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近几年各地中考语文试卷的记叙文阅读试题中不难发现,“作用题”出现的频率比较高。然而,由于出题的角度多变,“作用”的范围较广,不少学生面临“作用题”时,要么茫然无措,一筹莫展;要么听凭感觉,任意作答。因此,认真探讨一下“作用题”的设题角度和答题方法,以便指导学生准确解答“作用题”,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分析语文试卷的现代文阅读试题,我们不难发现,"作用(好处)"题出现的频率相当高。但由于出题的角度多变,"作用(好处)"题的范围较广,使不少学生面临"作用(好处)"题时,或茫然无知,一筹莫展;或听凭感觉,任意作答。  相似文献   

3.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基质性要素。但在传统教学中,要么忽视"人"的存在,要么将学生作为"抽象的人"。只有从"抽象学生"走向"具体个人,"教师才有可能从具体的、有着丰富个性与体验的生命体的角度出发来进行学生状态的分析,从而促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真实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中考作文的限制越来越少,"自选角度""自选文体""自拟题目",这些人性化的要求越来越体现出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让学生在更广阔的舞台上施展自己的才能.但这一善意的出发点好像并没有给学生带来更大实惠.笔者通过教学实践观察,学生上作文课依然眉头紧锁,写出的文章要么空洞无物,要么老调重弹,"小木船"从小学写到初中,一张半作文纸的能力从小学保持到初中.  相似文献   

5.
我们知道"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其实,"一题多读"也同样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所谓"一题多读"指的是从各种不同的认知角度,以及数量关系,去认读同一式题的教学方法。例如,式题"10-8=?"①按其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可以读作"被减数是10,减数是8,差是多  相似文献   

6.
一题多解就是从不同角度、按不同思路、用不同方法给出同一道习题的解答。"一题多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激发学生去发现创造的欲望,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训练学生对数学方法和思想的运用,学会如何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不断提高解题能力。总之,"一题多解"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一、"几何型思维"缺失的现状剖析当下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中较为典型的有:"只见树木不见树林"般的知识孤立化,"这好,那好,全都好"般的习题题海化,"一个萝卜一个坑"般的数学思维定势化和"重重束缚"下的学生创新能力的薄弱化。知识的孤立化是指从直观利益角度出发,将知识肢解、分割,装入各自的"知识罐"中,分别"享用",缺乏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学生练习的题海化,是指对帮助学生提升数学思维、形成  相似文献   

8.
如何利用计算机快速、准确地考核学生的编程实践能力,实现编程题的自动评分,成为计算机辅助教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针对现有系统要么只能对客观题进行自动评分,要么只能对没有任何语法错误的编程题按照运行结果的正误进行自动评分的问题,从理解、分析程序源代码的角度,设计实现了基于程序理解的C语言编程题自动评分系统,介绍了该系统的体系结构、关键技术、评分策略、系统特点、应用效果以及推广情况.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开放题"的研究已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各类考试中纷纷引进"开放题","开放题"的编拟早已被不少教研部门列为重点课题.的确,与具有惟一标准答案,甚至惟一解法的传统问题即"封闭题"相比,"开放题"更有利于开阔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
吴祚稳 《湖北教育》2002,(17):29-30
人们将近两年各地的中考乃至全国高考作文通称做“话题作文”,即命题者从设计的“材料”中引发出一个既有开放性又有约束力的“话题”,让学生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自选角度作文。然而,临场作文时,常有一些学生面对“话题”,要么觉得无话可说,要么说的不着边儿。为什  相似文献   

11.
<正>思想品德教学尤其在复习过程中,常常出现"懂而不会"现象:学生能够听懂教师讲述的内容,却不能很好地调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看似清晰明了的问题,学生要么感性说理、直白表达,要么牵强附会、点到即止,要么答非所问、表述无序。请看下题:2014年上半年,有关某市汽车即将限牌的谣言四起,一些不明真相的人以讹传讹,引发恐慌。少数  相似文献   

12.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习作中常见的是要么说大话、空洞无物,要么无话可说,作为语文教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日常写作训练中一定要指导学生注重"自我",以"我"之见闻和"我"之想象,抒"我"心中情。这样方能达到作文的最高境界——言为心声。  相似文献   

13.
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可是大多数学生一提到写作,就愁眉苦脸,要么无从下手,要么就是习作质量平淡至极,仿佛学生得了"习作综合征"。其实,"习作综合征"的"病因"在于没有好的习作素材,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看来帮助学生有质有量有效搜集习作素材是解决这一病症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4.
<正>十年语文课改的最大的一项收获是对语文学科课程性质的重新定义[1]。十年以来,"文""道"之争就没断过。要么重"文",要么重"道"。要想顺利且尽可能成功地进行写作教学,就必须明确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2011年出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忽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地位。这样不但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迸发,而且制约了学生的写作空间。从整体问题  相似文献   

15.
<正>叶圣陶先生说:"无论写什么东西,立场、观点总得正确,思想方法总得对头。"训练思想的涵义在于,"是要使人有真切的经验来作假设的来源;使人有批评、判断种种假设的来源;使人能找出来证明假设的是非真假。"笔者通过观察,发现中学生目前作文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作文能够来源于自己生活体验的很少,很多作文要么是仿写,要么是胡编,要么是改写。这种作文没有真情实感,没有自己的感受,"创作"自然不成  相似文献   

16.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一题多问""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等教学方法历来为数学教学工作者们所津津乐道,它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在高考的考查中也常有体现.笔者最近在教学过程中就发现了这样一道和平面向量数量积有关并且可以"一题多解"的好题.  相似文献   

17.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基质性要素.但在传统教学中,要么忽视"人"的存在,要么将学生作为"抽象的人".只有从"抽象学生"走向"具体个人",教师才有可能从具体的、有着丰富个性与体验的生命体的角度出发来进行学生状态的分析,从而促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真实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精讲精练是教学改革中必须继承的内容,但是多练并不是搞"题海战术",怎样才能把学生从题海中拯救出来呢?"一题多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变"源于"思",多思方能多变.学生做练习是巩固知识的有效途径,要使练习达到最佳效果,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进行多思多想,一题多变,如:换个条件想,换个角度想,互换条件和结论想,这就是所谓的"一题多变",它能将零乱的习题  相似文献   

19.
《同学少年》2016,(8):4-5
<正>同学少年在作文教学中,您发现学生作文存在的普遍问题有哪些?问题大多出在议论文的写作上,"自我"缺席的问题普遍存在,具体表现为要么观点落入俗套,人云亦云无新意;要么论据"过剩",典型性差,缺少机变;要么论证循规蹈矩,缺乏个性;要么语言出现"套板反应",缺少活力。我连续多年参加高考作文的阅卷工作,考场作文中问题最多的也是议论文。有的考生举完事  相似文献   

20.
在八年级地理(人教版)的教材内容中,"活动题"所占的比重超过1/2。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充分和恰当利用"原有"的活动题,或进行调整和整合,或设计"新"的活动题,使其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和培养探究意识,培养地理学习能力,发现并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