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克思理论体系的核心终极价值是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它有两个内在逻辑基点,一是劳动,二是休闲,真正实现自身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是能够同时主宰自己劳动和休闲的人。后一个基点正是马克思思想的潜在内在逻辑,只是长期被人们忽视了。作为一种生活实践,休闲可以满足人们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塑造人的自由个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当今消费社会中,我们应该确立科学休闲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正义思想是在批判资本主义形式正义的过程中孕育的,经过了形成、转变到成熟。从“现实的个人”的实践出发到“每个人自由全面”的解放,马克思自始至终关注的是个人自由平等、自我实现发展和全人类解放,其世界观和方法论围绕着全人类何以可能在未来理想社会中能够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正义目标而确立。  相似文献   

3.
人们把马尔库塞的“爱欲解放论”看作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补充,是因为其一,马尔库塞把爱欲视作人的本质,而劳动是爱欲解放,从而是人的解放的主要途径;其二,马尔库塞将“统治利益”看作爱欲压抑的原因,解放爱欲的关键是推翻现行的统治制度,这与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似乎一致。其实,马克思的劳动解放与马尔库塞的爱欲解放论在立足点和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爱欲解放仅仅是人类解放的一个方面,而不是人类解放的全部;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必将促进人的全面解放。精神解放是人类解放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在摆脱物的束缚的同时,还要继续开展文化批判和革命,改善人们的日常心理结构,摆脱精神奴役,争取精神自由。在这一方面,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许多学说成果又是值得批判借鉴的。  相似文献   

4.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始终不渝坚持的共产主义理想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具备诸多条件,但马克思认为,“工作日的缩短”或自由时间的增多是“根本条件”;而这种自由时间获得之先决前提,则在于使劳动转化为“自主活动”,成为真正的自由劳动。因此,从终极意义上说,所谓人的彻底解放,其实质是劳动本身在性质上的根本改变,劳动转化为自主活动与个人向完整的人发展同趋一个过程。由此出发,本文力图阐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机制及基本涵义。  相似文献   

5.
剩余价值学说以研究人的劳动为起点,以批判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为核心,以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为终极追求.剩余价值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基,揭露了人作为“类”的物化状态和个体的异化进程,指出了人自由发展的实现条件.文章探讨构建社会和谐发展的视角下,探究人的本质、劳动、劳动力、异化劳动与人的发展进程,分析“人”对“物”由依赖到超越的转化,揭示异化劳动对人类自由存在方式的诉求,考察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的新内涵、新发展,从而思考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根据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人类的自由和解放是马克思一生为之奋斗的伟大理想.马克思的自由观是科学的唯物主义自由观,它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自由思想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的唯物主义特点,是自由观发展史上的历史性变革.马克思的自由观主要包括:自由存在于人类劳动之中,劳动是人实现自由的手段;自由是个体与全体共同实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自由的实现是一个历史的过程;生产力水平决定着自由的程度.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资本论》中劳动所有权的角度出发,阐释了劳动者和劳动所有权由统一,到离异(异化),再到重建(再统一)嬗变的历史演进路径,通过对私有制度下异化劳动的批判,从而体现了马克思哲学解放人,实现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最高旨归。  相似文献   

8.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的重要理论论著。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有力批判之后,理想性地提出未来的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从而形成了“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理论,同时,从整个马克思理论体系来理解,“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理论也是马克思理论的终极指向。  相似文献   

9.
追求人的自由和解放是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最终旨趣和一贯主张,社会批判理论充分体现了马克思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对人的幸福与自由的执著追求。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的一方面表达了他对人的自由和解放的具体理解,同时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人的自由解放理想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0.
在马克思的理论视域中,自由时间是非劳动时间,是扣除了必要生理需要时间之后的非劳动时间,因为生理需要时间的非劳动性而将之归入自由时间领域是对马克思相关界定的误读与误解。自由时间是休闲时间,尽管马克思没有明确使用休闲字眼,但他关于人们在自由时间中所从事的自由活动的相关论述是对休闲的最好诠释。当然,自由时间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发展时间。马克思的理论旨趣在于探求一切人自由发展的现实条件和实现途径,休闲的自由并不等于无的放矢,自由的休闲活动必须渗透主体精神,彰显人的自我发展目的。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中国的新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马克思全面地揭示了人的本质。他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认为 ,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 ,就是人有自由自觉的活动。这种自由自觉的活动即人的劳动。人自身既是劳动的产物 ,也是劳动的主体。人类只有在劳动中才能不断获得自身的发展。如果离开了劳动 ,人类的存在和发展都是不可思议的。人的本质规定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特定内涵 ,那就是劳动能力、社会关系和个体素质诸方面的自由而又充分的发展。劳动能力…  相似文献   

12.
塞耶斯立足于西方发达社会的现实和马克思的劳动观,批判了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价值观,揭示了高兹关于劳动和休闲、劳动解放和人性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对高兹的劳动观进行了系统地阐发。他指出高兹的劳动观建立在其个体人本主义的立场之上,高兹坚持休闲至上的观点,将人的解放归结于时间的解放,并以消费价值观和需求观的变革来构建其乌托邦式的"自由王国"。  相似文献   

13.
美好生活作为当前中国社会的热词,反映着新时代中国人民的所需所急所盼;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不变的人民立场和初心。美好生活作为古今中外人类共同探索和追求的目标,理解其在当代中国语境下的内涵尤为重要。通过梳理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中“劳动-闲暇”这组核心范畴,能够帮助我们深刻理解美好生活的意涵。在马克思的思想中,“劳动-闲暇”的解放在于实现生产力的极高度发展和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是美好生活的根本目标;“劳动-闲暇”的贯通意味着二者共同作为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对象化本质力量的活动,体现着美好生活的合理内核;“劳动-闲暇”的共享表明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劳动,同享闲暇,这种“美美与共”状态的实现是美好生活的最终旨归。  相似文献   

14.
海德格尔对"存在的遗忘"的批判以及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批判具有相通之处,那就是他们都认为哲学史上的形而上学传统构成了对于人的本真存在的遮蔽。海德格尔阐释了人在技术时代的座架之中失去了自由的观点,而马克思分析了人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之中是如何沦为物,而失去自由全面发展能力的异化现象。与海德格尔相比,马克思基于历史维度对人的解放做出了具体详尽的谋划,更具科学性和可行性。总体上,若保持两者之间适当"张力"的研究,对于分析当下社会存在的相关问题,寻找解决之道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追求“人的自由”或“人类解放”是马克思的终生价值取向。在马克思的学说中,“人类自由解放主义”和“共产主义”各自深层的内涵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也可以说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未来理想社会的目的,而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消灭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是实现这一最终目的的手段,所以研究马克思的“自由”理论对于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是极其关键的!争取人类出版自由的《评普鲁土最近的书报检查今》,诸文本是马克思集中讨论“自由”问题的重要文献。马克思出生在一个颇具新人文主义自由精神的犹太人家庭,尤其是他父亲的人文主义自由…  相似文献   

16.
中国梦与资本主义自由平等梦的批判、以及马克思人与社会关系的理论是内在统一的。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分析个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解蔽了笼罩在资本主义自由平等梦身上的商品、货币和资本等物象,深入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剩余价值层面。在批判资本主义自由平等梦的基础之上,历史地生成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因此,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梦的实现既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又要运用强大的社会主义力量规范和引导市场的发展方向,使之为劳动者和社会整体利益服务,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开辟道路。  相似文献   

17.
主体性问题长期以来是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马克思实现以人民群众为基础创立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马克思在《博士论文》时期对自我意识主体的追求以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注劳动主体的异化问题,构成马克思实践主体性思想的起点;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确立实践原则,《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以“现实的个人”为出发点发展实践主体性思想;在《共产党宣言中》描述无产阶级的使命,追求自我解放;在《资本论》中阐述资本逻辑和对资本主体性的批判,追求人类解放,标志着马克思实践主体性思想的成熟。通过研读马克思不同时期的重要著作,从实践主体性思想的角度呈现出马克思追求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的逻辑演变。  相似文献   

18.
郑琦 《思想教育研究》2023,(10):137-143
“劳动审美”一直以来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要论题。马克思的劳动美学思想立足于实践论和存在论的维度,将“美”界定为建立在人的自由自觉劳动基础上的身体和精神的双重解放,是一种高级、开放的“身—心”自由之美,并在此基础上立足于人的实践开辟了通达“自由劳动之美”现实历史路径。客观来看,马克思关于劳动美学的相关思想,为新时代劳动观审美向度的开辟奠定了思想基础。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提出了以“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为表征的新时代劳动美学。习近平关于劳动美学的相关论述不仅在理论层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劳动美学思想,而且在现实层面为新时代中国社会形成尊崇劳动、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良好社会风气奠定了实践基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自由观内蕴着丰富而深刻的伦理维度:以道德评价为基点,从道德批判出发,经过道德实践,到达道德理想。道德评价以自由意志、公平正义和真善美的统一为基本准则;道德批判主要是从道德角度既肯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辟了自由发展的广阔空间,又批判了资本逻辑统治下宗教、物化现象、异化劳动以及生产方式对自由的束缚;马克思所追求的自由是实践的自由,在人的自由问题上,所有的道德诉求都必须而且只能通过实践才能变为现实;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实现自由的道德理想:使人实现"三维"解放,从而成为自由的人,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的生活。  相似文献   

20.
在细读马克思的经济学著作后不难发现,马克思的休闲思想是与休闲的主体——人息息相关的。其中,休闲是人之为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个性、自由的需要。休闲的目的是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能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