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的同志问我写评论最重要的是什么?我的回答从没变过.我说.最重要的就是“言之有物”。这话听起来简单,但真正做起来.却是相当地难。言之有物,是我对新闻评论的第一个要求,也是一个基本要求.算是个底线要求吧.  相似文献   

2.
我刚参加新闻工作时,认为当记者只要会写消息就行。有些老编辑曾要我练习写评论,并说不会写评论,就不能当一名称职的记者。可是我总认为,写评论是报社领导的事,不写评论照样能做记者。所以在六七年的记者活动中,一篇评论都没有写过,直到1956年  相似文献   

3.
我学习写评论从开始到现在,已经六、七年了,即使小学生也该达到五、六年级的程度了,但实际上自己还沒有摸着门道。过去只是领导上叫写评论时就写,一交卷就算,究竟写得顺利不顺利、好与不好,沒有认真研究过。所以上次碰了钉子。下一次还碰,碰了又碰,也不知道钉子在哪里。这种情况,我在一九六三年就开始感觉到了,但是因为认识不足,沒有认真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4.
1988年6月14日与巴赞的会见,只不过是我长期对他的关注与研究,评论与介绍的终结,是一个完满的句号,而三天后,我与索莱尔斯的会见,虽然不是我关注与认识他的起点,但确是我认真研究他,评论他与介绍他的开端。在此之前,从书刊的评论与介绍中,我对他只略知一些皮毛:在文坛很活跃;办过刊物;写过小说;作品也发表了不少,其中有一本《女人们》的长篇小说特别走红;相当“现代派”,曾经算得上是“新小说”中的一员;还与中国颇有些关  相似文献   

5.
我的新闻评论《迎着老百姓的方向走》(以下简称《迎》,原文附后)荣获中国新闻评论一等奖后,我很激动,也算是无妄之福吧。但激动之余,更多的是一些思考:仅仅写了不足1500字的短文、仅仅淋漓畅快地倾吐了一下郁积、沉淀于我心底的百姓情结的千分之一万分之一,就得到了50多位评委的普遍认可。这表明评委、专家的心是和作者相通的,也是紧扣着时代的脉搏,也是“迎着老百姓的方向”的。 首先说明,我是河北日报农村部记者,不是搞专职评论的,虽然偶有评论见诸报端,但却没有写评论的硬性任务、指标。《迎》文不是命题作文,写作…  相似文献   

6.
她,写过评论,写过教学文章,也写过散文。大学中文系讲师加上省作家协会会员,是我相熟的作者之一。去年,在《中国教育报·副刊》的一则征文启事前,她技痒难忍,跃跃欲试,想在这张报上小试锋芒。征文总题目:我当教师第一年。篇名自定,题材自选,文章限定在1000字。乍看,不难。凭着她的教学经历、文化素养和写作能力,区区一千字短文,似乎不在话下。但细想,又颇感不易。一度春秋,桩桩件件,又该从何下笔?  相似文献   

7.
当了几年编辑,也写了几年新闻评论。每观前辈新闻评论家的佳作,无不体现着鲜明的个性;反顾我们自己写的东西,连词汇、句法、结构都是标准件。报刊评论的观点和立意目前还难以个性化,但文笔的个性化总是允许的吧?后者的不行,只能怪评论员的无能。而学写杂文,实在是练性格文笔的最好办法。杂文是八股的死对头,杂文的“杂”从来是包含表现手法多样化的。我自己的体会,学写杂文就是学习用自己的语言写文章,而全不要管无论怎样时髦的拿腔拿调的东西。“唯套话之务去”,才是杂文的生机。写过一段杂文,再提笔写新闻评论,我个人的感觉是手中的笔轻灵得多了。《人民日报》第三版近几年每有以“叶伴”署名的短评,大多数出自敝人手笔。那是在当天晚上对当天的新闻作当天的评论。如果说其  相似文献   

8.
姚庚荣 《今传媒》2007,(9):45-47
我写新闻评论30年,第一个十年是写小评论,小打小闹"豆腐块";第二个十年既写评论也写杂文,每年要在全国报刊发表百余篇;第三个十年有幸调来《常州日报》专写新闻评论.许多评论文章被全国众多媒体转载,在江苏省报纸好新闻评比中,我的作品多次获奖.同行们也常常问新闻评论写作有什么"秘诀",我的体会是四个字:情理交融.即既要有严密充分辩证的说理,又要有迸发的激情、流淌的真情;既能说服人,更能打动人.  相似文献   

9.
评论好写不好写?年轻同事问这个问题时,我总是毫不犹豫地回答:好写.现在网络评论e纸风行,遍地都是"评论员".但这话其实只说了一半,就我个人感受而言,作为党报评论员,想要写出好评论,的确不是一件易事.  相似文献   

10.
新闻从业人员都知道,新闻评论是众多新闻体裁中比较难写的一种。而在新闻评论中,比较难写的是经济评论。如何写经济评论是个大题目,是需要专家和教授们深入研究的。《新闻实践》的编辑希望我写一篇有关怎样写经济评论的文章,因为有写经济评论近10年的经历,所以也就应承了下来,算是从业的感想吧。大家都说写经济评论难,究竟难在哪里?我看有三难:一是难在掌握经济走势,二是难在发现典型和问题,三是难在掌握经济规律。粗粗想了想,经济评论要写得到位,至少要把握好六个关系:第一,要把握好现象与本质  相似文献   

11.
<正>当作为一名新闻专业的学生时,有时会听到这样的话语:"我的志愿是当记者,写新闻报道。"当步入记者的行业时,或多或少也听到有的同志这样说过:"我主要是负责采访,写稿,制作新闻。"而一些新闻从业人员也认为我的任务也很明确,干好自己的工作就行。而这些看法都看似与新闻评论不搭边,没什么关系,但新闻评论不只是编辑记者才能完成的事情,因为它的意义不仅局限于新闻本身,也在逐渐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下面就  相似文献   

12.
我做了50多年的新闻工作,跑过社会新闻,战地新闻;编过报纸杂志;也写过不少文章;评论、通讯、散文、杂文,什么都问津过。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出了六本书,有人要我讲讲经验,却一下把我问住了,因为从感性的知识一下升华到理论,我从来不曾去想过。想了很久,如果也可以说积累了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13.
俗语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交往中,经过不断提炼和归纳而基本定型的语句,与评论标题要求简短的特点相符。俗语简练而形象,增强了评论标题的生动性。有个时期社会上盛行“现场办公”,但往往流于形式,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有位作者写了篇题为《莫把“衙门”抬下乡》的评论,用旧社会的“衙门”来比喻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既形象又贴切。海门县有家投资500多万元兴办的不锈钢企业,经营29个月,结果亏损112万元,而承包厂长却拿走了2.6万元工资和奖金。我以此题材写了一篇评论,取名《承包制要完善》,但觉得太直白,我回忆起工人说过这样一句话:“铜钿银子…  相似文献   

14.
《大昭评论》是《人民日报》体育版的一个专栏,作者是人民日报资深体育记者汪大昭同志。我是《大昭评论》的热心读者。这不仅是因为和大昭同志交往甚洽,经常就体育方面的问题请教于他;更因为《大昭评论》写得好看,读之如饮酸梅汤顺溜爽快。或许还有一点好奇,《大昭评论》似乎有些另类,常让我茅塞顿开:评论原来可以这样写。字如其人,文如其人,这其实并非通例。很难从宋徽宗俊逸的“瘦金体”中看出他羸弱的性格,也很难从乾隆的方头圆脑的碑帖领略什么雄才大略。可大昭同志确是“文如其人”。他温和,所以文章极少见面折人过的“利辞”;他敏锐,…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我常常为县报写些评论,同时也向其他报刊发一点稿。要说我写稿的体会,最主要的一点是: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离开了实际,不了解实际情况,就难以捕捉到好的言论题目,当然也就写不出好的评论。  相似文献   

16.
新闻评论是媒体的旗帜,更是当今媒体激烈竞争的利器。如今,在地市报采编队伍中,不少年轻人想写新闻评论,但囿于不知从何下手,或感到难以坚持,常常望而生畏,知难而退。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养成新闻评论的写作习惯,笔者认为,应注意把握好以下五点:一、树立"我能做到"的坚定信念"成功哲学"告诉人们:自信心,对于做好一件事至关重要。任何成功者,"在胜利到手之前,必定要拥有‘我一定做得到!’的信念。"学写新闻评论也是如此,没有"我一定做得到"的  相似文献   

17.
读书评论法     
我从事的专业不能不读书,也爱读些杂书,但从不写评论,却不是没有评论。实际上,书评的方式是多样的,写出来、说开去是评,不写不说也有评。一编在手,或顿入佳境,万难释卷;或翻看几页,随手一丢,谁能说这不是评论?当然,“丢”之书并非全属疵书,也可能与已关系太远,有些涉及业务非读不可之书,读则读矣,终以“文化垃圾”视之,再不读就是,评它何益?  相似文献   

18.
新闻评论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分量很重的体裁,可近些年来有弱化的趋势,即便各个媒体开设了一些评论栏目,但质量大多不是很高。造成这一现象,主要是我们的新闻评论在一些媒体中重视不够,加上会写评论的媒体人越来越少,你抄我的我抄他,致使新闻评论千篇一律,老生常谈,说教味浓,毫无新意,看了令人生厌。文中结合大量的切身实例剖析了新闻评论写不好的几种误区,给大家提供一个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新闻评论是新闻学里很重要的一门学问。1985年,我在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讲过22小时的新闻评论,根据录音整理成一本书《新闻评论写作漫谈》。我对新闻评论的一些观点,都在这里面。今天不展开来谈,只讲一讲党报新闻评论应该具有的风格,或者叫性格,也就是说,对党报的新闻评论应该有些什么基本要求,写好评论应该解决一些什么问题。  相似文献   

20.
1981年5月我调任平政路街道办事处秘书开始从事新闻写作,1997年9月晋升雨湖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后侧重于写新闻评论。二十几年来,我利用业余时间坚持不懈地爬“格子”,其中多次经历过退稿的尴尬;经历过苦苦等待的企盼;经历过冷言讽语,但我却是一路风雨兼程地走了过来,稿件频繁见于报刊,并且获得了政治、业务双丰收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