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本文从资源依赖的视角,分析我国大学办学定位所面临的外部环境,论述大学在由对政府的单一外部依赖转变为对政府和市场的双重外部依赖的变化过程中,我国大学办学定位的路径选择,并对政府、市场和大学在办学定位中各自发挥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市场介入大学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市场介入大学开始就朝着主导大学的方向发展。大学要想不完全为市场所控制必须有对市场的制衡力量。政府、社会都是可能的制衡力量,但作为一种大学外部的影响力量,政府和社会的干预也有走向极端的可能。大学与政府、大学与社会的关系面临着重新定位和建构。对于大学来说,应立足时代又超越时代、扎根现实又超越现实、关怀社会又反思社会,在自主和控制之间寻求合理尺度,与市场、政府、社会保持适当距离,实现崇尚理性与追求功利、崇尚学术与适应社会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由于顶层设计不够与统筹协调不力、社会传统观念制约与舆论引导缺乏、高校办学自主不足与办学理念滞后等原因,新建本科院校对转型分流中的公平与质量问题以及制度环境普遍存在思想顾虑,这影响了其对转型分流政策的态度选择。同时,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分流存在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模式趋同、对应用性研究重视不足、社会服务能力偏弱、"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乏力、资源管理能力欠缺等问题。为此,政府应重视顶层设计,加强统筹协调;社会应加强理论研究,关注舆论引导;高校办学自主权应得到保障,高校也应更新办学理念。  相似文献   

4.
《教师教育研究》2016,(1):83-88
在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扩张和教师教育体系急剧变革的脉络中,师范大学的办学定位发生了重要的转变。通过对43所师范大学办学定位的分析,刻画了我国师范大学办学定位的整体样貌。具体而言,把自身定位为综合性大学的有19所,定位为师范大学的有11所,定位为综合性师范大学的有5所,另有6所没有明确表述,可见师范大学的办学定位及其身份已经产生分化。通过对师范大学办学定位变迁的环境分析,认为办学定位变化的动力来自于两个分层原则,首先是在中国集中式教育管理体制下由政府制造的分层,其次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由市场竞争形成的分层。这是"小政府、大市场"的新管理主义思想的实践。令人可惜的是,在这种政府和市场的合力与角力所形成的对师范大学的管理体制中,学术资本所具有的治理力量明显不足,从而使得大学的办学定位缺乏对"大学"和"师范大学"本身使命的反思与承担,更多的是从比较角度寻找大学的定位与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5.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目的在于通过协调、规范大学组织的内外部关系,以有利于履行其培养高素质人才、科学研究和直接为社会服务三种基本职能;有利于提高办学效益和学术水平;有利于增强大学的办学活力与自主适应社会需求变化的能力;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现代大学管理体制框架;有利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进步而不断改革调整。近两年来,正在进行的高教办学体制改革和大学布局结构调整,实际上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一个重大举措和成功实践。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应当实行在政府的宏观管理和学校党委领导下的以学校自治、教授治学、校长治校、科学管理为基本特征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即政府代表国家有效行政,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实行法制、民主、科学的管理。  相似文献   

6.
概述了我国从古至今不同历史时段政府与高等学校的关系。在回顾二者历史关系的基础上,指出当前因二者关系处理不当存在的问题,从理论上阐述了政府与高等学校的正确定位,并对未来二者关系的发展变化趋势作了展望:政府宜宏观管理,间接管理,提供信息服务,创造良好外部环境,依法管理,而高等学校应在国家法规和大学章程规范下自主办学。  相似文献   

7.
我国社会体制的演变全面决定了大学办学权的发展,并使办学权在大学与政府之间形成了一个漂移的过程。大学办学权生成后,在计划体制下从大学办学体制中被剥离,向政府漂移,并因为政府集权,形成了以政府为核心的极化现象。在改革中,政府职能转换,办学权开始从政府向大学漂移。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过程中,办学权不断向大学回归,最终固化为大学体制的一部分,使大学成为充分自主的办学实体。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高校普遍追求"层次更高""规模更大""学科专业更全"等发展目标,出现定位不清、特色不明的无特色发展困境。文章通过对嵌入性视角下的政府逻辑、市场逻辑和文化逻辑的分析,以整体论的研究方法,将不同场域中的办学行为博弈过程构成一个更大场域的宏观办学特色,从而更为科学地探析我国高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机理,进而提出大学逻辑、政府逻辑、市场逻辑和文化逻辑下我国高校办学特色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校庆]北京联合大学北京联合大学是为首都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应用性人才的应用型大学。以"应用性"作为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定位,是联大适应市场的主动选择,也是30年来联大人探索办学道路的最大成果。  相似文献   

10.
大学自主是近年来政府在分权范式下所采取的一项颇具普适性和影响力的高等教育政策,其核心价值凸现的是新公共管理的市场意蕴.要走出"市场取向大学自主"给大学发展所带来的困境,应该从新的理论向度出发,用治理理论超越和整合"市场取向大学自主"的源头--新公共管理理论,重构大学自主的价值基础,进而使合作、共治、平衡成为治理中大学自主的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11.
建立一个由政府、中介组织、各类高校和社会与市场多方参与的分层机制,将更有利于各高校的科学定位和持续健康发展。政府要在对各类高校的规划、协调和监督等宏观管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中介组织要在分层中日益发挥主体性作用;各类高校要在分层中处于主动地位,彰显各自特色、积极把握自己的前途和命运;而社会和市场则是验证各高校分层合理与否的试金石。  相似文献   

12.
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文化取向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大学是一个文化组织 ,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不同于现代企业制度 ,它应体现大学组织的文化特性。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文化取向 ,在于对内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维护大学之所以为大学的优秀精神和传统 ;对外协调大学与社会的价值冲突 ,保障大学的文化地位。学术自由与大学自治 ,是大学制度文化取向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3.
分层抑或分类——大学定位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大学定位对于政府、社会与高校自身而言都是一个难题。分层定位是管理语境下的定位,分类定位是监督与评价的定位。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政府占主导地位的定位体制下常混淆在一起。政府要建立有序的层际流动机制,高校要树立正确的"类意识",社会评价机构要进一步加强分类研究的科学性与实用性。  相似文献   

14.
科学完备的大学治理体系是提升大学治理有效性的基本前提。目前,我国大学治理体系呈现规制化特征,集中体现在政府与大学、大学与院系、学术与行政的治理关系中。造成我国大学治理体系规制化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有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的深刻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育的不完善、集体主义文化的过度张扬、大学组织的学术传统不深厚等。基于院校运行的微观维度,新时代推动我国大学治理体系去规制化改革,需要正确认识大学的组织属性,培育学术文化;扩大院系组织自主权力,激发"学术心脏"活力;改革一元化权力运行模式,增强专业权力的影响力,努力探索其变革之道。  相似文献   

15.
英国的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政府在对高校的管理方面也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英国高校与政府的关系从早期大学的高度自治逐步走向加强政府的干预。现阶段英国政府与高校的关系呈现三个特征:大学高度自治;中介组织协调,政府宏观调控;社会机构参与,市场机制引导。我国在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其成功经验,处理好政府与高校的关系,以便更好地管理和建设我国的高等教育。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旅游行业存在一个很大的矛盾:一方面,旅游产业飞速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另一方面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突出。其原因在于我国高等旅游教育在办学定位、培养思路、教学模式等方面不能适应我国旅游经济发展和旅游市场需要。我们必须对高等旅游教育目标定位、培养模式等进行改革创新,以培养适应我国旅游事业发展的高素质旅游人才。  相似文献   

17.
我国现代大学课程制度的改革与发展体现出典型的政府主导型特征,遵循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其变革还具有强制性的自上而下的、与高等教育整体改革一体化的特点。在大学课程制度构建与改革中,需要通过落实大学的自主权、促进师生民主参与课程教学、明确课程的管理机构及各自的权限、建立科学规范的大学课程教学运行程序等措施对我国现代大学课程制度加以改革。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主导了大学的定位。国家对于大学定位主要有法律定位、体制定位、功能定位和管理定位四类。国家在法律上将大学定为事业定位;在体制上将大学定为具有政治意味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功能上先将大学定位于教学机构,后由教学机构向科研机构转移;在管理上有目的地将大学进行分层管理,并形成了一个结构相对稳定的大学层级体系。  相似文献   

19.
伯顿.克拉克的高等教育系统整合观点认为,高等教育工作组织及其伴随的信念产生各种权利关系,学科和院校单位通过国家、市场和学者的协调形成复杂的学术系统。这一观点对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在于:从各种权利关系及国家、市场和学者的协调出发解析高等教育系统,探求新型“大学、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冲突性及三者关系的调适。  相似文献   

20.
德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及启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德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由政府行为与社会、学校等参与相互补充而构成,基本要素是政府、学校,企业,私人咨询介绍所,学生,这一体系有与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优势,又相伴存在探索性的不完善与分散性的局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