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多年的研究中发现低年级学生产生错别字的原因主要有: 其一,别字的产生:学生写字习惯不好,低年级学生写字习惯不好,导致多一笔,少一笔,或者笔画写错,造就别字的产生.如"真"里面有三横写成两横,"饭"的"横折弯勾"写成"横折斜勾"等. 其二,错字的产生:低年级识字量很大,形近字、同音字在一起,搞得小脑袋晕乎乎的,碰到差不多的就写一个,形近字、同音字混用了.如同偏旁的字"特""牧"混用,同音字"进""近""进""尽"的混用等.  相似文献   

2.
马建忠认为"有""无"是约指代字、同动字、无属动字、助动字以及决辞。实际上"有""无"只能是同动字,不能是约指代字,无属动字、助动字和决辞只是同动字"有""无"的用法归类。  相似文献   

3.
<正>古诗、对联、元曲中有不少"半"字用得十分巧妙。这些"半"字往往非实指数量,而是借其没有确定范围的特点,营造含蓄优美的艺术氛围。"百姓"原来指王侯在周代之前,只有贵族才有姓,普通老百姓是没有姓的,因此那时的"百姓"是指贵族和王侯,"百"是概数,言其多,所以众多的贵族和王侯合称为"百姓"。《尚书·尧典》中说:"九族既睦,平章百姓。""平章"是"辨别""彰明"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九族既然已经和睦了,接下来就该辨别诸侯百官,  相似文献   

4.
陈明富 《天中学刊》2013,28(5):73-75
"泼"是古汉语中一个重要的詈词,主要形成于宋元时期。"泼"作詈词是语义逐渐引申演变的结果,其语义演变轨迹为:"弃水"义→"流动""泻出"义→"漫""满"义→"泼辣""无所顾忌""胡乱"义→"凶悍""蛮横"义→用作詈词表"卑劣""可恶"之义。"泼"作詈词,不仅可以单用,还可以合成词的形式出现。"泼"构成的合成詈词,从构词语法来看,主要是名词性成分,也有少数形容词性成分;从构词形式来看,主要有二字格、三字格、四字格等,其中以二字格、三字格居多。  相似文献   

5.
彭樟清 《初中生》2006,(25):38-39
"三句半"是一种流传民间的滑稽诗体.因其前三句每句五字,最后半句二字,故亦称"十七字诗".也因"三句半"似有站立不稳之势,有瘸脚之嫌,故又称"吊脚诗""瘸脚诗".它不但可以吟诵,而且可以供舞台演出,由四个人敲锣打鼓走上台去,甲、乙、丙三人各念一句,丁最后念半句,这最后半句可谓"点睛"所在,滑稽而又可笑.  相似文献   

6.
《诗经》《尚书》等古代典籍中出现"江""河"二字甚多,这两个字可以按照本义专指"长江""黄河",也可泛指其他河流。其泛指的演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月"是中国古代诗词中永恒的意象。"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等。可见,"月"可分为"残月""明月""淡月""新月""缺月""皓月""斜月"等。"月"真的有这么多形状吗?非也。其实,这些不同的月就是作者借以抒情、思乡、言愁的意象。  相似文献   

8.
正印文常常遇到重复字。姓名印中的重复字如"张蕾蕾""王明明""赵平平""戴秀秀"等,词语印中的重复字如"文质彬彬""我为人人""陈陈相因""喜气洋洋"等。还有一种间接性重复字如"歌吹沸天",其中"吹"字之"欠"字部,重复前者歌之"欠"字部;"木棉花开",其中"棉"字之"木"字旁,重复前者"木"字;"御  相似文献   

9.
"学而不思则罔"中"罔"字当解释为"欺骗"之义。首先从字形、字音、字义角度辨析与"罔"字近似的字包括"网""網""惘""亡"等,梳理出他们之间的关系,揭示"罔"字"欺骗""迷茫"等义项的来源。其次利用训诂学上的"对文"和《论语》中其他"罔"字的用例来阐释其具体含义。最后通过归纳与《论语》同时期的其他著作中"罔"字的释义来进一步佐证结论,即"学而不思则罔"中"罔"字的含义为"欺骗",而非"迷茫"。  相似文献   

10.
杨智沅 《学子》2013,(6):52
一、游戏识字法低年级学生喜欢模仿,喜欢表现,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教学中,我常常利用游戏调动学生识字的兴趣,如,"找找朋友""叫字排队""生字组合""开火车""猜猜我是谁""黄金搭档""孪生聚会""玩玩字卡""送字回家""眼明手快""小兔小兔真爱玩""大转盘"等游戏方法进行教学。通过这些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游戏方式帮助新入学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识字。例如:"眼明手快",这是一种类似"智力竞赛"的方法,这  相似文献   

11.
本文全面讨论"集"字的形、音、义:首先对"集"的古文字字形进行排比分析,揭示出一种以往未被重视的特殊写法;其次讨论"集"的上古音,指出"集"有读为"幽觉""宵药"一类韵部的音;最后分析"集"字早期的三个不同义位,揭示出"集"有"降落""栖止""聚集"三个本义。其中"降落"义对理解早期典籍中"集"字的义训大有帮助。在古文字和上古汉语研究中,"集"字的字词关系很特殊,具有揭示规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一系列在形、音、义方面有密切联系且由同一母文孳乳出的汉字构成了一个汉字的"字族"。以《说文解字》中所收录的以"皇"得声的字为主,《宋本广韵》中的部分以"皇"得声的字作为补充,对其进行字族分析,得出以"辉煌""大""美盛貌""通达貌""恐慌不安"为义核的几组同一母文、古音相近的字,并论证这些孳乳字与母文之间的内在关系,形成了字族。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常常令人入迷。仅以汉字为例,一个读音下会有很多汉字,比如"du"就包含"读""独""毒""肚""堵""笃""赌""渡""妒""度"……这些汉字各有不同的奇妙意义,不同的人,即使读到同一个字,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读到同一个字,也会产生不同的联想,生发不同的情感。——请从"du"所包含的汉字中任选一个或多个,并以此为话题作文。  相似文献   

14.
我之见两则     
怎样区分"己""已""巳"对于"己""已""巳"三个形近字,学生很容易混淆,在作业中经常用错。为了让学生正确区分这三个字,我采用了下列教学方法来帮助他们区分。  相似文献   

15.
在文字王国里,有一个"辛"字家族。在"辛"字家族里有几个"孪生兄妹"。想知道它们是谁吗?让我悄悄地告诉你,它们就是"辩""辨""辫""瓣"。你看,这几个字多么相像啊!都是胖乎乎的,两边都是"辛苦"的"辛"  相似文献   

16.
<正>形近字是第一学段识字的难点,尤其是相似的偏旁部首,学生更容易混淆,如:"衤、礻""冫、氵""亻、彳"等等。在作业中,经常有学生将形近偏旁写错,如:将"初""被"等字写成示字旁,将"祖""礼"等字写成衣字旁。本课旨在寻求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衤、礻"的来历,依据造字规律形象地分辨衣字旁和示字旁的字,同时亲近汉字文化,增强识字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从而举一反三分清其他相似的偏旁和相似偏旁的字。  相似文献   

17.
论文对《诗经》中虚字"云"所在的句子进行了穷尽式的考察。首先,讨论了与"云"字复合成词的"云何""云胡""曷云""盖云"的功能及其异同。其次,根据"云"字在句中的位置逐一分析其词性及其在句中的语法功能。论文还观察了后世文献对《诗经》中"云"字用法的因承与改变。  相似文献   

18.
统计2002年以来的全国50套高考试题,发现《考试大纲》规定的18个常见文言虚词直接命题考查(不含文言句子翻译题中出现的文言虚词)的有17个("何"字轮空),其中高频虚词有6个(依次是"以""之""而""为""乃""其"),次高频虚词有5个(依次是"与""因""于""且""所")。  相似文献   

19.
1导入新课介绍典故"杜康制酒儿制醋",PPT中书写汉字"醋",该字由"廿""一""日""酉"四部分组成,该字的组成正好与典故中杜康的儿子用了廿一天制酒却阴差阳错地制成醋相吻合,一下子将学生的好奇心调动起来。  相似文献   

20.
<正>"度""渡"应区分"度"和"渡"读音相同,但意义上是不同的。"度"的本义是计量,引申有由此到彼的"过"义。"渡"字是由"度"字派生出来的,在"水(氵)"部,本义指横过水面,即由此岸到彼岸。在"过"义上,现代汉语中二者的分工是:"度"着重用于时间,如"度假""度日如年""欢度春节""虚度光阴";"渡"着重用于水域,比喻义用于须经努力通过的难关、危机等,如"渡河""横渡长江""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