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我班孩子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结合实际情况,我通过简单问答的方式让学生参与课堂,让学生接受新的知识。但如何让全班的学生的思维都跟上老师,这是一个难题。教师提出问题时,有些学生会立即举手,但有些学生就不举手,也不去回答;如果回答的人太少,老师不得不再停下进度再讲一遍。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提高学习积极性,  相似文献   

2.
很多老师在课堂上遇到过学生不回答问题的尴尬场面。如果是偶然偶到这种现象,有经验的老师会机智地打破僵局,例如,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或者激励的办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或者干脆唱歌,做游戏等,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后再继续课堂教学。如果经常在课堂上遇到学生不回答问题的情况,一定是老师的教学出现了问题,可能有这样的一些原因:学生对课堂学习不感兴趣,不想说;  相似文献   

3.
初中英语老师对课堂常常会有这样的感觉:初一年级的学生学习英语热情高涨,举手的频率高,“Let me try”的呼声也此起彼伏;初二年级以后,学生比较反叛,课堂纪律难以控制,“Let me try”是时有时无;到了初三之后,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寥寥无几,课堂除了老师的声音之外,基本是鸦雀无声。  相似文献   

4.
在传统的课堂中,总是老师高高在上地讲,学生带着耳杂去听,甚至有些学生只能作为其他同学的“陪坐生”,长此以往,即使在老师提问的时候,学生回答问题的人数也会随着年级的增长反比例减少,相信很多老师都经历过这种尴尬,当提问题的时候,没有学生回答,沉默,像冰山一样深沉。  相似文献   

5.
<正>开学的时候,常听到其他老师问我:"这届一年级闹啊?"我挺得意地回答说:"不错,这届一年级还是挺安静的。"这就是这届一年级给我的第一感受。好景不长,当学完数字,开始需要学生大量说的时候问题出现了,课堂气氛不亚于六年级课堂的气氛,那种沉闷常常让我出现幻觉,难道他们真的是一年级吗?一、课堂上需要举手回答问题吗?"课堂上需要学生举手回答问题吗?让他们回答问题的目的是什么?"课后我产生这样两个问题。我们教学生知识不是  相似文献   

6.
我们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老师都会发现这种规律,年级越高,特别是到了五六年级,学生发言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没以前那么高了,课堂成了老师提问,学生被迫回答的局面,课堂变得静悄悄的,老师由此成了课堂的“主角”,多数学生则成了“旁观者”。这种与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不相适的局而如何才能改变呢?怎么做才能让安静的课堂再度活跃起来,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带着这个问题,找做了大量的r作,如今,我的语文课堂是学生的天地,学生都以发言为荣。现把我的经验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7.
进入五、六年级,不少学生在课堂上几乎是“噤若寒蝉”。于是,课堂上几乎只有教师的“独白”。造成学生沉默的原因是什么呢?学生存在心理障碍是主要的原因。“沉默者”课堂沉默有四种类型:有的学生会回答问题,甚至理解较深刻,但羞于回答;有的同学没有求知欲望,懒得回答;有的同学信心不足,担心答错了别人笑话,不敢回答;有的因为某种原因与老师存在敌对的心理,故意不答。  相似文献   

8.
牵手诚信     
杨玉晓 《山东教育》2008,(11):18-18
前段时间,我欣然接受了公开课的任务。在认真的备课后,我决定在四年级一班进行试讲。课上.为了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我把事先准备好的几个笔记本拿出来对他们说:“如果哪位同学上课时能够积极、正确地回答问题,老师就把笔记本奖励给他。”学生们一听有奖励。那劲头甭提有多足了,纷纷举手抢答问题。最后,我在课堂上把笔记本奖励给了回答问题积极正确的学生。  相似文献   

9.
王福利 《数学教学》2014,(12):12-14
在数学课堂上,学生经常会有许多新的问题,打断老师原定的教学节奏.有的老师是把问题留到课后跟学生解释.但是如果在课堂上能跟学生一起合作探究,探索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对学生来说会有更大的收获.下面就笔者的一节向量复习课作为案例,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0.
良好的课堂交流能力有利于学生新知的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课堂交流能力往往会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降低。到了初中三年级,愿意在课堂上发言的学生就己经不多了。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随着年级的升高,教学内容的难度逐渐加大,有些教师认为让学生过多地回答问题会耽误时间,因此要求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的机会明显减少。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多数学生的性格逐渐变得内向,失去了天真的率性,情绪逐渐变得敏感起来,虽然内心想表现自己,但又有些害羞。三是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现象有所加重,“学困生”人数增加,影响了正常的课堂交流活动。四是课堂上教师不正确的心境,导致教师把提问变成拷问、责罚学生的手段。在这种施教方式的长期影响下,学生回答问题不好或错误时,自己会有一种。负罪感”,因此在回答问题时总是战战兢兢,背负沉重的心理负担,不能畅所欲言。五是有些教师设计的问题没有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脱离学生的实际水平,导致学生回答困难;或者是提出问题的时机不佳,影响了学生的回答;或者是问题不够具体、不够明确,学生无从回答。  相似文献   

11.
爆笑超市     
《小学生时代》2010,(10):50-51
自寻烦恼 上语文课时,老师叫一个学生回答问题:“安东,请你解释一下‘自寻烦恼’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安东答道:“我认为一个人如果不会回答问题,又要在课堂上举手,这就是‘自寻烦恼’。”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在课堂上提问已然成为教师独享的特权,学生只能老老实实地回答问题。课堂被教师牢牢地控制着,学生变得消极被动,不得不成为配角。而将课堂提问权还给学生,则标志着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师角色的变化。据考察,中国的孩子在放学回家后,家长常常会问:“今天老师提的问题都答上来了吗?”而在犹太民族.家长的问题则是:“今天你向老师提问了吗?”  相似文献   

13.
我儿子今年上小学2年级,成绩还算不错。但他特别害怕上课回答问题,老师提问时他就会紧张,明明很容易的题也回答得结结巴巴。老师和我谈到这个问题,说除了老师会多鼓励孩子之外,也希望家长平时多关注,培养孩子大胆一些。其实我知道我这个孩子特别在乎别人怎么看他,怕答错了同学笑话。我应该如何帮他呢?蔡建新:这是个上小学2年级的男孩子,学习成绩不错,总是担心老师提问,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总是结结巴巴的。这个孩子的状况可能是源于某次回答问题时,  相似文献   

14.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学生拿着数学问题问老师:“老师,这个题目怎么解?”我们的老师很少听到这样的话:“老师,关于这个问题我有一个不同的想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只需回想一下旧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讲台上津津乐道,一刻不停地讲,学生在台下鸦雀无声,一动不动地听。当然,也有不少教师喜欢课堂提问,但采用的是一问一答的形式,如果学生的回答没有符合教师备课中的要求,就立即要其他学生回答,直至学生的回答完全符合教师的设计为止。  相似文献   

15.
传统课堂氛围以严肃、肃静为主格调,而现代学生思想活跃,个性活泼,两者已明显不相适应。在教学中,老师会向学生提出各种形式的问题,学生由于个体的差异,也会作出不同的回答。教师如何处理学生的回答,既是一个科学问题,同时也是一个艺术性问题。  相似文献   

16.
课堂回答评价是教学的一个环节,也是实现教育目的基本手段之一。从教学实际来看.对学生课堂回答问题评价艺术与否,直接影响课堂提问效果。那么应该怎样对学生回答问题进行评价呢?就这一问题谈谈笔者自己的浅显看法。课堂回答评价通过老师或学生自评、互评达到评价的反馈的统一。它既注重智力因素评价.又重视非智力因素评价。既用成绩评价.又用有声语言评价。因此.课堂回答评价需讲艺术。  相似文献   

17.
任教小学中高年级语文老师都深有同感——中高年级课堂气氛总是显得比较沉闷,举手发言的学生寥寥无几。出现一、二年级学生抢着回答,三、四年级学生勉强回答,五、六年级学生基本不爱回答的怪现象。这是大多数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碰到的困惑。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以《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为例,从“话题选择”这个角度,谈谈如何打破课堂沉闷气氛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18.
在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学生回答问题后的评价语言更为重要。作为老师,千万不能漠视学生的回答,应该对学生的回答作一个客观、公正、激励的评价。即使学生的回答,不是老师满意的答案,那也不能置之不理或是敷衍了事。在一次听课活动中,有一位老师上的是五年级的《我若是小小鸟》,其中有一个教学环节我还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19.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课程进入课堂,提升了学生信息素养,但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一学就会,一用就废”的现象时有发生。主要因为是日常教学以老师讲和学生模仿为主,忽略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如果仅仅让学生按部就班地跟着老师操作,学生就会失去探究的积极性,只能停留于浅表层面而缺乏创新能力,阻碍了学生的长远发展。笔者以苏教版六年级《初识人工智能》的磨课过程,谈谈如何设计开放式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20.
红叶 《四川教育》2010,(1):36-37
熊老师:现在这个班是我在五年级接手的,作文方面长进比较大,但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没有提高多少,现在我利用教材在课堂上重点让学生多读、多思考.好的问题有时让每个学生在课堂本上先做做。再讨论,然后抽生回答。这样让每个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只有这样举手圊答问题的学生才会多些。有时给他们念文章,出示两三个问题让他们做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