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贫困生量大面广,高校贫困生问题越来越受社会各界所关注.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个人及就业等各个方面的生活压力和心理压力,使他们存在心理障碍的比例高于普通学生.在对贫困生进行生活上关心和经济上资助的同时,关注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现有本专科在校生4700人,其中70%的学生来自农村和中小城镇。截止到目前,根据我院已建立的贫困生档案统计,学生中每月生活费不足100元的贫困生和每月生活费不足80元的特困生分别占学生总数的15%和8%。经济方面的困扰不仅给贫困生和特困生的学习、生活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一些学生甚至产生自卑、消沉、孤僻、抑郁等心理障碍。因此,帮助贫困学生解决生活问题使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成为学生工作部门着重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我院资助贫困生工作从"学校解决一点,社会资助一点,自己克服一点"的"三个一点"起步,于1994年10月成立了大…  相似文献   

3.
针对社会生活发展变化,大学贫困生心理障碍更加突出的状况,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防止和克服大学贫困生心理障碍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针对社会生活发展变化,大学贫困生心理障碍更加突出的状况,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防止和克服大学贫困生心理障碍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探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贫困大学生普遍存在的抑郁、自卑、封闭、焦虑、恐惧等心理障碍,其原因在于贫困的无奈、教育应对方式欠妥、贫困生内在心理素质的缺陷等.健全贫困生资助体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情绪宣泄有效机制,提高贫困生的心理素质和能力,帮助他们从贫困逆境中转移出来,是消除贫困生心理障碍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6.
虽然我们的社会在不断地进步,但由于某些原因贫困生(经济上贫困的学生)依然存在。为了提高全民素质,为了让贫困生走进校园,接受文化知识教育,国家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助学代款的发放、勤工俭学等,这些都给贫困生带来了希望。除了欣慰于有机会走进校园、走进大学外,他们的心里还在想些什么,还有哪些困惑呢?不妨让我们再次走近贫困生,走入他们的心里去真正地了解他们,让我们全社会都来关心他们,理解他们,给他们以学习、生活、就业的勇气和自信!  相似文献   

7.
辛酸求学路     
虽然我们的社会在不断地进步,但由于某些原因贫困生(经济上贫困的学生)依然存在。为了提高全民素质,为了让贫困生走进校园,接受文化知识教育,国家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助学代款的发放、勤工俭学等,这些都给贫困生带来了希望。除了欣慰于有机会走进校园、走进大学外,他们的心里还在想些什么,还有哪些困惑呢?不妨让我们再次走近贫困生,走入他们的心里去真正地了解他们,让我们全社会都来关心他们,理解他们,给他们以学习、生活、就业的勇气和自信!  相似文献   

8.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自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虽然我们的社会在不断地进步,但由于某些原因贫困生(经济上贫困的学生)依然存在。为了提高全民素质,为了让贫困生走进校园,接受文化知识教育,国家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助学代款的发放、勤工俭学等,这些都给贫困生带来了希望。除了欣慰于有机会走进校园、走进大学外,他们的心里还在想些什么,还有哪些困惑呢?不妨让我们再次走近贫困生,走入他们的心里去真正地了解他们,让我们全社会都来关心他们,理解他们,给他们以学习、生活、就业的勇气和自信!  相似文献   

9.
虽然我们的社会在不断地进步,但由于某些原因贫困生(经济上贫困的学生)依然存在。为了提高全民素质,为了让贫困生走进校园,接受文化知识教育,国家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助学代款的发放、勤工俭学等,这些都给贫困生带来了希望。除了欣慰于有机会走进校园、走进大学外,他们的心里还在想些什么,还有哪些困惑呢?不妨让我们再次走近贫困生,走入他们的心里去真正地了解他们,让我们全社会都来关心他们,理解他们,给他们以学习、生活、就业的勇气和自信!  相似文献   

10.
挣扎的心--关注部分高校贫困生的因贫而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我们的社会在不断地进步,但由于某些原因贫困生(经济上贫困的学生)依然存在。为了提高全民素质,为了让贫困生走进校园,接受文化知识教育,国家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助学代款的发放、勤工俭学等,这些都给贫困生带来了希望。除了欣慰于有机会走进校园、走进大学外,他们的心里还在想些什么,还有哪些困惑呢?不妨让我们再次走近贫困生,走入他们的心里去真正地了解他们,让我们全社会都来关心他们,理解他们,给他们以学习、生活、就业的勇气和自信!  相似文献   

11.
贫困是把双刃剑,贫困可以锻炼人的意志,使一些人养成忍辱负重、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品质;贫困也可能引发人的心理问题,使一些人产生自卑、多疑、焦虑、孤僻等心理障碍.但由于心理问题是隐性的,不容易引起人们关注.宁夏大学对在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结果令人担忧:在调查的贫困生中有73.27%的贫困生对生活状况不满意;64.51%的贫困生体会不到生活的幸福;52.53%的贫困生存在抑郁状态或抑郁倾向.但在教育工作中一些教师常忽视对贫困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他们隐性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疏导和矫正,长此以往,这种由贫困原因产生的心理困境会成为这些孩子成才路途上严重的障碍,轻则影响心理健康,重则导致人性的扭曲.本文着重分析贫困生容易产生的心理障碍,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2.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外出打工人员的不断增多,"留守孩子"也越来越多.这些孩子绝大多数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心理素质和智能发展.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正确分析和掌握这些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因素及形成原因,切实关注"留守孩子"的健康成长,帮助他们克服各种心理障碍,形成健康心理,有效地提高学习质量.  相似文献   

13.
农科院校贫困生群体占比在农科院校学生比例中呈现上升趋势。这些学生由于成长背景的局限性,容易对大学生活产生不适应状态。因此,设计一套专门针对农科院校贫困生的心理预防体系势在必行。通过对农科院校贫困生进行《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以下简称CCSAS)测试并分析数据后发现,农科院校贫困生在贫困等级、性别及专业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性。本研究结果数据分析及文献分析,构建出农科院校贫困生的心理预防体系。该体系包括内部体系和外部体系两部分,外部体系又包括贫困认定、资助力度及方式和心理辅导渠道三部分。通过这个体系,将对农科院校辅导贫困生建立健康积极的"三观"和及时有效地解决他们的实时心理困惑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刘浩 《职业教育研究》2009,(10):124-125
运用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自编附加表对安徽省5所高职院校的921名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贫困生有心理障碍的检出率为16.20%,有较严重心理障碍的检出率为2.82%。由此可见,在解决贫困生各种实际生活问题的同时,还要注重对贫困生的“心理扶贫”。  相似文献   

15.
董钦 《华章》2009,(15)
校贫困生心理障碍问题已经成为家长揪心,学校担心,学生忧心的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它是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人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何预防和解决贫困生的心理障碍问题,完善贫困生的心理素质和人格,提高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在分析造成贫困生心理障碍主要因素的基础上,对症下药,力求寻找更好地预防和解决贫困生的心理障碍问题.  相似文献   

16.
经济拮据给高校贫困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带来心理偏差,使他们具有过度自尊或自卑等心理特点,这些心理特点具有较强的消极影响.当今高校贫困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贫困生的经济问题后,逐步建立健全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并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的心理空间,帮助他们树立坚强向上的人格品质.  相似文献   

17.
社会标签理论认为,弱势群体的"问题"不是他们自身固有的,而是权威者给他们贴标签的结果。对于贫困学生来说,一旦被公众贴上"贫困生"标签,他们就有可能在标签的影响下逐渐改变认识和观念,进而引起自我概念和行为方式的负性变化,最终内化标签,走向"思想贫困"。如何预防和转化"思想贫困"是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题中之意,在弱化消极标签、强化积极标签的同时,还要加强贫困生的心理疏导,让贫困生体面地受助、尊严地生活、健康地成长。  相似文献   

18.
高校贫困生的发展问题越来越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重视的问题,现行的"奖、贷、补、助、减、勤"资助模式基本能解决高校贫困生基本生活需求,除了在物质上的关怀与帮助以外,贫困生群体更需要学校关注他们在精神生活、能力提高、长远发展等方面的问题;本文以积极心理学理论、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为指导,以调查研究为基础,找出优秀贫困大学生所具备的积极品质、共性技能,拓宽贫困生自强渠道,从而实现他们的自强成长。  相似文献   

19.
因为农村贫困地区特殊的地理、政治、经济及文化教育,学困生所占比重较大。这些学困生大都存在心理障碍,这些心理障碍在他们的学生生活中起到极大的负面效应,使他们的学业雪上加霜,更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多关注他们,帮助他们,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业成绩,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高等教育逐渐产业化发展,教育规模逐步扩大,贫困生有了更多的机会接受高等教育,贫困生问题也将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需要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重视,并采取有效的措施缓解贫困生的生活、学习压力,同时贫困生自己也应该正确认识并积极对待这种社会现象,摆脱心理障碍的困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