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中国文学研究中存在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建构主义等三种不同的文艺学知识建构方式。文艺学知识建构的本质主义体现在文艺学教材、文学批评实践等方面,文艺学知识建构的反本质主义表现在重建非经典化知识、建构文艺学知识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等方面,文艺学知识建构的建构主义指涉文艺学知识“场域”、“关系主义”等。文艺学知识建构中多元思维应该形成一种自由和谐的关系,时刻保持自身清理,凸显当代性和社会使命感,加强文艺学知识建构的批判性反思。  相似文献   

2.
面对 20 世纪的文化与文论,面对新中国 50 年来的文艺理论建设,有四个方面的思考可资借鉴:对“五四”时期民族文艺学的图强愿望和建国至 70 年代末社会学文艺学以及世纪末文艺学建设的回顾与反思可以增强民族文艺学建设的自主性与民族性;理性主义与现代主义冲击后的困难重重的“话语转换”不能完成中国文艺学的理论建构;“中国后现代因素”对中国文化的消解是一种否定之否定,它为建构中国文艺学提供了契机;后殖民主义启示,误读 20 世纪中国传统与东方视野对西方知识体系的曲解不是建构中国文艺学的视野与途径。所以,建设当代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首先要分析这一命题的语言构成和话语上下文,其次按这一语言结构关系找出建构的途径与方法,从而形成三步建设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知识谱系能力是学术创新力的重要基础,它由知识历史梳理能力和知识逻辑建构能力两个基本部分有机构成。知识历史梳理能力主要包括知识史料搜集能力(知识史料的发现能力、挖掘能力和整理能力)、知识史料分析能力(知识史料的真假辨别能力、价值判断能力和史料的批判能力)、知识历史综述能力(包括综述的视角、方法、表达能力)。知识的逻辑建构能力主要包括概念逻辑建构能力、命题逻辑建构能力和知识范式建构能力。  相似文献   

4.
随着当前文化研究的兴起,文艺学学科逐渐呈现出边界扩张和学科泛化的倾向。文艺学学科以一系列“解经典”的越界命题来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如文化研究、日常生活审美化、文学的终结、边界的位移,文艺学的知识重建等命题。这些问题的讨论使文艺学的知识建构体现出“消解边界,解构经典”的特点,同时也使文艺学学科的发展呈现出学科泛化的趋势。对边界的消解以及对经典的解构,使文艺学学科发展呈现出“文化社会学”的新转向,它为文艺学学科新问题域的开拓与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参考维度。  相似文献   

5.
从社会—文化境遇的现实出发,我们可以展望新世纪中国文艺学的发展趋势主要呈现三个方面:首先是文艺学回归本位;其次是文艺学功能的转换;第三是文艺学的多质建构。  相似文献   

6.
梁启超的"趣味主义"理论作为一种以理想人格塑造为出发点和归宿的美学建构,从人的自然性切入人的生命本能去探究趣味生发的始源性,驻足于人与他人的关系以阐明趣味的丰富性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性互动,寻绎人与自我的关系以彰显趣味所映现的人与宇宙生机无限的统一性,从而将生命愉悦、人间情韵、宇宙诗心对于趣味人生的建构的有机关联和重要意义揭示出来。从梁启超说"趣"的方式及由此而赋予的"趣"的基本内涵来看,其趣味主义美学思想,对于我们在今天的现代文化语境中深入探讨生活与文艺的关系问题或其他文艺学、美学问题,既富有启迪意义,又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相似文献   

7.
陆贵山教授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研究,提出并建构了审美主客体的统一和倾斜理论、宏观文艺学理论、文学系统本质理论,主张以审美主客体为中心,从历史的、审美的与入学的维度进行宏观辩证的综合研究,围绕学理的广度、深度、矢度和圆度,在文与自然、文与史、文与人、文与美、文与文化、文与文本的关系中来研究文学的系统本质,通过实践、对话、综合与创新,建构富有创新性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8.
目前中国大学中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文艺学教学并没有真正实现这两个目标的协调与平衡,而是知识传授压倒了能力培养。这种现象背后有学科制度、学科研究和学科规训等学科体系方面的原因。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将文艺学的教学目标改变为话语空间的拓展和话语秩序的建构,并以此带动文艺学学科体系的整体变革。  相似文献   

9.
根据刘勰的说明,《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由“枢纽”论(总论)、文体论、创作论三大块构成。该书以《原道》篇所揭示的文原于道、道以文显和质与文这对范畴为逻辑起点和基石,以“枢纽”所总结的质文相称→情采相符、衔华佩实→执正驭奇、风情气骨与奇文壮采相统一为文学的发展规律,建构起整座理论体系,贯穿于全书的文体论和创作论,不愧为我国古代独一无二的体大、思深、虑周的理论巨著。故该书存在“体系和方法之间”等矛盾之说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0.
如何将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与生物学知识的获取有机结合?笔者力求通过模型建构方法,用生物学核心素养引领学生从不同角度建构出“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中的概念模型、物理模型及数学模型,从而将核心概念建构与生物学核心素养培养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1.
《教育科学论坛》2011第6期上"洋溢着数学智慧的符号化陈述课——特级教师郑大明《○与□玩数学》教学实录与评析"一文,站在小学阶段学生知识整体建构和能力全面提升的高度,全方位审视了对应中的数学问题。  相似文献   

12.
商科专业更加强调综合素质,其核心专业技能隐性化,因而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综合素质和能力,尤其是专业思维能力的培养,商科专业人才的紊质与能力框架由价值观和专业认同、专业胜任能力、知识技能、人际技能、组织技能等五部分构成,因而商科教育需要突出"情商"、"智商"、"体商"和"灵商"协调发展,着力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以真正实现商科人才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3.
杂文创作,同其他文艺创作一样,作品总以一定的社会生活及思想情感为其内容,这些内容泛称为意,它是创作主体对客观事物进行艺术思维的意识形态产物.意,又必须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才能外化为具体的艺术形态作品,意的外化在以语言称为物质手段的文艺创作中泛称为言,它是意识形态得以显现为具体形态的条件.我国古代美学理论中的文质论,就是专门探讨和论述文艺创作中物、意、言关系的.质,指作品蕴含的内容;文,指作品采用的语言文字传达方式.质与文的关系,指作品采用的语言文字传达方式.质与文的关系,就是艺术思维与艺术传达的关系.文质论的实质,是研究作品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问题,中心是会与意的辩证统一及其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4.
教师创设情境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支架",为学生解决问题、建构意义起到支撑作用,从而使学生从现有的实际水平发展到未来的潜在水平。教学从本质上看就是一种围绕着"知识建构",以"知识建构"为核心,为"知识建构"创设良好环境和支撑的过程。本文主要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针对如何创设学习情境、优化课堂教学进行论述,希望能进一步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5.
司马相如作为汉代辞赋大家,是刘勰《文心雕龙》讨论较多的作家之一。刘勰《文心雕龙》对于司马相如的批评与前人对司马相如的批评截然不同,前人以"依经立论"为原则,而刘勰《文心雕龙》却是以"衔华佩实"为准则,对司马相如的作品从"有韵之文"和"无韵之笔"两个方面进行批评。其一,对"有韵之文"辞赋作品因其过于华丽,而提出批评和指责;其二,对"无韵之笔"诏策文、檄移文和封禅文等作品给予了肯定。刘勰《文心雕龙》对司马相如的批评,显示了刘勰对汉魏以来文学过于追求形式华丽的一种批评。  相似文献   

16.
本质主义与建构主义两种思维范式对"问题学生"的认识存在差异,"问题学生"实际上是一种主观建构的过程性的存在,是人为"标定"出来的定义化、概念化。  相似文献   

17.
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引入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当中,其理论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强调学习环境建设,注重"协作学习",把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人才培养方案"应从创设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开始,使整个教学过程紧紧围绕"意义建构"这个中心展开。  相似文献   

18.
文章由辨正学界对《原道》篇中"文"、"道"、"德"、"自然"等基本概念的不同意见入手,探索《原道》篇的精义。作者认为,刘勰在《原道》篇中所说的"文"是最广泛意义上的形象或符号组织,这比以往文论中本来就属于广义文学观的"文"的观念外延更大。但由于刘勰将"文"与"道"结合起来思考,认为"文"是"道"所派生出来的万物的属性("德"),实际上便是从形而上的意义上思考文学艺术的本体,体现出深刻的反思意识。而刘勰立足于"文"、"道"、"德"三个基本概念的论述逻辑更是在中国文论史上首次尝试文学理论体系的建构,集中体现了中国文论步入了自觉时代。  相似文献   

19.
当代"文选学"研究的繁荣兴旺及其所取得的成就不容置疑,但为了更好地发展,还必须追问当代"文选学"研究系统的建构是否合理?在"文选学"研究系统中,居于核心主导的方面究竟是哪些?可以肯定地说:"文选学"的核心研究对象应该在编选问题。因为其所选录的多数作品在当时皆为习见,仅分析作品显非"文选学"之要义。  相似文献   

20.
尝试教学是将学习过程变为尝试成功、建构自我认知结构并能够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活动。它的"尝试"是形式,而"教学"是核心,目的是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将"尝试教学法"引入音乐教学有助于促进教师和学生自我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