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培养和造就创新型人才,特别是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要以工程教育、创新教育为主线,完成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模式要从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的构建、教育教学理念更新、实验与研究平台的搭建、校企共建人才培养基地等方面综合、系统地构建和实施。  相似文献   

2.
欠发达地区加快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的战略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快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是欠发达地区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升竞争力,进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本文以西部大开发战略继续深入推进为背景,以西部欠发达、欠开发的其型省份贵州省为例,在深入分析贵州省创新型科技人才现状的基础上,结合贵州实际,提出了新形势下贵州省进一步加快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的战略途径.  相似文献   

3.
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有一系列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优化模式,“教育教学一体化培养模式”主要体现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为指导,借鉴国际先进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实施以专业建设为主线、全面推进教育教学一体化改革的特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终实现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实践的主人、创新的主人,服务于我国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快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步伐,坚定不移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科技强国之路,作为国家建设发展的中坚力量,青年学生肩负着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文章通过探讨青年学生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过程中所肩负的历史重任,分析青年学生所要承担的责任,并提出责任意识培养路径,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发展战略,迫切要求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切实树立和实施科学人才观。江泽民同志指出:“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型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院士大会上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后强调:总之,我们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要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分析和应对影响当前和长远发展的各种挑战上。紧接着讲人才问题:“没有一支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作支撑,要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是不可能的。”人才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越来越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建设创新型国家,走人才强国之路,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培养人才的事业空前发展。在人才热中需要冷静思考,看到风险,重视分析和应对创新型人才培养发展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6.
焦孟云 《教育艺术》2009,(12):32-32
创新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断进步的灵魂.当前,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说到底是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竞争,我国也正在向创新型国家迈进.创新型科技人才从哪里来?关键在教育.  相似文献   

7.
人才是创新要素中最具能动性的核心要素,是国家创新发展最具根本性的战略资源。应当看到,我国虽已是科技人才资源大国,但科技人才发展的总体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我国创新人才的不足主要表现在:科技人才相对总量不够,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欠缺等。我们应通过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和人才规划纲要,着力加强科技创新人才特别是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培养与使用。  相似文献   

8.
大学文化与创新人才培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胡锦涛同志在2006年6月的两院院士大会上提出:把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加紧建设一支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并指  相似文献   

9.
光明 《成才之路》2013,(8):I0003-I0003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生生不息的动力。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人才强国之路,就需要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突出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加强对拔尖创新人才的支持力度,开创我国人才事业新局面。近些年来,随着人才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更加重视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坚持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积极营造良好环境,构建创新载体和平台,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创新型科技人才成为了当前市场经济的核心力量。同时,对创新型人才进行培养也是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针对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研究,有助于我国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从而为国家以及社会培养出更多能够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创新型科技人才。  相似文献   

11.
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开发存在制度单一、目标定位偏差、可持续开发性差、公共科研资源评价分配显失公正、生产质量下降和开发使用效益不高等问题;必须创新开发制度,纠正目标定位,完善开发标准、体制机制和公共科研资源分配与学术成果评价体制机制,着力构建教育培养创新体系,还科技人力资源开发制度建设本来面目,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坚实的科技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12.
变人力资源大国为人力资本强国,亟待教育创新,即要变"以知识为导向的教育"为"创造为导向的教育";"学习的革命"关键要培养敢于和善于质疑的"学问"意识和"开发右脑"以促进思维的创新。现代大学要坚持"知识、能力、人格"的协调发展的素质教育和推进"教授治学"与"学生为本"的现代大学理念与制度创新;要能真正实现"转识成智"、化性为德,培养和造就更多的创新人才的目的,还有待于回归"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的教育哲学。  相似文献   

13.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的重大战略选择,符合了时代发展的潮流。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形势下,高等学校应该进一步加强观念创新,营造创新环境,完善创新机制,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承担新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4.
提出了工程教育创新型学科实验室的构想,创新型实验室以创新项目为主线,将创新型实验、自选题目课程设计和计划外课外实习联系起来,,对创新型学科实验室的建设进行了探索。介绍了学生在创新型实验室进行各种实践环节训练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增加了多学科和交叉学科知识。指出了本创新型实验室因学生参与建设而营造了激励学生创新的氛围,以及运行机制柔性灵活,能够适应因社会需求变化而调整实验室使用功能等特色。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实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各地政府纷纷建立自主创新试验区时期,提升技术能力是落实这一战略的关键所在,产业集群具有提升技术能力的组织优势,各地政府应利用产业集群组织优势,整合各类资源,建立有效机制,以便更好更快地提升产业集群技术能力。通过对产业集群技术能力概念界定和构成要素、增长机理和演化轨迹及技术能力评价体系等方面研究动态的分析,总结出产业集群快速提升技术能力的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6.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当下中国的基本国策,对其内涵国内理论界主要从可操作层面来理解,如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体制创等。这种定位突出了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可操作性,但弱化了其精神内涵和思想深度。创新型国家建设应追求更深刻内涵:不断解放思想突破传统观念、培育公民理性批判精神以及容败精神和纠错机制建设等。只有立足这些深层内涵之上,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事业才能长期持续,收到实效。  相似文献   

17.
面对国家创新和地方创新建设的新语境,传统中文专业如何改革,是当前普遍关系的问题。本文围绕地方性综合大学中文专业如何深化改革,构建创新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总体目标,就专业人才培养与专业改革整体方向,以及改革中必须处理的矛盾问题,提出初步的设想,分析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8.
创新教育体系包括创新人才的培养方案和创新教育的保障机制两大部分,其中,培养方案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保障机制是创新教育体系实施的保证。制定符合培养创新人才要求的培养方案,应确立"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倡创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两渠道、三结合、多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设置教学课程体系,构建课外科技创新实践平台。创新教育保障机制构建时,应注重管理保障机制创新,正确处理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大类培养模式在学情、教学资源、课程设计和培养方案制定等方面给高校低年级学生科研创新启蒙教育带来新的变化和挑战。这种变化和挑战互相叠加会影响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究其产生的原因,有新模式改革带来的必然性,但归根结底是改革与守旧之争、利益之争,在教育过程的长期投入和短期成效的矛盾,在学风建设基石不稳造成的。要以“以学生为本”来审视改革的必要性,实现思想上的统一;要弘扬“崇尚学习、崇尚科学”正气,来审视教育过程和成果,避免知行不合一;要建立低年级学生科研创新启蒙教育体系,实现一、二课堂互动和师生、朋辈、资源的传承不息。  相似文献   

20.
创新力逐渐成为大学校本教学评价制度设计的重要因素。其中,回归教育本质是其主要特质,创新力维度是其构建的基本原则,而要构建以创新力导向的大学校本教学评价模式则需要树立大学自主的特色办学理念,营造以创新为价值取向的校本评价文化,组建合格的校本教学评价团队,建立有效的校本教学评价监控机制等。以创新力为导向的大学校本教学评价模式在推动大学自治与大学自由,形成鲜明办学特色;实施有效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培育大学创新力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