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2 毫秒
1.
批评的魅力     
教师批评学生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健康成长。但是如果教师批评学生时过于冷漠,不加分析地对学生的错误加以指责,学生就会很快关闭"大门",低头斜视着你,拒绝接受批评,甚至还会顶撞老师,长期和老师作对。实践证明,不同的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如果方法不当,有的学生可能会记恨老师一辈子;相反,如果方法得当,学生可能会感激老师一辈子。  相似文献   

2.
张枫 《知识窗》2010,(5X):43-43
<正>作为教师,难免会批评教育学生,而语言又是一把双刃剑,有时是开启心灵之锁的钥匙,有时是伤及他人的利剑。老师批评学生时噼里啪啦,刀光剑影,如果学生能理解并接受,将产生积极的教育效果;如果学生不理解老师的苦心呢?只会适得其反。笔者就  相似文献   

3.
刘可玲 《科教文汇》2012,(20):60-60,141
课堂批评是每一位教师在日常工作中不可避免的事。在批评学生时很多教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大声训斥、威胁,或者讽刺挖苦等。但是这样并不能从实际上解决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反而暗示的、私下的,讲究方式方法的批评更能让学生心服口服,达到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赏识教育得法,教学就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尤其是未成年学生,当他们觉得自己的某些方面被老师所欣赏,他们就会增强自信;当他们采用合理的"以下犯上"方式冒犯老师的"权威"时,在老师的微笑中,他们会觉得老师是可亲可敬可信的朋友。通过老师的赏识,唤醒学生的感知,激发学生求知欲。于是,在老师的传道、授业下,他的自信心就会唤醒,思想的火苗就会点燃,学习的热情往往会激发起来。  相似文献   

5.
《科技风》2020,(3)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文化素质的优异会成就我们的专业成长,而道德素质的练就会决定我们的修养提升乃至终身发展。师德是教师之魂,是教师人格特质与人格魅力的集中体现。依据一年多来我负责的课题组开展的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有效践行批评教育艺术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的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和心得,我从师德出发,剖析教育生态的当代困境、挖掘新时代教师师德困惑、理性应对新媒体压力,从批评教育艺术对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性切入,探究我校教师师德建设优化的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6.
不知错,焉求真,学生难免会有错误的想法,哪怕老师苦口婆心,哪怕师长殷殷期望,但如果我们一味批评,不仅收效甚微,甚至还可能会使事件恶化。如果我们化"批评"为帮助、提醒、指导,在"授人鱼"的同时也"授人渔",教育将会有另一番诗意,效果也会有别样的圆满。  相似文献   

7.
赏识教育是以信任、尊重、宽容、提醒为原则,以教会学生学会做人为导向,让家长、老师走进学生的心灵,帮学生找到快乐和自信。大多数中职生是老师及家长眼中的"双差生",伴随他们的是家长的怒斥与老师的批评。其实,他们内心深处是脆弱与自卑的,他们更加需要得到赏识,赏识他们的点滴优良品德,赏识他们不曾显露的才华。  相似文献   

8.
杨世英 《科教文汇》2014,(20):32-32
长期以来,一些政治课老师在对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生活”的内容进行教学时,往往会感到比较头疼,甚至他们认为,哲学课枯燥乏味,过于抽象,难于理解,学生不感兴趣。于是出现一些学生在课堂上打瞌睡或者面对老师的提问要么鸦雀无声,要么集体合唱等现象。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克服学生对哲学原理的“恐惧症”?如何让哲学课堂真正“活”起来?这是每位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面对和认真审视且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9.
不管是在教育活动中,还是在游戏中,懂事听话的孩子总是会得到老师的关爱,而那些喜欢调皮、爱捣乱孩子往往得到的是批评教育,但往往又事与愿违。细想起来,其实这些喜欢调皮捣乱的孩子,更需要得到老师的关爱。"爱满天下"是陶行知的人生信条,也是他毕生教育实践的写照。我们在爱孩子的时候一定要给予他们适宜的爱,利于他们发展的爱,有原则的爱。  相似文献   

10.
教师的工作方法并不一定都能被那些正在成长中的孩子们所接受,当他们听到那些自己非常关爱的学生对他们说:"老师你不理解我!""老师你不尊重我!"的话语时,当他们看到学生们怨恨的目光时,会感到委屈、感到彷徨、感到震惊……  相似文献   

11.
李洪君 《科教文汇》2007,(12Z):39-39
教育艺术高超的教师都具备一套管理学生的方法,特别是在对学生的表扬与批评方面总有自己独到的方法。表扬与批评既是一种手段又是一门艺术。恰如其分、内蕴丰富、具备张力的表扬与批评,能使学生树立信心,增强斗志,消除自卑心理,改正不良行为,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去。反之,往往会带来负面影响,甚至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小则降低教师的威信,大则影响学生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说,教育是表扬与批评的艺术,值得我们为之不懈求索。  相似文献   

12.
我祈求我们的教育要通过"尊重"、"保护"、"关爱",在学生冷漠的心田中激起情感的涟漪和浪花,打开学生的心门,走进学生的心灵。我祈求我们的教育要以教师真挚的语言感动学生,更需要以自身的行为感动学生,因为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式的,很多时候言传不如身教。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抓准机会,唤起和诱发学生对道德现象的情感体验,逐步培养学生善感的心灵,让学生在感动中完善自己。  相似文献   

13.
"低声教育"是与教育学生严厉批评、大喊大叫相反的一种教育方式。高校辅导员老师常常为管教学生效果不佳而束手无策,无论是喋喋不休地说服教育,还是严格批评地命令式教育,学生往往都是表里不一,当面接受,过后还是一如既往。如果经常采取严格批评式的教育方式,不仅效果打折,同时还会影响学生的自信心,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利影响。相反,"低声教育"的教育方式对于大学生成长有着非常显著的优势和效果。  相似文献   

14.
<正>案例背景及问题提出课堂中,我们常有这样的感觉,我们可爱的学生在老师的循循诱导下,往往能就身边的一些现象或他人的情况畅所欲言说得头头是道,剖析的丝丝入理,能够在课堂上扮演好主角。但当问题涉及学生本人的一些情况,尤其是要求进行自我剖析的时候,他们的回答往往就会"浅尝辄止"或"蜻蜓点水",尽管他们也会卖老师面  相似文献   

15.
欧颖 《科教文汇》2008,(11):68-68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使人们错误地认为教育只是学校和教师的责任,这种理解只会给我们的教育带来负面影响。教育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参与。  相似文献   

16.
柏拉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感兴趣的现象、原理、规律等,总是主动、积极地去认识、探究。所以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是每一位化学教师都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化学教学之中,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许多学生学习化学是被动的,感觉不到学习化学的快乐;甚至还会遇到一些所谓"后进生",其实他们的智力并不差,差就差在他们对于这门课程缺乏兴趣。怎样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呢?作为教师,我们可以从提高自己授课的趣味性来做起。  相似文献   

17.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碰到课堂气氛呆板,学生反应迟钝的现象.教师出示一个问题,石沉大海,尤如“对牛弹琴”,此时教师往往非常气愤,甚至大声斥责学生,然而越骂情况变得越糟糕,学生的思维仍处于抑制状态.长此以往,学生缺乏创新意识,我针对这一状况,在数学课上作了一些尝试. 一、不吝啬赏识教育 1、讲究微笑艺术 教师的微笑,实际上是在用巧妙的语言告诉他们老师喜欢你,学生心理上有种满足感,能唤起他们心中的快乐.教师的微笑会使师生间的距离越来越近,矛盾越来越小.这样,学生能懂得教师的意思,很乐意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相似文献   

18.
学生是一个个充满朝气,富有感情的思想"准成熟"的个体,但他们有时又会有很多不好的习惯,个性过于张扬甚至对老师出言不逊,更何况他们身上还有很多"保护伞",这就给我们的教育和管理出了个大大的难题,如何能巧妙化解难题,使得我们的管理更有效,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在下文中谈一些粗陋的想法。  相似文献   

19.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课堂上,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不仅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而且顺应了数学教学注重人文性、关注人的发展的新理念。因此,在数学改革实验中,教师应该利用教育机制,把学生的求知欲激发起来,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他们都爱学数学,学得主动、学得活泼。  相似文献   

20.
杨志新 《知识窗》2012,(4X):1-1
<正>从教20年了,一直以来,我都误以为教育就是简单的"传道授业解惑",从来没有认真思考和领悟"真正的教育,就是一个人的心灵不断被唤醒的过程",只是一天到晚孜孜不倦地对学生进行"灌输"工作。很多学生厌学是因为他们看不到学习的希望,听不到老师的赞许,看不到老师肯定的表情,他们不知道自己身上到底哪一点是值得发扬光大的。所以,教育就应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