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课堂中教学语言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是传递知识的基本途径.教师语言表达水平的高低.必然影响教学的实际效果。教师讲课时.情绪高涨、饱满,语言生动、幽默,必能深深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体会到上课是一种享受。反之,教师教学态度不积极,  相似文献   

2.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对所学习的东西有兴趣.才会主动学习.并在学习中感到快乐和满足。会积极吸取知识:反之.学生不感兴趣的东西.学习起来没有乐趣.也就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更谈不上提高学习的效率了。对于音乐课来说,课堂学习形同虚设、内容单一、方法陈旧的教育现状使学生在课堂上并不是认真地聆听音乐,而是有的交头接耳;有的昏昏欲睡;更有甚者偷偷地用耳机听流行歌曲.根本谈不上对音乐的兴趣。如何让学生对音乐课的学习产生兴趣.笔者作为音乐教师.对此谈些关于兴趣教学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过程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使学生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主要是通过多媒体技术体现的。多媒体技术在现代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合理运用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生动活跃,提高课堂效率,反之会适得其反。这是值得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课堂提问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提问应更加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要成为学生积极思维的引导者,探求知识奥秘的引路人.教师在课堂上实施有效的提问,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启发学生更深刻地思考问题.另外,教师从学生的回答中也能够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反之,如果教师课堂提问的内容、方法不合适,教学效果就会事与愿违.因此,我们有必要反思日常的课堂提问,筛选最佳提问方式,总结最有效的提问策略.  相似文献   

5.
《宁夏教育》2011,(5):80-80
步骤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课堂上学生没有学习兴趣,那么任凭教师夸夸其谈,天南地北,也是枉费口舌,学生并不能很好地掌握课堂教学内容。反之,学生如果有浓厚的学习兴趣,那么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生搬硬套地把知识灌给学生,而是注意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兴趣充分结合起来,那么课堂教学就会产生迥然不同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英语书籍、资料、新闻中含有大量的英语知识,如果学生能有效地探究这类英语材料中的知识,他们就能够大量地吸收英语知识;反之如果学生不关注英语阅读,他们就会失去这一重要的学习途径。高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通常也会用英语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学习,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会发现英语阅读教学的效率并不高,学生没有从阅读中吸取大量的知识。  相似文献   

7.
课堂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阵地.我们教学不仅是要帮助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所以培养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培根曾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从这句话中我们就能体会到习惯的养成对于个人的发展有多么的重要。同样养成良好的数学课堂学习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小学生刚入学时“养成教育”很重要.教师一开始就要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习惯养成了受益终身。良好的数学课堂学习习惯能够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能使小学生对数学更感兴趣.能更有利于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有利于学生性格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然而,我们不难发现.小学生在平时的数学学习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有些学生上课没有专心听教师讲课.结果做题时不会做.时间一长就赶不上班里其他学生: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21,(54):66-67
在信息技术的大背景下,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尤其是对高中数学这类十分抽象以及逻辑性强的学科,多媒体的灵活运用可以帮助教师增进课堂趣味,很多教师也会利用多媒体来灵活变换教学方式,缓解高中生即将面对的高考压力,帮助学生得到一些心理上的放松,为学生更好地接受接下来的知识做好铺垫。探究性学习方法是教师在高中数学经常会用到的教学方式,文章将会对高中数学课堂中的探究性学习进行简单的概述,对高中数学课堂中探究性学习的困境进行分析,并找到相对应的突破方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物理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学生在刚开始接触物理学科的时候要是拥有较高的兴趣,这样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也会更加容易,所以教师就具有十分艰巨的任务。教师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最大程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氛围,让物理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连接,为学生直观展现物理知识。项目学习法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方式,能够改变教师与学生在传统教学中的关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项目学习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对于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陈明  庄洁 《中国教师》2008,(2):39-39
<正>课堂心理气氛是指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围绕教学工作而形成的精神环境或课堂气氛。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促进师生之间积极而愉快地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反之则会影响学习效率,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是摆在每一个教师面前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1.
课堂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教师和学生的一切教学内容、教学行为、教学态度、教学价值观、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等均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如果教师角色定位准确,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事半功倍;反之就会事倍功半。教师角色应该是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设计者、发起者、组织者、指导者、引导者、倾听者、对话者和评价者。  相似文献   

12.
课堂设问是教师授课过程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手段.它往往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既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运用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成为课堂学习主体的主要形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堂设疑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影响着学生思维的训练。  相似文献   

13.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是通过要求学生们集中注意力来进行语文的学习,而如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引起学生们的兴趣,那么学生们肯定会走神,这样就会导致学生们的学习效果不好。因此,作为小学的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要做好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一、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习知识是关键,而学习的主体就是学生们,而不是进行知识传授的教师。然而,现阶段很多的教师在对小学语文进行教学的时候,往往  相似文献   

14.
一、课堂的情绪艺术 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进入课堂,适当的穿着、活泼的语言、微笑的表情,都能把学生带入一种很舒服的气氛中。都会使学生觉得教师有亲和力,从心理上愿意接近教师。教师的情绪会影响学生,学生也会精神振奋、愉悦,很快进入课堂学习状态,必然提高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15.
《考试周刊》2016,(13):131-132
对物理感兴趣的同学,不仅会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课后也会主动学习与物理有关的知识,对他们来讲,学习物理是一个快乐的过程。而那些对物理学习没有兴趣的同学就会感到物理学习很困难,逃避学习物理知识。但社会的发展要求学生具备物理方面知识,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在教学的同时努力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本文主要从教师本身、课堂教学及师生关系这三个方面,讲述提高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多媒体为教学过程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使学生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的认知得到发展。多媒体技术在现代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合理运用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气氛生动活跃,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反之会适得其反。这是值得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周金平 《中国教师》2014,(11):57-60
<正>一、关于"前概念"的思考很多教师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即在课堂提问时,很多学生不会表达自己的看法,人云亦云。教师一般也只会对几个固定学生进行提问,至于其他人对问题的想法与知识的掌握程度却不得而知,但学生的想法、知识掌握程度对教师教学有着巨大的影响。教师要了解学生对即将学习的知识有怎样的思考,会带着怎样的想法学习新知识,即形成的"前概念"。  相似文献   

18.
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是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教学语言。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评价语言如果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亲和力和感染力,就一定能够激励学生满怀信心,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示评价语言的魅力,在课堂评价中师生  相似文献   

19.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认为:"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情感、乐趣或兴趣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对于语文课堂教学来说,教师更要将学习兴趣的培养放到首要位置,在兴趣的带动下,学生的学不会感到吃力,教师的教也会变得格外轻松。兴趣的建立不是"呼之欲出"的,它也要依托于一种方法。一、投其所好,生动组织,以情景之"趣"作文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投学生所好,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提出来,与课堂中所接触的语文知识相联系。这样一来,就拉近知识与生活的距离,增强了知识的亲和力,不会让学  相似文献   

20.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在课堂上,师生间充满了“快乐”,课堂就会由此变得轻松,教师才会游刃有余的教.学生才能自由自在的学;课堂上有了“快乐”.师生间才会有尊重与理解.学生不必小心翼翼的揣摩教师的想法,教师也不会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课堂上有了“快乐”.教师才不会把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的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创设一个使学生能感到心理安全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积极、愉悦的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