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西方雕塑话语对中国雕塑艺术的渗透,中国雕塑语言逐渐失去了本体话语的权威地位,阻碍了中国雕塑艺术的发展。中国古典雕塑语言不仅反映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现代雕塑艺术传承与发展的源泉,因此惟有将古典雕塑语言特质与当代雕塑教学、创作有效对接,才能催动中国雕塑艺术的繁荣与发展,使古典雕塑艺术焕发出时代华彩。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当代雕塑艺术曲折多变的发展历程中,如何学习西方现代主义力图解决雕塑本体语言和民族化精神,一直是中国雕塑家无法回避的问题。中国当代雕塑艺术虽然在表现形式上取得了多元格局发展的成就,体现了西式雕塑在中国当代话语背景下外在形式的嬗变;然而,由于雕塑创作者缺乏对东西方文化和艺术精神认识上的深入研究,对全球化与一体化、民族化与民间化、抽象化与符号化等概念产生混淆,造成雕塑作品缺乏现实的针对性,这显然阻碍了当代雕塑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和雕塑技法的继承与发展,一直是陶瓷研究的一个很重要的课题。中国传统的雕塑是丰富多彩的,古人留给我们很多的雕塑作品,但没有多少真正意义的系统性雕塑美学思想流传下来。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是后人的总结与发展,中国传统雕塑的美学思想也包含在内。本文从追溯历史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不同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雕塑的审美思想,以厘清中国传统雕塑与当代陶瓷雕塑创作的继承与发扬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雕塑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依托于特定的雕塑语言艺术,传统雕塑语言艺术是当代雕塑艺术发展的根基。而当代雕塑教学与创造对古代雕塑语言艺术的忽视成为当代雕塑艺术发展的桎梏。发掘古代雕塑语言艺术特质,将其精华融于当代雕塑艺术教学与创造,实现古典雕塑语言与当代雕塑教学与创作的合理融合,可以为我国雕塑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深刻的民族文化内涵与活力。  相似文献   

5.
胡洁 《文教资料》2008,(9):63-64
在当今新的艺术思潮和理论冲击整个艺术领域时,雕塑家应当在吸收这些外来艺术思潮精髓的同时,仍然要继承我们古代雕塑的意境和好的传统,寻找到东方与西方、古代与当代新的艺术契合点,与这些新的思潮相结合创造出属于与自己本民族的又可以被国际社会认同的中国当代雕塑.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雕塑语言是文化艺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相较于西方雕塑艺术,有着独特意义的中国特色价值。本文介绍了我国传统语言在高校雕塑专业教学中的发展现状,详细分析了发展传统雕塑艺术文化的重要性及创新启示,提出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以期进一步发展具有国家传统艺术特色的雕塑文化,凸显中国传统艺术的特色、风采。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意识的后现代语境中,消解了二元对立,使雕塑艺术走向公共性,同时也引发了艺术与艺术家个性的消失。基于后现代语境下的公共雕塑“它者”的出场,雕塑语言正在使个性化的语言被消解。同时宏大叙事的传统意义与传统雕塑语言似乎又难以转化为后现代语境下的雕塑公共语言。在公共雕塑语言与传统雕塑语言的矛盾中,公共雕塑语言的使个性化出场,使艺术家的个性化语言失效而失去话语立场。这构成了公共雕塑语言面临着两难境地,成为中国当代雕塑家艰难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雕塑程式化特征十分明显,它是中国艺术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一创作理念在雕塑领域的具体体现,形成中国传统雕塑造型程式化这一现象的原因与中国的文化背景有特定的关系。中国古代雕塑造型程式化具体表现为体积团块化、形象写意类相化、细节装饰化。中国古代雕塑造型程式化既有相对稳定的地方,也有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内容,深入研究中国传统雕塑程式化特征对当代中国雕塑创作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园林景观雕塑应具有鲜明的个性化面貌,应该以“天人合一”为基本准则设计,不能简单抄袭传统的装饰符号。在雕塑语言特性的基础上,力求使作品与当代中国人的生存现状、生存感觉和当代文化情境相呼应,吸收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之养分,使之融会贯通创造出全新的更有意义的、能体现东方民族气质,能包涵中国几千年文化底蕴的现代艺术语言,使中国的现代园林景观雕塑设计出既是中国的、又是现代的园林景观。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社会发展转型的大背景下,我国当代雕塑艺术的走向问题是雕塑艺术界思考的重大问题。当代雕塑艺术在我国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将会面临怎样的转型方向,是雕塑艺术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和认真思考。  相似文献   

11.
女性在传统中国雕塑中几乎没有留下任何记录,然而在中国当代雕塑界却活跃着一批优秀的妇性雕塑家,她们在雕塑艺术上的成就充分体现了妇艺术家的特点,她们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在雕塑艺术这个通常是由男性主宰的世界里赢得了属于女性的空间。  相似文献   

12.
印度佛教雕塑艺术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并没有完全因袭印度佛雕的题材、内容和形式,而是在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基础上,吸收了印度雕塑艺术的新鲜血液,融合为中国式的佛教雕塑艺术,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民族化和世俗化为特点的中国雕塑艺术,这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初见端倪.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雕塑在中国美术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精华。中国传统雕塑有着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它的艺术风格也随着5000多年的历史发展而不断衍变,从题材的选择,内容的表现,造型的设计都有不同的体现,传统雕塑造型的设计不仅仅是对审美的追求,更多的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4.
现代都市文化是一种商业消费文化为主导的文化形态。商业利益动机主宰着大众文化的命运。传统艺术如雕塑为延续自身生存,亦不得不转向商业的世俗功利诉求。世俗化的城市雕塑的勃兴便是一个明证。但现实中却存在一个悖论,艺术作为审美本身具有超功利、超世俗的价值诉求。中国当代雕塑艺术发展出现多样化和大众化趋势。城市雕塑的大量涌现,真正让雕塑艺术走进人们的生活,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日常审美文化需要。而与城市雕塑相对应的,架上雕塑艺术则相对很少进入到大众家庭或人们的日常审美生活。而这恰恰期待一个有消费能力和欣赏能力的社会阶层的出现。近年都市小康之家的大量出现,已逐渐构成这一社会审美文化消费群落。架上雕塑走进小康家庭的消费结构,固然要有大众主义的,也要有精英主义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雕塑艺术历史悠久,与西方写实主义雕塑艺术相比,更具整体性、装饰性、意象性,注重以形写神,从而意境悠远。本文从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门类出发,抽取其最鲜明、最强烈的艺术特征,以期为欣赏中国传统雕塑艺术打开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16.
在经济发展全球化和网络普及的环境下,雕塑艺术面临着多元化趋势,有必要对雕塑艺术创作思路进行一番调整。因此,我们就必须在雕塑创作中继承弘扬传统雕塑,联系外来艺术,进行有益的借鉴与汲取。把握时代精神,坚持继承与创新,在雕塑创作中探索当代性的艺术实践。  相似文献   

17.
南北朝佛教雕塑的艺术演变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佛教雕塑艺术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并没有完全因袭印度佛雕的题材、内容和形式,而是在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基础上,吸收了印度雕塑艺术的新鲜血液,融合为中国式的佛教雕塑艺术,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民族化和世俗化为特点的中国雕塑艺术,这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初见端倪。  相似文献   

18.
雕塑艺术是中西方文华中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历史源远流长,公元1世纪前后就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中国秦汉和古罗马把这一时期的雕塑艺术推向了顶峰,但是两者也存在巨大的差异。把中西方雕塑文化的黄金时期进行对比,就会发现,在雕塑材料、内容、风格、文化均存在着不同,这些差异的背后都蕴藏着悠久的文化历史。从秦汉与古罗马方面来谈一下古代中西方雕塑的异同。  相似文献   

19.
中国雕刻艺术起源于岩洞石刻,经历了浮雕、仿真雕塑及西方现代雕塑相融合的发展阶段,上海艺博会近年展示的作品表现了当代雕塑的最高水平和多种艺术特色,暗示了中国雕塑艺术发展的光明前景。  相似文献   

20.
中国雕塑艺术源远流长,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石器时代。其中魏晋时期开凿的石窟雕塑艺术举世闻名,成为祖国灿烂文化艺术瑰宝。中国伟大的艺术匠师们以惊人的毅力、精湛的技术和高度的智慧,创造了历史悠久、数量庞大、艺术精美、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雕塑精品,构成了中国古代灿烂的雕塑艺术文化。这些雕塑现分布在全国各大风景名胜之地,形成了壮丽的人文景观。作为世界三大雕塑传统之一的中国古代雕塑,在世界雕塑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具有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和文化历史研究价值。中国民间雕塑艺术取材广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