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惠  杨丽 《教育艺术》2008,(5):49-50
作文教学可谓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而习作评价又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长期以来,我们的习作评价就是教师的单边劳动,学生只管写作文、交作文,接受老师的批改,教师的精批细改,实在是劳神费力而又收效甚微。面对教师们用颈椎病换来的精批细改,绝大多数学生只是瞄上一眼,便将作文塞进抽屉,造成了教师评价的劳而少益,甚至徒劳无益。叶圣陶曾指出:"能不能把古来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的地位呢?假如着重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老师只给引导指点,该怎么做由学生自己去考虑  相似文献   

2.
作文批改应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应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基于此,紧扣教学目标,实施习作教学"改"的有效策略,在引导学生进行习作自改与互改的过程中促使学生领悟习作的修改方法,在教师的精批细改中促使学生感悟到习作修改的精妙之处,从而切实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习作素养。  相似文献   

3.
郭宏谚 《甘肃教育》2020,(4):113-113
"精批细改"是多年来中小学语文教师作文批改形成的习惯与原则,效果如何?细细思量,有其弊端。首先,"精批细改"使得学生的主体性逐渐丧失。其次,"精批细改"好似注入式教学。老师在批改过程中,会不自觉地以自己的作文"标准"去框定学生的作文,这样必然会抑制学生的创新思维,会让学生作文过于"符合"老师的要求和喜好,而不一定能写出他们自己想写的东西。最后,"精批细改"的工作效率低。  相似文献   

4.
作文、批改、讲评在习作教学中尢为重要,其中批改学生的作文是最令语文教师头痛的事,既费力,又不讨好。学生精心构思的一篇文章。都希望得到老师的细致评批和评价,可每月几百篇的大小作文,教师要做到每篇部精批细改,是很难做到的,除非语文老师不去学习专业知识,学习新知识,吸收新营养,到时候也就会导致“江郎才尽”的。再说传统那种学生写作老师批改,老师讲评学生听的作文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无多大明显成效。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提高学生作文批改的效益,可以从以下两步骤进行尝试:  相似文献   

5.
在与语文组的老师们进行交流时,大家都为作文批改的方法与效果产生了一些困惑:有些老师认为,任你精批细改、费时劳神,可是学生似乎并不领情——没有几个人能比较老师批改前后习作的异同,他们大多只扫一眼最后的得分,极少数同学会读一读老师给的总评;也有老师认为,为学生面批作文,苦于时间有限,只能找少数学生面谈,对其他学生有失公平;还有老师觉得,既然老师批改的作文,学生也不愿去认真领会,还不如让学生自己改,可这又与上级检查“精批细改”的要求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6.
沈华英 《山东教育》2014,(10):30-32
鲁迅先生说“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评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习作指导的继续和深化。但是,很多老师都认为批改习作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按照要求,每一篇都要精批细改,写出眉批、总评,一篇至少要5分钟,50多个学生,得5个小时。每天批10本,得批一周。这一周的作文刚刚批改好,下一篇作文又来了。  相似文献   

7.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习作教学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任务。目前,教师们普遍采用的是“教师指导——学生习作——教师批改”的习作模式。在对学生习作的评改环节中.教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精批细改.但效果怎么样呢?习作本发下后,能将老师批改的地方重新誊写的学生很少,学生一般只是看看老师的评价等级或分数,甚至连评语都不一定仔细阅读,不去思考老师为什么这样评改。这样,教师们也就无从得知学生真实的感受和看法,从而导致教师教得沉重,学生学得也沉重——习作兴趣不高,应付了事,作文水平停滞不前。  相似文献   

8.
作文评改一直是令语文教师伤透脑筋的难题。学生的作文写完后,常常是笔一放、本一合,万事大吉,至于修改想都没想过,因为那是老师的事。作文上交后,教师对学生的作文从宇、词、句到立意、构思、选材等诸多方面逐一精批细改,然后写出评语,再给出等级。学生拿到被老师修改后的作文,一般只看分数,至于老师为什么要这样批改,自己在这次作文评改中有哪些收获,就不了了之了。“精批细改”的方法,的确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却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作文评改中,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的容器。作文修改没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叶桂玉 《师道》2009,(4):36-36
语文教师都有同感:作文批改的压力太大。教师每每要对几十篇习作进行认真阅读,从字词句段到布局谋篇都要精批细改,先眉批后总批,在作文评改上消耗大量的时间和心血。可学生拿到老师辛辛苦苦批改的作文往往只关心分数,而不在意老师的精雕细琢,教师的繁重劳动常常收效甚微。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改革传统的作文评改方式,挖掘学生的潜能,让他们自主地评改自己的习作。  相似文献   

10.
作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不少教师头疼的事。许多教师花大力气精批细改学生的作文,而学生最多看看分数和评语,然后就丢在一边,束之高阁。作文批改往往没有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叶圣陶先生也说:“我发现十几年来,辛辛苦苦地批改作文,所得到的结果是徒劳无功。”因此,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变“替学生改作文”为“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把作文批改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上。语文课程标准也对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句子,能初步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可见,指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是当前作文教学中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也是作文教学中一项意义深远的工作。那么如何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呢?  相似文献   

11.
某校进行教学常规检查,在“习作批改”一项上的具体要求是:教师对学生的习作要精批细改,一是要把习作中的错别字圈出来,在旁边画一个框,让学生订正;二是要用常用的修改符号对习作中的病句进行修改;三是要对习作中的每一句话进行批改,看语句是否通顺,  相似文献   

12.
都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可是关于作文批改话题的争鸣一直是语文老师研讨的一大热点,特别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这一问题越来越显著的摆在热衷于作文教学的语文老师面前。是精批细改,还是多就少改?是只批不改,还是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批改?面对重重困惑,我结合新课改的教学要求做了许多探索和尝试。现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体会。批改作文历来是浯文教师最为头疼的一件事。在传统教学中,面对成沓的作文,老师们费尽了心思:精批细改。他们抓住学生的作文,不厌其烦的指导,让学生不断地修改,这样不但加重了老师的负担,而且使学生认为,…  相似文献   

13.
作文批改是语文教学中陈旧而难解的话题,它长期困扰着广大语文教师,而又始终没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不切实际,不顾效果地要求“精批细改”,实在累苦了教师,而真正能做到“精批细改”的又有几人?重温叶圣陶先生“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只有学会了自己改的本领,才能把作文写好”,“养成了自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等有关作文批改的论断,  相似文献   

14.
眉批、总批,精批、细改,已成了语文老师批改习作的传统做法。这样的传统做法不知耗费了语文老师多少时间和精力,多少次让语文老师感到身心疲惫,学生却收效甚微。因此,笔者认为,传统的批改形式须要改革,要变教师单向批改的模式为师生之间多向互动的修改形式,这样就能为习作批改减负增效。  相似文献   

15.
吴西羊 《陕西教育》2007,(1):112-113
作文批改是指导学生作文的继续和延伸,对学生习作进行精批细改,也是作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精批细改有利于提高作文教学效果。作文批改一般应做到三看、五批、四改。兰看即看思想、看能力、看实效,五批即眉批、行批、段批、总批,四改即调、换、减、增。  相似文献   

16.
杨彦岭 《现代语文》2009,(2):132-132
批改习作一直是让语文教师感到头痛的事。从错别字到布局谋篇,教师手拿红笔,就像医生拿着手术刀,将习作批改得“体无完肤”,把学生改得兴趣全无。所以说,这种“精批细改”的做法,只会使老师无奈地重复枯燥的机械劳动,只会减损学生的责任心和学会学习的能力。所以,笔者认为,应让习作批改放射出“人文性”的光芒,  相似文献   

17.
谈到作文教学中的“精批细改” ,我们马上会想到在这个问题上的争论。不少人对此颇有异议 ,他们认为教师的“精批细改”是费力不讨好、事倍而功半 ,且常常以著名语文教学改革专家魏书生不改学生作文为依据。笔者认为 :传统的“精批细改”的评改方式 ,迄今为止仍是我们教师使用最为普遍且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达到将来不需要教”的原则 ,同样适用于作文教学。只有充分发挥教师在评改中的主导作用 ,执教者才能深入了解学生的习作实际 ,把握自己的教学情况 ,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 ,规范学生的语言 ,从而使学生在习作过程中逐…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作文修改是老师精批细改,眉批、旁批、总评一应俱全,包含了老师对这篇习作的意见和建议,更包含着教师对学生习作的期待。但往往学生拿到作文本之后,只简单看看得分,不去细看老师批改的内容,自己的作文好在哪里,差在哪里,大都不管,甚至老师批改出来的错字病句也不放在心上,造成以后写作时存在的问题依然如故。因此,这样的"改",也仅仅是教师方面的"一厢情愿",没能真正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没能真正激起学生对自己习作的"再回首"。如果让学生自己修改习作,领悟能力强的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自己的习作加以完善;但对于能力稍弱的学生来说,一般只能批改一下错字错句,要求  相似文献   

19.
作文批改要不要“精批细改”,怎么“精批细改”,这是中学语文教学领域几十年来争论不休的问题之一,也是家长、社会对语文教学关注的问题之一。近年来,语文教学改革已触及到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的各个方面,那么在作文“精批细改”的问题上改革的步子又如何呢?本文试从三个方面作具体剖析。 一、作文“精批细改”的现状 作文批改应当达到什么要求,这是一个复杂的需要深入研究的教学问题。但是,提倡和要求语文老师“精批细改”,似乎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从实际情况看,教师是如何去努力精批细改的呢?据我对淮阴市城乡的部分中学进行的教学调查,大致可分为四种情形(不负责任的批改略去不讨论):  相似文献   

20.
《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有计划的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可指导他们自己修改或组织他们互相修改。”根据这一要求,现将自己运用“五步指导法”,指导学生自改、互改作文的尝试,赘述于后,就教于大方。 一、针对“学生写教师改”的弊端,提出问题 传统的作文批改(即同步教学作文批改)是教师把学生的作文全部收起来,背着学生在办公室批改。教师精批细改,费尽心血,但学生并不明白教师是怎样批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