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档案时空》2003,(10):38-38
《上海档案》2003年第3期发表了马长林的文章,作者认为:档案在数字化之前进行的鉴定有别于传统的档案价值鉴定,也不是单纯为了解决开放而进行的开放与否的划控鉴定,它是一种综合性鉴定,既包含对开放鉴定做拾遗补缺的工作,更承担着“去粗取精”、存真留实的责任,其目的就是通过鉴定,提供组合精练、内容充实、没有“水分”的原始档案进行数字化,从而保证对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的高投入能够得到高效率的应用。在具体进行数字化鉴定时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精练原则。要求鉴定人员在进行鉴定时贯彻精炼思想,剔除重复件和无价值的文件,挤掉案卷…  相似文献   

2.
为了适应社会公开档案信息的迫切要求,发挥档案工作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的特殊作用,长春市档案局(馆)采取了双管齐下的方法,实现了新的突破。一方面,市档案局(馆)积极参与全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成为政府信息公开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对全市各机关上报的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及内容进行审核把关,档案馆做好政府公开信息集中查阅点服务。另一方面,馆藏档案开放鉴定工作提速,以需求为导向,由近及远地进行档案开放,即时上网,与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相衔接。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专门成立了档案鉴定委员会,主要领导担任主任,成员均由从事档案工作多年,有丰富的工作实践和深厚的专业基础的人员组成。二是制定了《档案鉴定规则》、《馆藏档案划控范围》、《馆藏历史档案划控审查工作的方法与分工》,利用统一的业务标准,科学有序地指导该项工作。特别是研究制定了《档案鉴定细化流程》后,将整个鉴定开放工作分为初审、预审、复审、初步处理、集体会审、主任终审、最后处理七大步骤。对馆藏档案的开放、保存、销毁处置形成了“三堂会审”的格局。三是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改变传统的做法,使档案开放鉴定、价值鉴定、数字化鉴定同时进行,并在流水线上完成档案鉴定、数字化、整理、上网利用等一系列工作,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3.
省内动态     
4月11日,国家档案局副局长李明华一行就档案数字化、档案开放、档案信息公开等工作中的档案安全问题到河北进行专项检查.李明华副局长指出,档案数字化工作,要坚持“涉密的不外包,外包的不涉密”的原则,牢牢守住安全底线.建设档案云管理中心、电子档案中心和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中心,  相似文献   

4.
档案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信息。科学地运用档案分类办法和价值鉴定理论,对件进行科学分类,辨证判定保管期限,将无保存价值的件剔除,确保档案质量。杜绝有必档现象,是市县档案科学化管理、规范、主动服务的重要一环。而价值鉴定工作,是确保档案质量的关键,这也是档案工作人员审查把关的重点。我们的做法是:  相似文献   

5.
档案的鉴定工作可分为归档鉴定、密级鉴定、存毁鉴定、等级鉴定、开放鉴定等等,其中等级鉴定相对于其他类型的鉴定而言,属于一种比较新的概念。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提出了“馆藏档案分级管理”这一概念,这是对传统档案管理模式包括档案价值鉴定工作的发展与创新。一、档案价值等级鉴定的必然性档案价值的鉴定工作是档案馆(室)按照一定的原则、标准和方法,全面确定档案的保存价值,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档案的保管期限。这一传统意义上的档案价值鉴定可以看作是归档鉴定。经过归档鉴定,不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被剔除,具有保存…  相似文献   

6.
论政务公开环境下档案开放范围的重新界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开放档案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依法确定档案开放范围,是引导档案开放实践的首要任务。针对政务公开环境下档案开放工作面临的新问题,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完善有关法律规章着手,对档案开放机构、开放期限及开放鉴定等问题进行重新认识和定位。  相似文献   

7.
档案开放绝不仅仅是档案业务问题,它关系到政府的“开明”程度,关系到国家的民主与法治进程。在政府信息公开提速的时代背景下,有必要对我国长期以来所实行的三十年档案开放期限重新进行深入反思。  相似文献   

8.
岳辑 《山西档案》2007,(1):56-57
2004年1月19日,外交部档案首次解密,公布1949-1955年形成的档案近万件。首次解密外交档案仅前期准备工作就长达5年。1999年,在时任外交部部长唐家璇建议下,外交部成立“开放档案鉴定小组”,正式启动档案解密工作。当时部里组织了近百名在职和离退休外交官,一页一页翻阅档案原件,在审查单上写上自己的意见———判断密级,同意或者不同意开放,并提出理由。他们制定了“25条标准”,概括而言就是“四不”———凡是影响国家利益,特别是安全利益的档案不开放;凡是影响中国与其他国家关系的档案不开放;凡是涉及个人隐私的档案不开放;凡是影响民族…  相似文献   

9.
<正>2019年6月9日国际档案日前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以下简称一史馆)在馆内档案信息化管理平台再次开放清代内阁刑科题本档案30.7万件,在官方网站(www.lsdag.com)公开馆藏数字化档案目录101万条。至此,一史馆馆内档案信息化管理平台开放档案总数突破417万件,官方网站公开数字化档案目录总数达到252万条,提供社会公众检索利用。  相似文献   

10.
政府信息公开环境下的档案开放制度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衔接不足"方面的问题,二是信息立法上的相互矛盾,三是档案开放的手段落后,开放渠道少.对比我国已经出台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在立法原则、立法思路和具体条款上,发现我国的档案开放制度在开放时间,设立原则和开放适用范围三个方面与信息公开存在不协调之处. 一、"衔接不足"的问题 首先,档案开放与信息公开最明显的衔接上的矛盾体现在开放的时间上.《档案法》规定:国家档案馆保管的档案,一般应自形成之日起满三十年向社会开放.然而,一方面,信息公开环境下的文件的即时开放已实现了利用的"0时限",另一方面,档案要经历30年的"封闭期"才能对公众开放,更不用说"提前开放"原则的实施了.此外,档案开放仍以"几十年"作为时限限制,虽然部分档案确实要设置相对较长的"封闭期",但对其他档案而言,几十年的封闭期所体现的时间上的"衔接不够"的问题显然较为明显,不利于制度间的相互协调.因此,档案界有学者提出"不设置30年的封闭期,使应该开放的档案开放,应该自由利用的档案自由利用"和"缩短档案开放期限,拓宽随时开放范围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英国的档案数字化建设项目起步较早且成果显著,在当前数字战略发展背景下,对英国档案数字化项目进行研究,对于促进我国推行档案大数据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通过对英国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典型项目Archives Inspire项目和Archives Unlocked项目进行分析,得出了英国档案数字化建设项目的主要特征为重视建设数字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注重数字人才的培养和注重数字档案资源的公开利用,并针对我国档案大数据建设现状提出了加强项目建设、加强人才培养、加强技术应用、加强法制建设等建议,以期为我国推进档案大数据建设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遵循缘由、目的、方法的逻辑,从档案开放获取的背景入手,分析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档案馆、公众在制度、功能角色以及档案意识方面的缺失,确定档案开放获取主体协调激励的目标和路径,提出档案开放获取主体协调激励的原则和策略.  相似文献   

13.
基于数字人文技术的档案文化价值释放是一个从资源到知识、再到智慧的深度挖掘与开发过程。数字人文环境下档案文化价值的释放需要高质量的数字档案资源和有效的资源获取方式作为前提,释放过程具有处理对象的数据化与关联性,档案资源文化内涵的可理解性,以及价值释放的协同性、持续性、可参与性等特点。通过档案文化主题数字平台、可视化档案文化展示项目、历史场景虚拟重现、互动式档案文化游戏等多元方式,能更有效地传输数据和表达知识,营造更加智慧化的文化场景,实现档案文化价值的有效释放。  相似文献   

14.
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开放存取的SWO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的出现给档案信息服务工作带来深刻影响。传统档案信息服务已不能满足公众档案信息需求。网络环境下,信息开放存取(OA)对档案工作有重要借鉴意义和影响,鉴于此,文章认为档案信息OA应成为档案部门拓展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新路径,在具体分析档案信息OA的优势、弱势、机会和威胁后,提出了几种优势互补、扬长避短的组合策略。  相似文献   

15.
16.
赵跃 《档案学研究》2019,33(5):52-60
大数据时代兴起的数据化浪潮引发档案界对档案数据化趋势的关注。档案数据化被认为是档案数字化发展的新阶段,它是指档案部门以用户需求和业务需要为导向,将数字档案资源转换为可供阅读、分析和处理的档案数据资源的过程。档案数据化对大数据时代档案工作的数据转型与纵深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它有助于突破档案信息资源深度开发瓶颈、创新以需求为导向的档案服务模式以及推动档案管理业务流程实现智慧化。但由于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档案数据化工作同样面临困境,主要体现为政策与动力层面的困境、人才与技术层面的困境。  相似文献   

17.
陈辉 《档案学研究》2017,31(4):22-25
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要求实现档案工作从传统管理向治理转型。本文提出用档案治理思维推动档案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建设、改革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制度、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利用网络化与数字化成为现阶段档案治理实践开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叙述文字鉴辩是研究与利用档案的前提条件,是档案真伪鉴定的重要手段,是档案文献编纂的基础工作入手,阐述了档案材料文字鉴辩的方法、原则和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The Reference Librarian》2013,54(56):95-105
Abstract

Libraries and archives are the subject of increasing depredations by thieves and vandals. One effective means of protection against losses to such criminals is sequestration of intrinsically valuable library and archival materials and making them available through a restricted access reading room. The identification of users of library and archival collections in such reading rooms is carefully authenticated. The actual use of the collections is done under constant staff scrutiny and is well documented. Response to reading room theft should be carefully choreographed but decisive.  相似文献   

20.
2018年档案机构改革后各地将档案机构划归办公厅(室)系统,旨在加强档案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建设。由于文书与档案之间的有机联系性,基于办公厅(室)平台上的档案工作与文书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协同联动。为此,应当在思维、主体、规则和资源上达成真正的协同,以"人""组织行为""信息资源"等管理要素为核心,建立起档案工作与文书工作的协同机制,从而实现1+1>2的协同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