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近几年来出版的各种教学书刊、复习资料,或一些考试命题情况来看,确实存在着一些病命题和急功近利的现象。同一个“有特色的”病态命题往往出现于不少的书刊,考试及教学论文之中,以讹传讹,造成相当一部分师生教学中不求甚解的习气,本文仅举几个典型例子作点剖析。1命题设计中问题与图示缺乏科学性例1:如图,木块边长为10cm,密度为0·6×103Kg/m3。不计滑轮的质量及机械摩擦,当拉力为0时,木块浸入水中体积为cm3。当木块全部浸入水中时,拉力F为牛顿。使木块由漂浮状态匀速向下运动到上表面离水面l0cm,拉力做功焦尔。(g=10牛顿/千克)(答案600,2,0.48)此命题构思新巧别致,被一些书刊和物理教师所选用。对第三个空普遍解答如下:此功可分两个过程求解:①使木块从自由漂浮态移到上表面恰与水面相平齐。此功w1=F拉S拉=0+22×(0.04×2)=0.08J。或w1=02+4×0.04=0.08J。②使木块上表面与水面相平齐移动到上表面离水面恰10cm深。此功W2=F·S=2×(2×0.1)=0.48J。乍一看,觉得这样的解答思路正确,解法天衣无缝。其实却犯了一个不易发觉的大错误!在初中知识范围内,一般根本不涉及变...  相似文献   

2.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从事着各种各样的劳动,如推车、搬运重物、举起重物等。在这些劳动中会有两种不同的力学现象,用力推车,车被推动了或车没推动。用力搬石块,石块被搬起或石块没搬动。在这两种现象中,人们都用了力,可以说都在劳动。但从效果上讲,劳动是有区别的,为此引入了“功”的概念。如图1所示,(a)木块在F1的作用下从A移动到了B,(b)中木块受到F2的作用却没有移动。从效果上讲F1的作用是有意义的,达到了推动木块的目的。F2的作用是没有意义的,没有达到推动木块的目的。进一步研究分析会发现,在图1的(a)中,木块在F1的作用下沿F1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题如图1所示,将质量为m1的铜块放置于漂浮在水面上的木块上,恰能使木块全部浸入水中,而铜块仍留在空气中,如果把质量为m2的铜块挂在木块下面,也恰能使木块全部浸入水中,求m1与m2的质量比.解法1隔离法取木块为研↑F浮水↑F浮水↑F拉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中考对浮力知识的考查在受力分析,列力平衡方程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其中注重了对V_(排)的考查,而有些同学总因V_(排)处理不恰当造成对题目的错解,故在此分析三种有关V_(排)的处理方法。 一、把V_(排)和物体体积联系 1.当物体全浸液体中时,V_(排)=V_(物) 例1 如图1所示,一铜块A放在木块上,木块刚好全浸水中.若把与A同体积的合金块B挂于同一木块之下,木块也刚好全部浸入水中,试求合金的密度。  相似文献   

5.
浮力与压强综合问题是中考的热点之一 .其中 ,漂浮或悬浮的物体引起液体压强的变化问题 ,又是一类常见问题 .这类问题因涉及液体压强 ,解题时大家通常考虑应用公式p =ρgh ,其实 ,这时如应用公式p=FS往往更简便 ,请看下面的例子 .图 1例 1 把A、B两个完全相同且边长均为 1 0cm的正方体木块放在底面积为2 0 0cm2 的圆柱形盛水容器中 ,静止时所处的状态如图 1所示 .若将木块B从水中取出 ,容器底所受的压强将比原来减少(   ) .(g =1 0N/kg)(A) 1 0 0Pa    (B) 2 0 0Pa(C) 30 0Pa (D) 40 0Pa( 2 0 0 1 ,北京市顺义区中考题 )解法一 …  相似文献   

6.
1 巧等效 例1 如图1所示,把重4.4 N的物体B放在木块A上,A刚好全部浸没水中,而B仍在水面上.把B取走,用 5.4 N 的物体C放在A上时,A全部浸没水中且物体C刚好有一半浸没.求物体C的密度.  相似文献   

7.
错题分析     
如图1所示,烧杯的底面积为5厘米~2,内装一定量水,此时杯内A点的压强为5×10~3帕,若把一木块投人杯中(水不溢出)静止时,杯内A点的压强为6×10~3帕,求木块的重?不少的学生都是这样分析的,木块在水中漂浮时G=F浮,只要求出F浮即可.题目已知压强差及底面积(受力面积),即可算出压力差,压力差就是浮力,因此他们这样解:  相似文献   

8.
物体浸入液体并漂浮(或悬浮)时,所受的浮力等于它的重力,即F浮=G.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这个关系式,可以方便而又快捷地解答许多有关漂浮(或悬浮)的问题.具体方法是:先根据漂浮(或悬浮)情况列出等式F浮=G,再根据题意将F浮和G具体化,代入已知数据,即可求出结果.下面举例说明.例1一木块,放入水中时,有14的体积露出水面;放入另一种液体中时,有25的体积露出液面.求:(1)木块的密度;(2)未知液体的密度.(g取10N/kg)解析:(1)木块放入水中时,有14的体积露出水面,可得F浮=G,即ρ水gV排=ρ木gV木.所以ρ水g·34V木=ρ木gV木,故ρ木=43ρ水=0.75×103…  相似文献   

9.
1 .静—静“突变”物体在摩擦力和其他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 ,当作用在物体上的其他力发生变化时 ,如果物体仍能保持静止状态 ,则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大小或方向将会发生“突变” .【例 1】 如图 1所示 ,一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 ,在水平方向上共受到三个力 ,即F1、F2 和静摩擦力作用 ,木块处于静止状态 ,其中F1=1 0N ,F2 =2N .若撤去F1,由木块在水平方向上受到的摩擦力为 (   )A .1 0N ,方向向右  B .6N ,方向向左C .2N ,方向向右D .零解析 :未撤去F1前 ,木块处于静止状态 ,说明木块受到的静摩擦力大小为f =F1-F2 =8N ,方向向左 :…  相似文献   

10.
1.用公式和例1 如图1所示,边长为10cm的正方形木块,已知木块的密度是0.8·103kg/m3,用细线悬挂并放于一底面积为400cm2的盛水的圆柱形容器中.此时,细线对木块的拉力为2N,若细线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5N,打开容器底部阀门K放水,求放出多少kg水细线刚好被拉断?(g取10N/kg) 解析如图2所示,当细线  相似文献   

11.
一、巧选研究对象例1木块A漂浮在容器中的水面上,它上面放一石块B,此时木块A排开水的体积为V1;若将石块B从木块A上取下,放入水中静止时,A和B排开水的体积为V2,已知V1-V2=2分米3,木块A的体积为4分米3,石块B的密度为3×103千克/米3,g=10牛/千克,则容器底对石块B的支持力为().A.10牛B.20牛C.30牛D.40N解析:把A和B视为整体,作为研究对象,当石块B在木块A上时,对AB整体有ρ水gV1=GA+GB①当石块B放入水中静止时,对AB整体有ρ水gV2=GA+GB-F支②两式相减后得容器底对石块B的支持力为F支=ρ水g(V1-V2)=20N.故应选B.二、等效物理过程…  相似文献   

12.
朱海英 《物理教师》2004,25(1):44-44
从空气中观察池塘中的水草和鱼,总会觉得水草和鱼的像离开观察者近了,即所谓的视深变浅了.同样,从玻璃台板的上方观察压在台板下的图片,也会觉得图片离观察者近了.我们可以通过例1来理解. 例1.有人在游泳池边竖直向下观察池水深度,据他看来池水的深度为h,已知水的折射率为4╱3,那么池水的实际深度为_____. 解析:人在游泳池边竖直向下观察时,可作池底物体的折射光路如图1所示.图中r和i分别为光线从水  相似文献   

13.
一、整体计算法例1 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木块上放一重为3.92牛的物体时,木块刚好没入水中,求木块密度. 解:把木块和物体看成一个整体,依题意得:  相似文献   

14.
一、弹簧弹力特点与解题基本思路根据胡克定律,弹簧的弹力 f 与弹簧的形变量 x成正比,因此在求解弹簧问题时要注意两点:①弹簧的弹力是变力;②弹簧弹力的变化随形变量的改变而改变,弹簧形变量的变化需要时间,弹簧弹力的变化也需要时间.例1.在水平地面上放一个竖直轻弹簧,弹簧上端与一个质量为m=2.0kg 的木块相连.若在木块上再作用一个竖直向下的力 F 使木块缓慢向下移动0.1m,力 F 作功2.5J,此时木块再次处于平衡,力 F的大小为50N,如图1所示.则木块下移0.1m 的过程中,弹性势能增加  相似文献   

15.
一、不规则的几何体密度的测量(以石块为例)1、给定器材为天平(含砝码)、量筒、烧杯、水、细线。实验步骤:(1)调节好天平,用天平测出石块质量为m;(2)往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使石块能完全没入水中),记下量筒中水的体积V1;(3)用细线拴好石块,将石块没入量筒内的水中,记下量筒中水面到达的刻度为V2,石块密度表达式:ρ=V2m-V1。注意:若被测固体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如木块等,可用一颗针固定于一小木棒一端,将木块用针顶入水中。某些固体易吸水,在测定密度时应先测质量,后测体积,这样能减少误差。2、给定器材为弹簧测力计、烧杯、水、细线。实验…  相似文献   

16.
高中物理中涉及弹簧的理论较少 ,仅有弹簧的弹力 f =kx、弹性势能和弹簧振子等三处 ,其中弹性势能只是定性介绍 ,定量的也就是胡克定律这一项 .但高中物理中涉及弹簧的问题是较多的 ,而且有许多关于弹簧的习题还是较难的 .所以 ,探讨一下关于弹簧问题的教学很有必要 .1 关于弹簧平衡问题的教学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是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 ,但如果涉及到弹簧 ,那么就得多考虑一个因素———弹力的大小与弹簧的伸长量有关 .这虽然增加了一点点难度 ,但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引起一定的重视 .例 1 .如图 1所示 ,两木块的质量分别为m1和m2 ,两轻弹簧的劲度系数分别为k1和k2 ,上面木块压在上面的弹簧上 ,但不栓接 ,整个系统处于平衡状态 .现缓慢向上提上面的木块 ,直到它刚离开上面的弹簧 ,在这个过程中下面的木块移动的距离是 :(A) m1gk1.  (B) m2 gk1.  (C) m1gk2.  (D) m2 gk2.(a) (b)图 1解析 :提起木块 1之前弹簧 2的弹力等于两个木块的重力 ,弹簧 2压缩的长度x =(m1 m2 ) gk2;把木块 1提起后 ,只有木块 2压在弹簧 2上 ,弹簧 2...  相似文献   

17.
如图1所示,一质量为M.长为l的长方形木板B放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在其右端放一质量为m的小木块A,m相似文献   

18.
例 1 在水平地面上有 3块边长为 2 0cm、密度均匀且为0 75× 1 0 3kg/m3的正方体木块 ,如图 1 (甲 ) .某小孩把这 3块木块逐一竖直堆叠起来 ,如图 1 (乙 )所示 .求 :( 1 ) 1块木块的质量是多少 ?( 2 ) 3块木块堆叠起来后 ,对地面的压强多大 ?( 3)小孩堆叠这些木块至少做了多少功 ?( 2 0 0 2 ,广东省中考题 )解析 :( 1 )m =ρ木 V木 =ρ木 a3=6 (kg) .( 2 )p =FS=3mga2 =4 41 0 (Pa) .( 3)小孩堆叠这堆木块 ,其实只须对第 2和第 3块木块做功 ,因此 ,可分别求出小孩对第 2和第 3块木块所做的功 .从图 1中不难看出 ,此时第 2块和第 3块木块…  相似文献   

19.
解答力学题时,在认准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时或进行受力分析后,加强主动力和被动力的辨析,能端正思维方向,促发解题灵感。这方面的具体方法,请从下列习题的解答过程中领悟。例1如图(1),一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在水平方向共受到三个力,即F1、F2和摩擦力作用,木块处于静止状态。其中F1=10N,F2=2N,若撤去力F1,则木块在水平方向受到的合力为:A.10N,方向向左B.2N,方向向左C.6N,方向向右D.零  相似文献   

20.
在流体静力学中 ,常常碰到这样的问题 :“在一个装有液体的容器中浮有一冰块 ,当冰块溶化后 ,容器中的液面怎样变化 ?”或“在一个装水的容器中浮有一木块 ,并且木块上放有一小铁块 ,将小铁块取下放入水中时 ,水面将怎样变化 ?”下面就这种有关液面升降的问题进行讨论。一、浮冰是纯冰块如下图所示 ,一块纯冰块浮在液面 ,讨论当冰块完全溶化后液面的升降 ,即要比较溶化前冰块排开的液体的体积及冰块溶化后变成水的体积。根据阿基米德原理  F浮 =G排 =ρ液 g V排   (1 )又因为冰块处于平衡状态 F浮 =G冰   (2 )由 (1 ) (2 )可得 :  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