但新闻都属于散文,真实的散文”(李学来《正确理解“新闻散文化”》。这种意见本于穆青同志的看法。1963年,穆青以寄晨的笔名在新华社《新闻业务》上发表《在工作中感到的几个问题》,其中说到:“我觉得,从广义上说,新闻即是散文的一种。”二、“新闻文体总的说来是一种叙事文  相似文献   

12.
文学是电视颇具渊源的朋友,电视牵着文学的手来到这个世界,一步一步完成她的发展和嬗变。在电视与文学五彩缤纷的合作中,电视散文是电视文学形式里尤显芬芳的一枝。散文最在意“神韵”,即散文的主题。所有具体的内容、形式,所有文章涉及的风物人情、创作技巧全都集在这“神韵”的麾下,以最能表现它为终极的目标,进行取舍与安排。散文的电视化为散文“神韵”的物化与传达提供了另一个途径。丰富、形象的电视语言,使散文  相似文献   

13.
这些年来,散文类图书在书肆上一直畅销不衰。受了读者的鼓舞,出版界也在努力地拓展着散文类图书的新天地。在这股波澜壮阔的散文大潮内,虽然泥沙俱下,但我们仍然得承认,中间产生了相当的具有阅读、收藏与学术价值的散文文库、丛书和单行本。 就我所见,“漫说文化丛书”(人民文学出版社)、“当代中国作家随笔丛书”(知识出版社)、“百家散文书系”(百花文艺出版社)、“世界散文随笔精品文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等,就编选得极有眼光和特色。“漫说文化丛书”出版得较早,虽然未以“散文”命名,却是地道的散文读物,丛书的选编,借用比较文学里的“主题学”概念,以散文的主题来分类  相似文献   

14.
报纸副刊上的文章.近年来.散文唱了主角.而且它正处于愈来愈火的热头。人们爱读报纸副刊的散文.除了散文自身特点的魅力吸引着读者外.是散文与新闻联姻.用散文的笔法.反映新闻的事实,使散文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赢得了读者。报纸副刊的散文。反映时代的气息。反映改革的脚步.它较之其他文学形式.来得快.被称为报纸副刊的“小木兰”。它  相似文献   

15.
《史纲》强调文学主体意识的发展和变异,如称“汉代的散文是对先秦散文的总结、继承和发展”,但“它不是在乱世的大辩论中形成高潮,而在治世的价值竞争中形成高潮的”。在叙述魏晋诗词散文发展时说这个时期散文特色之一是“散文的文体意识的增加和延伸”。这是考察中国散文发展的新视角,在《史纲》中成为贯穿全书的主线,因而使全书纲举目张,脉络清楚,有新鲜的见解,有说服力和启发性。 其次,《史纲》虽然以时代为序叙述散文的发展,但不以封建王朝的更迭作为分章的依据,如第六编叙述元、明、清三代散文的发展,下分三章,一章以“散文的徘徊” 为标题,叙述元及明中叶以前的散文;一章以“散  相似文献   

16.
经历了近百年前的那场白话运动之后,言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提倡用白话写作,这是当年“五四”学革命的一个重要内容,有目共睹,其影响是深远的。历史潮流不可逆转,到今天,白话的写作与阅读确实已成了我们根深蒂固的习惯,但也没有人敢说,用言写就的那些字从此就成了历史的垃圾,或只是某些专业人士的研究对象。相反。中国几千年博大精深之古,仍然令我们受用不尽。当我们不经意间念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往不可谏,来犹可追”这些精妙的词句的时候,我们事实上是在用一种古老的沿体追寻着千百年前古人的一缕幽思。古离我们并不遥远。  相似文献   

17.
三、结构上自由活泼,不拘一格。散文作家们谈散文,都说“散文忌散”,又说“散文贵散”。这看来相互矛盾的说法,概括出了散文结构的特点——“形散神不散”。“形散”指运笔如风,不拘旧章成法,尤贵清新活泼,平易近人。作者似乎为平日生活和寻常见闻所触动,信手拈来,生发开去,把深刻的思想寓于信笔所至的叙述上。一支饱蘸感情的笔,时而勾  相似文献   

18.
电视散文顾名思义即电视化了的散文。电视是它的外化手段、它的二度创作。离开“电视”这一载体,电视散文也就不复存在。综观电视散文的创作,屡有误区存在。许多创作者无法分辨电视散文与电视专题的差异与区别,将电视散文拍得像一部专题片,失去了电视散文所特有的空间感、诗性、设计性与故事性,将很有韵味的电视散文搞得寡淡无味。[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电视散文创作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怎样拍好一部电视散文?前人不曾留下任何模式,更谈不上成熟的创作理论。在观摩学习他人优秀作品的同时,结合自己的创作体会,对电视散文的创作谈点感受。 一、电视散文的幢文创作《选择》 电视欲文的创作,首先要选择(或创作)一篇好的散文,就像拍摄一部影视剧,首先要选择一个好的剧本一样。散文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电视散文作品的质量。 什么样的散文适合作电视散文的“剧本”呢?首先必须符合电视的特性。此外,傲文的文学性也是衡量电视散文“剧本”质量的重要标准。 有了一篇合适的散文,对创作一部电视散文可谓成功了一半。具体如…  相似文献   

20.
宋波 《声屏世界》2008,(4):40-42
散文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千百年来一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并感动着读者。而电视散文更以其“思椄千载”、“纵横万里”,让观众惊叹。电视散文的广阔空间呼唤着广大电视工作者去拓展、去延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