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少林武术要发展,既有优势和机遇,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要正确看待少林武术的优势和机遇,也要正视、妥善解决少林武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只有不断探索,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才能使古老的少林武术充分展示新时代的魅力,使之焕发生机,春意盎然。  相似文献   

2.
少林武术是中华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国内外久负盛名。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少林武术技击价值、经济价值、审美价值、健身价值、育人价值、精神价值进行了详细的探讨与分析。由此可见,少林武术在现代社会依然闪耀着璀璨的光芒。  相似文献   

3.
峨眉武术是中国著名的地域性武术流派之一.历史上的峨眉武术曾受到来自中原的少林武术的深远影响。本文试图从各种文史记载和武术典籍中寻找在峨眉山武术发展中的少林武术的影子,证明历史上来自中原的少林武术对峨眉武术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峨眉武术也正是通过学习和吸收少林武术,并在巴蜀地域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4.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少林武术文化研究进行归类,从研究成果划分来看,分以下几个方面:运用多学科交叉性思维研究少林武术文化,走出站在少林武术圈研究少林武术的"魔咒",追溯少林武术的"形而下"之本,探讨"形而下"少林武术面临的困境,尊重少林武术文化发展规律,提出少林武术文化消费观念,促进少林武术文化"非遗"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5.
少林武术是从原始简单格斗的中国武技到具有厚重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中国武术这一历程的体现。少林武术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中国化佛教的影响和渗透,并最终通过佛教的"悟",把以大慈大悲、普渡众生为主旨的佛教,同专门搏杀格斗,张扬着血光与暴力的少林武术融为一体。"悟"成为少林武术通向化境的必由之路,并载着少林武术逐步走向艺术的天堂,从而具有了对人格的塑造和道德的教化功能。这是少林武术在当代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少林武术能够迎合当今社会需求的重要文化魅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6.
少林武术文化的历史流变对武术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佛教发源于印度,传到中国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吸收,从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林武术由传统向现代嬗变取决于社会变迁和时代的发展,在历史的长河中少林武术不但没有被历史所吞噬,反而形成了朴实无华、质朴粗犷,并且注重内外兼修的特色拳种流派。分析了少林武术文化的历史流变,及少林武术文化对中国武术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少林武术不仅拥有刚劲有力、变化无穷、立足实战、注重技击等特征,还蕴含着尚武精神、侠义风骨、慈悲谦让、刚健有为、谦和忍让的中华民族精神。显然,开展以少林武术为重要内容的中华民族精神教育,有助于培养青少年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爱国爱家的民族情怀。为此,要将少林武术训练、少林武术礼仪、少林武术竞赛等作为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内容,以完善少林武术传承机制、加强少林武术文化教育、举办少林武术赛事等方式,传承少林武术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8.
少林武术是中国武术文化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瑰宝和脊梁,它蕴含着极其丰富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思想。然而,今天少林武术这块传统文化瑰宝的发展已经被提到"保护"的地步,少林武术的可持续发展,少林武术的保护与传承问题,已经正在成为很多关注民族文化命运的各个领域学者普遍关注的问题。文章在文献查阅的基础上,运用社会学、文化学的理论,通过逻辑归纳与演绎,阐述了少林武术文化遗产保护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而提出:少林武术文化遗产亟需保护,并在此基础上对少林武术文化遗产保护的首要原则、保护途径的多样性以及开发利用对保护的促进作用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9.
河南登封将建“少林武术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少林武术闻名全国的河南登封市将建设一座“少林武术城”。  相似文献   

10.
中国社会的经济体制改革与武术走向世界的时代背景,决定少林武术应坚持国际化、社会化、产业化的发展方向。为加快少林武术的现代化发展步伐,作者提出以下对策:(1)提高竞技水平,举办少林武术锦标赛;(2)发展协会组织,服务全民健身;(3)优化产业结构,增加科技含量。  相似文献   

11.
面对席卷全球体育文化与新媒体融合传播,对于少林武术文化国际宣传服务新媒体运作影响巨大。该研究针对新媒体作用下国际知名网站少林武术文化宣传服务为研究对象,以国际知名网站对于少林武术文化宣传为背景,了解其新媒体融合背景下少林武术文化传播,提高新媒体网络环境下少林武术文化国际宣传服务能力,对国际网络化新媒体背景下少林武术文化...  相似文献   

12.
温兵 《精武》2013,(24):155-155,157
少林寺是我固举世闻名的佛教圣地和禅宗圣地,自古就有“禅宗祖廷,天下第一名刹”之称,少林武术是中华武术文化的精髓,也是所有武术文化形态中曩被人们熟知的武术体系,本文主要论述少林武术与禅宗文化的渊泺,阐述的是少林武术文化中所包孕的禅宗文化。  相似文献   

13.
少林武术是中华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少林寺这种特定的宗教文化环境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独特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文章从区域文化的视角就少林武术形成的文化成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研究认为:当地习武风俗与少林寺僧带艺入寺,为少林武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僧人修禅健身以及抵御恶劣自然环境,是少林武术形成的内部动力;寺院经济的产生和政治的需求,是少林武术形成的外部动力;佛教的世俗化是少林武术形成的理论基础,并为其长期存在提供了空间。  相似文献   

14.
浅析少林武术的禅武结合与异质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本土文化代表之一的武术,与禅宗这一外来教派在少林寺特殊历史环境中的有机融合产生了震撼世界的中华瑰宝-少林武术。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禅宗思想与少林武术的结合过程进行了理性分析,认为少林武术的形成与发展充分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作用。禅宗教义彻底而深远地影响了少林武术的技术风格及其理论发展,并深深地渗透于少林僧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而享有名门正派之称的少林武术也对禅宗在中国的推广与传播起到了助化作用。  相似文献   

15.
少林武术是中国武术的重要构成部分,在世界各族人民心中有着很高的地位,关于少林武术起源的研究国内很多学者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但是由于史料的匮乏很难对少林武术的起源下一个确切的定论。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少林寺与武术的结合、少林武术的发展和形成规模过程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从而对少林武术的形成过程有一个理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借助少林武术发展河南武术产业的可行性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和“世界传统武术大会”的举行,使少林武术独特的资源优势凸现出来,使河南武术产业的发展拥有了一个良好的国内、外环境,本文在此基础上对河南武术产业发展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7.
少林武术发展的分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林武术是动态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其发展分期的研究界定,有利于人们进一步了解少林武术的发展历程,更加清楚什么是少林武术。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疏理出少林武术的发展分期,并概括出各分期的宏观特征及少林武术的总体特点。研究指出:少林武术的发展可分为:“发韧、显武、茁壮、附会、重生”五个分期;总体概括其脉络传承,可以归纳为“讲究实战、禅宗文化、禅武合一、武医结合、注重功法”等五大特点。  相似文献   

18.
为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武德文化,彰显武术文化自信,深入挖掘少林武术戒约蕴藏的武德规范、人文精神与伦理思想,基于规范伦理学的视角,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探讨少林武术戒约的历史发展运动。研究发现:从道德规范类型的维度探索,少林武术戒约的历史变革主要表现出戒条从单一禁止性向多元混融性变更,以及戒约的条款类型从混融型分化为混融与单一并存的流变脉络;多元伦理思想的交融是少林武术戒约发展嬗变之主要原因;底线道德思想为各个时期少林武术戒约一以贯之坚守与传承的伦理内核。  相似文献   

19.
李磊  赵文龙 《体育学刊》2012,(2):128-131
广东武术和少林武术具有深刻的历史渊源。广东武术的诸多拳种,在吸收少林武术的某些特征以后,进而发展成南拳精品;广东诸多武林豪杰,大多和南北少林寺有不同程度的师承关系;广东诸多武术组织,大多以少林武术精神标榜。更由于少林寺禅宗和广东的南禅宗具有一脉传承关系,佛家拳在广东佛教发达地区也比较流行。总的来看,广东武术和少林武术具有诸多共同点,把广东武术称之为南少林武术也有一定道理。  相似文献   

20.
2008年出版的《传统少林武术套路集成(套装上下卷)》(A Compendium of Shaolin-style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是我国首部全面系统记载少林武术套路招式的英文版专著。该专著作者刘海超素有“少林武术名家”之誉,他以传统佛、儒、道思想精华为主旨,对少林武术战术、战略和武德、武风进行全面系统阐述,融合武术、中医理论与哲学,详解少林武术套路,是我国武术学科学术理论与武术教学实战相结合的重要代表著作之一,是中华武术走向世界可圈可点的专业性译介,对于国内和英语世界武术爱好者不失为一套图文并茂、易于接受的优质教材,也供国内外武术科研工作者之需,其术语研制对推动中国武术术语标准化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