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9 毫秒
1.
文本类型理论为外宣翻译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市情简介作为城市对外宣传类媒介,是一种典型的外宣资料,以传达信息和进行交际为目的,具有信息型和呼唤型文本的特点,交际翻译策略对其英译有切实可行的指导作用。以文本类型学理论为视角,以《南昌市市情简介》为语料,分析城市外宣资料的文本功能和类型,并结合此类文本的自身特点,在翻译实践具体案例的基础上探讨城市外宣文本的翻译策略和方法,研究交际翻译策略在城市外宣翻译中的具体应用,旨在对以后的相关翻译实践提供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2.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是纽马克翻译理论的核心内容。本文基于纽马克翻译理论视角,以故宫文物外宣文本英译为研究对象,分析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在外宣文本中的应用,提出了外宣翻译须明确翻译目的,根据具体情况合理、有效使用语义翻译法和交际翻译法,必要时还可采用将二者相结合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3.
旅游景点文本的外宣翻译是城市对外宣传的重要方面,它不仅向游客传递旅游文化信息,还激发他们的旅游兴趣。以功能翻译理论为指导,探讨旅游景点文本的外宣翻译模式,有助于译者寻求适当的翻译策略,实现文本的信息功能,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旅游景点文本的外宣翻译是城市对外宣传的重要方面,它不仅向游客传递旅游文化信息,还激发他们的旅游兴趣。以功能翻译理论为指导,探讨旅游景点文本的外宣翻译模式,有助于译者寻求适当的翻译策略,实现文本的信息功能,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的外宣翻译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其中之一就是外宣翻译中常常出现语言误用。外宣翻译典型的语言误用可以从"形"和"神"两层面入手,分为"形似神不似"和"形神皆不似"两种。明确外宣翻译语言误用的类型和成因,以熟稔文化差异破题外宣翻译的语言误用,有助于改进我国外宣翻译质量,进而推动"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宣传进程。  相似文献   

6.
外宣资料是国内高校面向国际社会宣传自身形象的重要材料,宣传资料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国际声誉。以湖北省10所高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英文官网上的外宣资料进行了分析,发现存在诸多的"翻译腔"问题,提出了克服和避免"翻译腔"的对策,以期对高校外宣工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高校网站外宣翻译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为忽视受众。本文指出,高校网站外宣翻译应充分考虑受众的审美诉求、文化背景和实际需求,有效发挥外宣文本的交际功能,试图为提高高校英文网站建设水平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以翻译理论和实践为基础,通过对典型译例的深入分析与探讨,提出了“以我为主”并兼顾交际功能和读者意识的翻译策略,旨在提高我国政治外宣翻译质量,促进对外交流,树立更好的国际形象。  相似文献   

9.
"功能对等"是指"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等值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即译文和原文在交际效果上具有象似性。纵观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基于象似性的翻译理论和方法不仅构成其核心理念,而且有助于指导、优化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10.
目的论视角下的企业外宣资料英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永红 《文教资料》2007,(4):157-158
企业外宣资料的语篇类型、预期功能等决定了企业外宣资料翻译的特殊性,传统的翻译标准已无法适应其灵活性。目的论将翻译看作有目的的交际行为,将译文的预期目的置于翻译的首要位置,为企业外宣资料英译中灵活运用翻译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从目的论角度出发,从三个方面对中、英企业外宣资料进行对比,探讨企业外宣资料英译时为了达到译文的预期目的,可以采用灵活变通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1.
以美国著名后现代作家唐·德里罗的《白噪音》为例,在批评传统翻译观念中关于"忠实"性翻译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了目前在翻译活动中应遵守的原则,即后现代文化语境中的翻译标准。它们是:符合知识的客观性;理解的合理性与解释的普遍有效性;符合原文的定向性。用暴力颠覆原文的界限,从而寻求译文的真正越界。  相似文献   

12.
翻译不是简单的语际转换,它涉及到很多方面。笔者认为,在翻译中,译者应树立篇章意识、语篇观,从而提高译文质量、再现原作风格,达到交流之目的。  相似文献   

13.
翻译是跨文化交流的一种方式,受诸多文化因素的影响。根据翻译研究流派理论,意识形态作为一种影响翻译的文化因素,对翻译具有重要的作用:一特定思想意识形态,即强制性思想意识形态或受接受语文化主导意识形态影响的意识形态,对翻译文本的选择有决定性作用;这一特定意识形态也决定了翻译文本的改写及改写策略。最后指出为达到更好的文化交流目的,非民族中心主义的翻译策略值得一试。  相似文献   

14.
在接受美学创始人之一伊塞尔提出的文本的“空白”、“未定性”和我国幽默学家孙绍振的幽默二重错位逻辑原理的映照下,幽默翻译应在译文中重建幽默的二重错位逻辑,同时要充分考虑到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有必要时需对原文的意义留白做出适当调整,使读者能够通过逻辑推理成功地欣赏到译文的幽默。  相似文献   

15.
翻译中的有意误译与无意误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政治的不断完善,中国与英美国家的跨文化交流日益增多。于是涌现出大量英文汉译、汉文英译的翻译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也不乏误译现象的存在,因此我们有必要从有意误译与无意误译两方面分析误译产生的原因,通过大量翻译实例的对比,提出读者在读译文时要了解原文和译文的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译者在译文时所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16.
论文基于《天府的记忆》英译项目,以Baker的"译者风格"研究方法论为依据,运用语料库统计方法对译文初稿及交叉审阅后的译文进行了风格考察与对比。结果表明:译者本身下意识的语言选择和使用习惯对翻译风格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而源文本对译者风格的影响更大。论文提出对译者风格的考察应结合源文本,并考虑译者所偏好的句法结构以及语篇衔接方式。同时,也指出了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考察方法对于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借助功能主义翻译观,对汉语旅游文本中文化负载的翻译进行探讨。从旅游翻译的目的出发,通过对潜在旅游者体验、了解一种新的文化这一旅游动机的研究,作者认为,译文要达到激发潜在旅游者旅游动机的目的,必须要保留源文的异域文化色彩。然后通过对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方法的比较和跨文化交际的分析,作者提出:要保留源文的异域文化色彩,译者应采用异化的翻译方法,通常包括直译和音译。在异化翻译方法会导致文化真空时,译者必须采取补偿措施,包括:加注、补充和类比。当然,译者对源文中对达到翻译目的没有帮助的信息可以删除。  相似文献   

18.
前捷克斯洛伐克翻译理论家列维第一次把博弈论用于翻译专题讨论中,他提出的"极大极小策略"把翻译行为描述为一种抉择行为,意为译者在所有可能的解决方案中,会选用能以最少努力达到最大效果的方案。"极大极小策略"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过程是一个博弈的游戏过程,在不同文本类型中,面对不同读者群其侧重点不同。  相似文献   

19.
译者作为联系原文与译文的中介,在整个翻译实践中扮演着多重角色。文章通过分析钱歌川译作《红死之假面》,揭示其在整个翻译过程中所扮演的四重角色:国学研究者角色、西方文化研究者角色、西方文化影响者角色和日本文化影响的角色。文章认为,一个好的译者,应扮好自身积极的角色,尽量克服消极角色,从而使译文质量趋于完善。  相似文献   

20.
从译者主体意识的几个表现形式中选取翻译目的、翻译方法及翻译文化策略来讨论鲁迅的译作《鼻子》的主体意识在译文文本选择、译介、输出等方面的影响和作用。分析结果表明,鲁迅在选择译文文本时主张“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鲁迅一贯主张“直译”,尤其对于文中的汉字词汇,他都几乎原封不动地保留了原语字形。鲁迅“宁信而不顺”的主张与他的另一文化主张‘‘拿来主义’’在思想上是完全一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