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 毫秒
1.
李老师的教学设计亮点突出表现在:一、"目中有人",激活学生参与热情所谓"目中有人",是指教师理念上要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李老师在这方面做了成功的探索,主要体现在问题的设置上,从"绿"的称呼到"绿"的含义,从"绿"的"明意"到"绿"的暗指,从"绿囚"的指代到"绿文"的最出色之处,几个问题紧扣"绿"次第展开,从散文的"形"到散文的"神",最后到散文技巧,它既符合课文的逻辑顺序,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  相似文献   

2.
乡间的绿     
乡问,足一片绿的天地。放眼瞧吧:河边,道旁,宅前,屋后,处处是绿。绿,深绿,浅绿,黄绿,灰绿,各种绿色,联接着,交错着,变化着,波动着,一直绿到天边,简直绿意无限,绿得醉人!可不是,春绿似海!  相似文献   

3.
这是一个绿的世界,从南头绿到码头,从山上绿到海上。结庐此人境,朝朝暮暮听惯鸟儿们呼朋引伴的高歌,赏之心而悦之耳目。不知什么时候起。我萌发了养鸟的逸致,于是,我的阳台上出现了一个简朴的铁丝小笼。好可爱的一对虎皮鹦鹉!一只绿的,是雌鸟;天蓝的,是雄鸟。我分别把它们唤作“绿姣”和“蓝凤”。它们无愧于“长尾恋爱鸟”的雅号,很快就厮混熟了。不过,  相似文献   

4.
选文再现绿作者:宗璞我第四次到西湖畔,领略了一个"绿"字。它是那样地使我流连忘返。雨中去游灵隐,一下车,满目是绿。道路两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是绿的。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峰下蜿蜒的小路,布满了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在冷泉亭里坐一会儿,只觉得浑身凉丝丝的,心旷神怡。亭脚下溪水叮叮咚咚,流到平坦处,溪水是碧澄澄的;溪水流得急了,水花像飞珠滚玉一样,在一片绿色之上显得格外好看。  相似文献   

5.
绿     
绿是古人的.只有王安石才会为"春风又绿江南岸"的一个"绿"字而冥思苦想、百般推敲;只有李清照才会为帘外的海棠情到深处无限伤感:"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也只有古人才会对"绿"百咏不厌,反复吟唱.绿是他们吟诗作赋的根.  相似文献   

6.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的妙用一直被人们当做修辞学上的典范。从“吹”字修改至“到”字,到“过”字,到“入”字,到“满”字,凡如是十余次,始定为“绿”字。这个“绿”字,把看不见的春风转化为醒目的视觉形象,传达出  相似文献   

7.
让美丽活着     
中南美洲热带雨林中生活着一种叫绿鬣蜥的动物,是体型最大的蜥蜴种类之一。绿鬣蜥主要吃各种叶子、嫩芽、花和果实。水分来源主要是食物,有时也吸食枝叶上的水滴。绿鬣蜥一般早上从栖息处爬到容易晒到太阳的树枝上,  相似文献   

8.
绿     
绿,是古人的。只有王安石才会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一个"绿"字冥思苦想,百般推敲斟酌;只有李清照才会为帘外的海棠情到深处无限伤感:"知否,知否,应  相似文献   

9.
提起朱自清的散文,读者自然会想起《背影》。朱自清是现代著名的散文作家,他的作品总是给人带来阅读上的美感,《绿》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绿》写的是游温州仙岩的所见所闻,朱自清对梅雨潭的评价是:“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而人们读罢本文也会由衷地惊诧于朱自清的《绿》来。朱自清的《绿》何以有如此巨大的艺术魅力呢?不妨探讨一下本文的艺术特色。《绿》在写作上分两个层次:一是写梅雨潭的瀑布;二是写梅雨潭的绿。作者开门见山地写他第二次到仙岩,使他惊诧的是她的“绿”。这是全篇的“眼”,也是全篇的点题。《绿》的第一层次…  相似文献   

10.
让美丽活着     
中南美洲热带雨林中生活着一种叫绿鬣蜥的动物,是体型最大的蜥蜴种类之一。绿鬣蜥主要吃各种叶子、嫩芽、花和果实。水分来源主要是食物,有时也吸食枝叶上的水滴。绿鬣蜥一般早上从栖息处爬到容易晒到太阳的树枝上,[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最近,笔者听了一堂别具特色的语文课,教者的朗读指导非常有特色。教学的内容是《绿》:“雨中去游灵隐,一下车,满目是绿,道路两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有的绿得发蓝;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石头缝里……”老师在朗读指导时,结合多媒体,把上面的内容做了格式的改动,用了诗化的方法,在娓娓动听的音乐声中,下面的字一行一行地出现:雨中去游灵隐一下车满目是绿道路两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有的绿得发蓝峰下蜿…  相似文献   

12.
最近,笔者听了一堂别具特色的语文课,教者的朗读指导非常有特色。教学的内容是《绿》:“雨中去游灵隐,一下车,满目是绿,道路两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有的绿得发蓝;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石头缝里……”老师在朗读指导时,结合多媒体,把上面的内容做了格式的改动,用了诗化的方法,在娓娓动听的音乐声中,下面的字一行一行地出现:雨中去游灵隐一下车满目是绿道路两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有的绿得发蓝峰下蜿…  相似文献   

13.
汝伟斌 《学周刊C版》2010,(11):204-204
王安石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起初诗人把它同“到、过、人、满”等词作过比较,经过反复推敲才定为“绿”。原因就在于“绿”是反映色彩的,具有色彩美,能使读者产生联想,在读者心中唤起一片江南春色,意味无穷。其他几个词语无色彩感,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14.
自古德曼提出著名的“绿蓝(Grue)悖论”后,便激起了各种各样的“绿蓝”言说。仅就“绿蓝”谓词的语义,便有基于各种理解基础的不同解释。那么,究竟应如何理解“绿蓝”?事实上,对“绿蓝”本真语义的合理析定,不仅直接关乎到对“绿蓝悖论”的理解和解决,而且也直接影响到我们对古德曼“绿蓝悖论”的最终旨趣的理解。同时,也会在间接意义上为我们正确解读“新归纳之谜”及其深层哲学内涵提供方式和路径上的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5.
<正>春风是什么时候吹起来的?是凌晨,是黄昏?那风,似温柔的手掌,带着淡淡的体香,抚到哪里,哪里就绿意朦胧。《诗经·小雅》中有《采绿》一篇:"终朝采绿,不盈一匊",说的是一位情意深湛、怀人绵绵的女子,在春风里,漫不经心地采撷一种叫"绿"的植物,她终日忙碌,却难满一掬。这使我惊奇,这世上,居然,有一种植物的名字叫"绿",居然,这"绿"可以采摘,且可"盈"可"匊"!绿是春天实实在在的礼物,不像"青"那么  相似文献   

16.
一位教师在教学《泊船瓜洲》(义务教育教材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一诗时针对“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让学生展开讨论:“绿”好在哪?可讨论的结果却不令人满意,就连老师的结论也不外乎是些生动呀、形象呀等空洞概念。“绿”确为精警之作。相传王安石数易始成,先后用过“到”、“过”、“入”、“满”等字,终不如意,最后才选用了“绿”。那么“绿”究竟好哪呢?首先,运用“绿”体现了动态效果。“到”、“过”、“入”、“满”等字只从风的流动着想,抽象而缺乏生动,为了突出个性,作者进行了思维移位,以形容性词语“绿”代替普通动词,从…  相似文献   

17.
提到炼字的典故 ,人们往往联想到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字比“到”、“入”、“满”等字妙 ,妙在何处?究其根底 ,用“绿”字是一种超常规思维 ,蕴涵了“到、入、满”等字的含义 ,并且直指春风吹遍江南所带来的结果———绿 ,创造了一种充满生命力的意境。这也是一种创新。同一种种子埋到土壤里 ,结果并不完全一样。有的可能长成大树 ,有的可能长出嫩芽而后夭折 ,有的也可能因为缺水或人为的破坏不能发芽。但同一种种子的生长机理却是一样的需要水份和养料。一堂课如何判断上得成功与否?有人会从教师是否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去评…  相似文献   

18.
陆蠡在《囚绿记》里表达了他对“绿”的极度喜爱之情,简直爱到了“极点”,爱到了“欲罢不能”的地步;而筱敏的《捕蝶者》中的捕蝶者看上去对“蝶”也是爱到了一种令人无法企及的、达到高度专业精神的境界。陆蠡对“绿”与捕蝶者对“蝶”似乎是“最爱”了,这两者的“爱”有类似之处,都反映了作家对“生命”的深度思考认识,本文就其主题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19.
枫叶如丹     
春天,绿的世界。秋天,丹的世界。绿,是播种者的颜色,是开拓者的颜色。人们说它是希望,是青春,是生命。这是至理名言。到夏季,绿得更浓,更深,更密。生命在充实,在丰富。生命,在蝉鸣蛙噪中翕动,在炽热和郁闷中成长,在暴风骤雨中经受考验。于是,凉风起天末,秋天来了。  相似文献   

20.
“文章不厌百回改”这是写文章的传统经验。宋代大诗人王安石曾将《泊船瓜洲》一诗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先后改为“到”、“过”、“入”、“满”……等十几个字,最后定为“绿”字,被传为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