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瑞华,(又名润华)1963年11月生于河南温县陈家沟村。温县陈家沟陈氏第二十世,陈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现任温县陈家沟陈氏太极拳小架研究会副会长、副秘书长,著名拳师。安徽省临泉县陈氏小架太极拳研究会名誉副会长,被安徽省蚌埠市陈式太极拳小架协会、江苏泗洪县太极拳协会聘为教练。  相似文献   

2.
《中华武术》2005,(10):4-4
8月22日上午,陈式太极拳名家陈正雷向焦作市捐赠了他花费15年心血编撰的太极拳资料。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任王筱麟、焦作市政协主席赵功佩、河南省体育局副局长王鹏应邀出席捐赠仪式。陈正雷向焦作图书馆捐赠的资料分光盘和书籍两部分,其中光盘系列包括《陈氏太极拳新架一路》《陈氏太极拳新架二路》《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陈氏太极拳老架二路》《陈氏太极拳养生功》《陈氏太极拳单剑》等共15种28盘,  相似文献   

3.
松活弹抖的爆发力是陈氏太极拳的精华,也是陈氏太极拳与其他太极拳的主要区别之一。众多的太极拳爱好者对发劲都很喜欢,但苦练多年,能将劲发得淋漓尽致,随心所欲,意到气到劲到者,却如凤毛麟角,少之又少,究其原因是不得要领。如果真正掌握了陈氏太极拳发劲的规律,练好也并非难事。笔者在多年练习陈氏太极拳的过程中,潜心探寻其奥秘,现就练习太极拳发劲方法谈一下自己的切身体会。陈氏太极拳的发劲练习,必须在去僵求柔、周身放松的情况下,遵循“劲起于脚,行于腿,主宰于腰,发于梢”这个太极拳发劲的基本规律,秩序渐进,用心揣…  相似文献   

4.
陈氏太极拳在现代发展过程中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新世纪,陈氏太极拳如何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是值得我们思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研究认为:继续保持和发扬不断创新和“舍己从人”的传统法宝,使陈氏太极拳更加适合现代社会人们的需求,是陈氏太极拳在现代发展中的必由之路;思想意识和观念的开放,传承方式的多样化,将更加有利于陈氏太极拳的广泛普及和推广;充分利用多种现代化的传播渠道,扩大传播范围,加大推广力度,才能更好地促进陈氏太极拳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好书好碟     
《陈氏太极拳养生功》VCD 出版:黄河音像出版社价格:58元/套内容简介:中国十大武术名师之一,陈氏十九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陈正雷主讲演示。太极健身养生功,源于陈氏太极拳,是陈氏太极拳在健身养生及医疗保健方面的精华,本功法择取陈氏太极拳独特的采气、集气、练气、练意方法。通过意、气、形的有机结合,具有得气快、气感强、祛病强身效果好而又方便易学之特点。  相似文献   

6.
松活弹抖的爆发力是陈氏太极拳的精华,也是陈氏太极拳与其他太极拳的主要区别之一。  相似文献   

7.
王永其 《精武》2008,(12):5-5
陈氏太极拳创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据《陈氏家谱》所记:自陈王庭之后,陈家沟历代相传陈氏太极拳,练拳之风盛行,经久不衰且名家辈出,但不外传,直到陈氏十四代陈长兴才传给杨露禅,十五代陈青萍传给武禹襄。经过他们多年的学习、吸收、发展,逐渐演变成现在社会上流传的杨式、吴式、武式、孙式太极拳。但陈氏太极拳则仅在陈家沟,没有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8.
陈氏传统太极拳动作难度大,有些人望而生畏。其原因之一,是很多人在演练陈氏传统太极拳时,胯没有放松,上身不中正,突瞥弯腰,肌肉紧张,致使膝盖受伤,既练不出拳架,更谈不上太极,当然健身效果就更难显示出来,如果没有好的老师指导。久而久之,对陈氏传统太极拳失去信心,甚至还错误地认为陈氏传统太极拳只是年轻人的运动项目。  相似文献   

9.
《中华武术》2008,(1):55-56
2007年8月18日,由陈氏太极拳著名传人陈正雷主持并执教的第九届国际陈氏太极拳高级培训班落下帷幕,国内各省市自治区及英、法、美、德、日、韩、西班牙等500余名太极拳爱好者云集在美丽的中原腹地——郑州感受了这一太极盛会。虽然那惹人心功的一幕幕距今已有4个月的时间,然而培训班上的那份浓浓的太极情却愈久愈浓。大家对太极拳的那份热情、执著和责任,激励感染每一位太极拳爱好者。  相似文献   

10.
2010年8月22日,太极拳国际研修中心在郑州隆重成立。该中心的成立是陈氏太极拳传承和发展历程中的新起点。太极拳国际研修中心是一所太极拳专业研修机构和陈氏太极拳小架系统培训基地,中心以传承太极功夫,弘扬民族文化,强健民众体魄,创造和谐  相似文献   

11.
八月十六日上午,在庄重嘹亮的军乐声中,陈家沟太极拳馆开馆、第五届陈氏太极拳培训班开课暨河南陈正雷太极文化有限公司开业典礼隆重举行。 会议首先进行了陈家沟太极拳馆的揭牌仪式,然后由原亚洲武联主席徐才先生讲话,他首先讲了中国武术文化的发展,并盛赞陈氏太极拳文化对中国武术发  相似文献   

12.
陈氏太极拳自陈王庭创拳以来,历时三百余年,遍传海内外。在陈氏太极拳的故乡陈家沟,历代名手辈出,出现了许多名耀古今的太极大师,如:陈长兴、陈鑫、陈发科等。如今的陈家沟更是英雄辈出,涌现出了被誉为“陈沟四杰”的陈小旺、陈正雷、王西安、朱天才。近几年,又出现了“名门七小龙”,表现了陈家沟后继有人。 在当代众多的陈氏太极拳大师中,陈庆洲和陈世通则是两位独具特色的太极大家。他们拳艺精湛,多次出访欧美,传播陈氏太极拳,享誉海内外。多才多艺的陈庆洲 陈庆洲不仅太极拳功夫精湛,而且还多才多艺。他爱好书法、绘画、摄…  相似文献   

13.
李滨 《精武》2007,(3):44-45
《陈氏家乘》(以下简称《家乘》),是《增补陈氏太极拳图说》的附件。《增补陈氏太极拳图说》,原名《太极拳图画讲义》,是陈鑫遗著。陈鑫始撰于1908年,完成于1919年,并且亲手缮写简编,分定四本。  相似文献   

14.
李滨 《精武》2007,(2):40-41
《陈氏家乘》(以下简称《家乘》),是《增补陈氏太极拳图说》的附件。《增补陈氏太极拳图说》,原名《太极拳图画讲义》,是陈鑫遗著。陈鑫始撰于1908年,完成于1919年,并且亲手缮写简编,分定四本。  相似文献   

15.
《中华武术》2006,(1):T0001-T0001
1949年5月出生,河南温县陈家沟人。陈氏十九世,陈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现任河南省武协副主席,温县陈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河南陈正雷太极文化有限公司太极拳总教练。为国家武术高级教练,中国当代“十大武术名师”之一。主要著作有《陈氏太极拳械汇宗》《陈氏太极拳养生功》《中国陈家沟陈氏太极拳术》等,其中许多著作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发行到美国、日本、西班牙、韩国、法国等国家。  相似文献   

16.
陈氏56式太极拳是中国武术研究院根据传统的一、二路陈氏太极拳中提炼出来的新编竞赛套路。有幸跟阚桂香老师学习,受益匪浅。下面谈谈我近十年教学中的体会和同道商榷。  相似文献   

17.
流行全国的太极拳,虽同出一源,但在不同的条件下却形成了不同特点的诸多派系,现就陈氏太极拳,概述其沿革,简单介绍其内容和特点。 (一)陈式太极拳的沿革现在研究的是人民体育出版社1963年出版的《陈氏太极拳》所介绍的那一体系。远在明朝末年河南温县陈家沟有一陈王庭,陈氏家谱中在陈王庭的名侧记有“拳手”二字。陈氏后人在康熙58年(1719年)为陈王庭树有墓碑,而无碑文。在家谱中还记有陈王庭是“明末武庠生、清初文庠生”。甲申年(1644年),明王朝覆灭后陈王庭写了一首词:“叹当年,披星执锐,扫荡  相似文献   

18.
孙万智  路红琳 《精武》2009,(7):71-71
陈氏太极拳简介 陈氏太极拳是结合《易经》,根据阴阳五行变化理论、祖国中医学的经络学说等理论以及导引吐纳术,并综合百家拳术之长而创立的。陈氏太极拳以其博大精深的拳术理论、独特的拳术风格、高超的技击效果、显著的健身功能而在中华武林中独树一帜,并越来越多地受到全世界人民的认同与欢迎。  相似文献   

19.
在2006年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中,有一道阅读理解题,文章的题目是《中华瑰宝——太极拳》。这篇千字左右的文章,介绍了太极拳的起源、发展,以及在当今世界上的广泛传播,让人们了解了太极拳在陈氏家族中繁衍,又走出陈氏家族,发展成杨式太极拳,进而走向全国;又在世纪伟人邓小平题词的推动下,走向世界,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财富。  相似文献   

20.
<正>一、绪论2020年12月17日太极拳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太极拳发源地——河南省焦作市温县陈家沟陈鑫著陈氏《太极拳图画讲义》及陈氏太极拳传统架(功夫架)拳谱(动作名称),是太极拳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