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9 毫秒
1.
当前大学生中存在是非不分,善恶不辨,荣耻不知的现象,出现耻感消解,去羞耻化、去道德化的倾向。本文首先阐述了耻的含义,论述了耻感的重要性,然后分析了知耻的实质及其道德价值,进而提出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中要突出知耻教育。  相似文献   

2.
提高当代大学生知耻教育的实效性,不仅要遵循道德人格的形成规律,培养、强化、深化、升华大学生的知耻之心,培养大学生健康、高尚的道德人格,实现耻育的根本目的,而且要帮助大学生确立适度耻感。  相似文献   

3.
浅论提高大学生知耻教育的实效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提高当代大学生知耻教育的实效性,不仅要遵循道德人格的形成规律,培养、强化、深化、升华大学生的知耻之心,培养大学生健康、高尚的道德人格,实现耻育的根本目的,而且要帮助大学生确立适度耻感.  相似文献   

4.
龚志宏 《教育探索》2008,1(5):99-101
知耻感是指个体因自己的言行、品质不符合社会公认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而产生的一种否定性的情绪体验。正确的荣辱观的建立,同时也是对错误的、混乱的荣辱观进行清理与批判的过程。只有真正明确了什么是“辱“,才能真正明确什么是“荣“。在高校荣辱观教育中,应当坚持“教之耻为先“,把培养、激发大学生的知耻感放在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形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根基。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中,“知”“耻”是一笔宝贵的道德遗产。“知”作为人内在的自律规范“,耻”作为外在的他律规范,两者共同构成了传统道德的知耻文化。这种知耻传统文化虽不可避免地具有阶级的、历史的局限性,但它对现代公民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因此以“知耻”传统道德丰富公民教育内容,达到传统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公民教育才能真正取得成效。  相似文献   

6.
知耻是人性的标志,知耻教育可以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使其能够明辨现实中的善恶、美丑,自觉地趋荣避辱,有所为,有所不为;能够规范其自身行为,履行社会义务。本文在阐述了知耻教育含义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在大学生中开展知耻教育的必要性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龙迎伟 《中国德育》2007,2(1):67-69
耻感的缺失或错位是导致当代大学生道德失范的重要原因,而高校的各种量化管理手段以及社会舆论对于缺失耻感、道德失范的大学生的制约作用非常有限。知耻教育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是大学生内化道德规范、提高道德修养、培养道德勇气的重要途径。开展知耻教育要以“八荣八耻”为着力点,全面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耻感文化与公民道德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耻感在人类的思想和行为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其他情感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加强知耻教育,培养知耻意识,批判继承中国传统耻感文化的精华及合理成分,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加强新时期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一、课堂教学应成为荣辱观教育的主渠道 “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知耻”事关民族和国家兴亡之大节。基于此,对中小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学校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课堂教学更应在这一教育过程中发挥主渠道作用。  相似文献   

10.
晏子使楚     
【原文】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译文】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说: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这样  相似文献   

11.
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令人诟病,主要原因是缺乏耻德教育。耻德在《论语》中有经典的论述,涵盖了无德之耻、无才之耻和无羞之耻。高校中开展耻德教育,有利于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净化社会风气;有利于大学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激励大学生在治学中开拓创新,提升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有利于大学生播洒廉洁自律的"种子",奠定"三清"社会基础。高校开展耻德教育涵养大学生羞耻心的对策:一是教育大学生深入领会耻德内涵,涵养他们的羞耻心;二是教育大学生深刻把握荣与辱的价值判断标准,涵养他们的羞耻心;三是全力营造知耻文化氛围,涵养大学生的羞耻心;四是创设耻感体验环境,涵养大学生的耻德情感。  相似文献   

12.
羞愧作为一种自我意识情绪,在社会和自我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促进羞愧产生的途径是多样性的。有关羞愧发展的理论和研究表明羞愧在诸如抑郁、攻击、社会焦虑、与免疫有关的健康问题的发展中可能是一个敏感的因素。跨文化研究表明,对羞愧的理解也存在文化上的差异。文章介绍了羞愧的发展理论、羞愧倾向性个体差异的根源研究、羞愧的发展结果等几个方面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该领域未来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3.
风俗之美在于养民知耻。羞耻感是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重要基石,是人之为人的伦理道德底线,对个人修身和社会文明进步都有着重要意义。面对当前我国社会剧烈转型所面临的伦理困境,其根本在于对全民进行羞耻感道德教育实属必要,并最终才能在国际上重塑文明礼仪之邦的大国风范形象。  相似文献   

14.
耻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伦理文化的重要范畴,已经根深蒂固地融入了人们的道德实践之中。加强知耻教育,培养知耻意识,批判继承中国传统耻感文化的精华及合理成分,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加强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舍勒对羞感进行了丝丝入扣的现象学分析。羞感为人所特有,它源于人对自身存在本质的自觉。羞感的本质在于:它是高层次的价值意识与低层次的价值意识之间的紧张关系,其作用在于使人朝向高层次的价值实现自身的存在意义而免于向低层次的价值沉沦。荣辱观教育重在保护和激发人的羞耻感。  相似文献   

16.
Shame is a feeling of being flawed and defective as a human being. Repeated shame experiences can be so painful to the individual that it creates a rupture of the self with the self. The true self which has been shamed becomes isolated and hidden, and a false self may emerge. Shame rarely remains a wholly conscious process, with the major defense against this pain being repress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shame, examines its relationship with repression and emotional or psychological disorder, and highlights the implications of repressed shame for counseling practice.  相似文献   

17.
从道德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荣是道德主体对善的一种积极情感反应,辱是道德主体对恶的一种消极情感反应。羞耻感是随着社会发展,在客观条件与主观心理认同基础上发生的自我谴责,是保有人之为人的道德底线,耻的对象是恶。荣誉心是人们对外在规范践履而得到社会肯定的满足感,是提升人的道德境界的内驱力,是推动人之为高尚之人的道德崇高,荣的内容是善。  相似文献   

18.
耻感错位的成因及解决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耻感既是道德认识,也是重要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当前社会耻感严重错位,出现了如危害祖国、背离人民、愚昧无知、好逸恶劳、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违法乱纪、骄奢淫逸等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人的道德意识淡薄,传统伦理主体地位丧失,道德教育存在失误,社会机制不完善和经济尚不够发达。要解决这一问题,应倡导正确的荣辱观,实施有效的道德教育,完善社会机制,加快经济建设,弘扬传统美德,加强“耻德”修养。  相似文献   

19.
论当代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这里的公民意识是一种现代社会意识,是公民对自己在国家中的社会地位、社会权利和社会责任的一种自觉认识。没有具有现代意识的高素质的公民,中国的现代化就很难实现。大学生做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祖国的栋梁之材,他们将站在中国与世界交流的最前列,所以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决定了祖国的未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