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2 毫秒
1.
山水田园诗派是唐代诗歌流派,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代表人物有王维、孟浩然、常建、韦应物、柳宗元等,我们学过的有《鹿柴》《春晓》《宿建德江》《江雪》等,作品中较多地反映了闲适澹泊的思想情绪,色彩雅淡,意境幽深。他们既能概括地描写雄奇壮阔的景物,又能细致入微地刻画自然事物;  相似文献   

2.
“垮掉的一代”是指美国特定的历史时期,即20世纪50和60年代所出现的一个重要的文化、社会现象。其代表人物是一群处于社会边缘的年轻人,他们对现实不满,以消极的方式(酗酒、吸毒、群居等)表达自己的反抗,同时寻求一种具有浪漫或颓废色调的原始生存方式。“垮掉的一代”于50年代起在美国文坛上开始出现,其主要人物和代表作品在小说方面有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凯鲁亚克的《在路上》,巴勒斯的《裸露的午餐》,塞尔比的《布鲁克林的最后出口》等。诗歌方面,  相似文献   

3.
《淮南子》多处征引《论语》,其中继承融合了《论语》中的思想.其征引方式主要有:直接引用或化用《论语》中成句;间接借用《论语》中句子意旨;袭用《论语》中词语;引用《论语》中人物、事例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儒林外史》的伟大是深刻的伟大,其深刻处之一便是作品所展现出的悲剧性。文章以此悲剧性为核心视角,从接受者角度对《儒林外史》的研究历史进行梳理,初步描绘出作品悲剧性研究的脉络。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清人对《儒林外史》悲剧性的评点研究;民国时期以胡适、鲁迅为代表的学者对《儒林外史》悲剧性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以陈美林、李汉秋为代表的学者对《儒林外史》悲剧性的研究;90年代末至今学术界对《儒林外史》悲剧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余华.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是中国大陆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与苏童、格非等人齐名。著作有巾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鲜血梅花》等;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等,以及一些散文、随笔、文论及音乐评论。其中长篇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  相似文献   

6.
我们打破以往《巴黎圣母院》人物分析的窠臼 ,运用弗洛伊德有关理论、人类审美规律以及个人对生命的独特感悟等 ,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作品中的三个主要人物进行阐释。爱丝美哈达是自然人性的代表 ;克洛德的自我受到双重折磨的夹击 ,处于被撕裂的痛苦之中 ;加西莫多是人类不幸和人性悲哀的象形符号  相似文献   

7.
《中文自修》2005,(12):16-18
茅盾有自己的文学信仰,那就是文学要“反映人生并指导人生”,从20年代的《蚀》、《卖豆腐的哨子》到30年代的《子夜》《林家铺子》再到40年代的《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风景谈》,茅盾以他丰富的创作实践着“为人生”的文学主张,绘制了一幅幅多彩的时代人生画卷。走进这些作品,走进作品中的人物,我们似乎仍能感受到那风雨飘摇年代的动荡不安,各色人物的苦闷和挣扎,以至最终摆脱困境,走向新生。[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邹忌讽齐王纳谏》载于《战国策·齐策》,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战国策》是一部介乎子、史之间的书。它主要记录了战国时代以纵横家为代表人物的思想言论、外交辞令和政治主张等等,同时也记载了一些历史事实。其中历史记载部分有些是民间传说,并不完全是信史。在不少纵横家的游说之辞中还保存了一大批寓言,如《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鹬蚌相争》之类,属于我国文化遗产宝库中的珍贵财富。[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林语堂的《朱门》是以20世纪30年代的西安为人物活动主要场所,来展现西安城里青年男女跨门第婚恋的长篇小说。其故事情节之所以能够展开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于,作者很好地利用了西安的一些重要街区所代表的含义,并让人物活动其间,从而复原出20世纪30年代西安的城区分化和阶层流动现实。由于作家复原了一些,如火车站、西京招待所这样的新都市公共空间,从而构建出西安人的都市生活和文化活动,尤其在家居生活、服饰、婚恋等方面凸现出西安城市由传统向现代转化过程中的变迁。显然,文学文本所提供的资料在构建历史城市生活方面有其他史料所不及的功能,但也存在着嫁接历史人物与事件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80后”写作是指上个世纪80年代出生的青年作家群体的写作,他们的现身文坛,大约是在上个世纪末,主要代表人物是韩寒(代表作《三重门》)、许佳(代表作《我爱阳光》)等。进入本世纪后,新作层出不穷,新人不断涌现,尤其是“新概念作文大赛”  相似文献   

11.
"四手联弹"与学生综合音乐素质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手联弹”这种钢琴演奏艺术形式,不仅能培养演奏者对音乐的兴趣、爱好,而且还能充分提高演奏者的听赏能力、合作能力、音乐表现力等。在音乐教学中重视并广泛应用“四手联弹”,对培养学生的综合音乐素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主题是音乐的灵魂”,器乐作品的主题如此。在声乐作品中。主题也占据着同等重要的位置。试以拉赫玛尼诺夫的艺术歌曲《清晨》(Op.4,No.2)为例,从横向的声乐旋律声部到纵向的钢琴伴奏织体写作,初探歌曲音乐中的主题材料一致性及演绎中人声与钢琴的一体化艺术处理。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西班牙作曲家格拉纳多斯的钢琴组曲《戈雅之画》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音乐传统创作技法的研究,以及对音乐本体和研究对象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简明扼要的阐述了西班牙音乐《戈雅之画》的独特音乐表现手法。论文从钢琴演奏者的视角出发,对《戈雅之画》的音乐本体进行具体分析和探究,从作品的思想源泉、音乐内涵、创作手法等角度对乐曲进行剖析,对实际演奏中需特别关注的方面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高等音乐教育专业钢琴课程建设在当前条件下,有必要对其教育理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质量标准、师资建设、考试方式方法等进行全方位的审视和必要的改革,形成真正有别于专业钢琴教育的、顺应高校教育的大众化和现代化发展趋势的、符合素质教育型师资培养要求的新时代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钢琴课程建设特色。本文提出了“素质教育型音乐师资”和“专业教育型音乐师资”这对概念,并对其内涵与特点进行了初步的阐述。  相似文献   

15.
具有千年古老文明传承的畲族音乐,由于受单一的口口相传方式所限,如今正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濒临失传.如何将畲族音乐元素像其他少数民族音乐一样与钢琴作品创作相融合,进而得以更好的保存及流传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在对畲族音乐元素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对畲族音乐元素融入钢琴作品创作的应用进行了梳理,并在体现畲族音乐元素的畲族钢琴作品复调对位音乐创作中进行了大胆尝试.  相似文献   

16.
“力通“概念的核心是演奏者弹奏力的有效传递;全面理解“力通“概念必须从知识、策略、技术、文化等方面加以认识;“力通“在钢琴制作史及演奏史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作用.“力通“的不断深化、拓展促进了钢琴演奏史的发展,增强了钢琴演奏的力度、复杂程度及音乐表现力.  相似文献   

17.
高等师范类钢琴教学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等师范类钢琴教学,力求与其他相关课程相结合,不仅要求学生掌握钢琴弹奏技术,还要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分析能力、音乐表现能力、歌曲伴奏能力、钢琴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适应教育改革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波兰伟大的音乐家肖邦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肖邦的音乐创作与19世纪上半叶波兰特定的历史社会境况和社会心理有着深刻的联系,他音乐的民族根源既深又广,因此他是位民族作曲家和民族艺术家;同时,他的一生几乎不离钢琴,创作的都是脍炙人口的钢琴作品,且旋律极富歌唱性和诗意,因此被称为"钢琴诗人"。  相似文献   

19.
钢琴曲《喷泉》的音乐本体;浪漫主义音乐特征和丰富的演奏技巧;为演奏者和欣赏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音乐文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迅速发展起来,钢琴作为欧洲的代表性音乐,其发展和民族文化息息相关,如今其普及率日渐提高,成为了我国时尚组成部分之一。为推动中国钢琴音乐更好的发展,探究如何鉴赏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怎样将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与中国民族文化有机融合,区别中西方钢琴音乐差异具有重大意义。文章在分析中国钢琴音乐作品重要性基础上,探究中国钢琴音乐作品鉴赏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