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幽默与笑话     
《中学生英语》2011,(3):25-25
汤姆是一个美国男孩,他和爸爸妈妈现在住在北京。他的爸爸妈妈在一所学校教书。一天,他跟妈妈一起在剧场看演出,当一个节目结束时,观众总是大声叫:“再来一个!”汤姆不懂这是什么意思,就问妈妈。妈妈回答说:“这是表示欢迎的意思。”  相似文献   

2.
开心频道     
[证实一下]电影院里,演出正在进行。一位观众站起来沿着一排座位走进了休息室。几分钟后,他回来了,并向坐在这排的第一位观众问道:“请问,刚才是我踩到你的脚了吗?”  相似文献   

3.
王鑫 《良师》2003,(11)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文章怎样开头才好呢?请看一位同学的《看杂技表演》作文的开头:中午放学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今天下午要去看杂技表演,我们一听可高兴了。吃完午饭,我很早就来到学校。教室里挺热闹,有的说:“今天下午不上课。真带劲!”有的说:“看了杂技要写作文的。”集合的哨子响了,我们排着队伍出发了。今天天气特别好,阳光灿烂,太阳公公在微笑,欢迎我们去看杂技。看杂技的人很多,我坐在石阶上。大家等了很久还不见演出,都有点不耐烦了。……文章的开头应该简洁明了,尽快地进入正题。这篇文章的重点是“看”,应该…  相似文献   

4.
一次,美国幽默表演大师卓别林正要登台演出,一位热心观众忽然提醒他:“大师,你的上衣纽扣忘了扣上。”  相似文献   

5.
作家的幽默     
至今未醒的观众法国著名作家小仲马应邀去看一个朋友的剧本演出。剧作者和小仲马并肩坐在最前面的座位上。戏开演了,小仲马老是回过头去,嘴里嘟囔着:“一个,两个,三个……”“您在干什么?”剧作者不满地问。“我在替您数打瞌睡的观众。”小仲马说。不久,小仲马的《茶花女》公演了。两人又同去观看,仍并肩坐在这个剧场最前面的座位上。这次,那个朋友也不停地回头寻找打瞌睡的人,找了半天,居然也找到一个。“亲爱的,您的《茶花女》的观众不是也有打瞌睡的吗?”小仲马朝他指的地方望了一下,一本正经地说:“怎么,您不认识这个人吗?他是上次看您…  相似文献   

6.
举重若轻     
萧伯纳所写的《巴巴拉少校》在剧院举行了一场隆重的公演.各界知名人士都应邀观赏。演出非常成功,因此剧终时观众要求萧伯纳上台.接受众人的掌声。可是,萧伯纳走上舞台准备向观众致谢时。突然观众席中有一个人对着他叫骂:“萧伯纳,你的剧本糟透了,有谁看呀!停演吧!”  相似文献   

7.
1986年12月,我参加国家教委组织的中国初等教育赴美考察团。在参观纽约银行街学校附属幼儿园对,我记录了教师与幼儿的一次谈话。我觉得这次谈话,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美国幼儿教育的一些特点。谈话是在一位近50岁的男教师与20几个5至6岁的幼儿之间进行的。师:今天下午咱们去看演出,当观众。你们知道什么叫观众?幼:观众是看演出的人。  相似文献   

8.
吕赟 《天津教育》2007,(10):31-31
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一次采访一名小朋友:“你长大后想干什么呀?”小朋友天真地回答:“我要当飞行员!”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时所有的引擎都熄火,你会怎么办?”小朋友想了想说:“我会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系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跳出去。”当现场的观众笑得东倒西歪时,林克莱特继续注视着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聪明的家伙。  相似文献   

9.
晏红 《家教指南》2006,(11):20-21
孩子制造了出人意料的“儿戏” 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一天访问一名小朋友,问他说:“你长大后想要当什么呀?”小朋友天真地回答:“嗯……我要当飞机的驾驶员!”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小朋友想了想:“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跳出去。”当在现场的观众笑得东倒西歪时,林克莱特继续注视着这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聪明的家伙。  相似文献   

10.
2008年12月,中国科协与北京东城区教育委员会在北京开展“聚焦课堂: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同课异构”活动。针对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四第二章“平面向量”中的“2.5平面向量应用举例”,北京的两位教师与上海的一位教师各上了一节“平面几何中的向量方法”。笔者有幸参加了这个活动,  相似文献   

11.
传统戏剧讲究所谓“第四堵墙”,它矗立在演员和观众之间,不仅让演员高高在上,而且使演员与观众泾渭分明,以引起观众对舞台产生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神秘感,从而增强演出效果。现代派戏剧则主张拆除表演中的“第四堵墙”,将舞台向观众开放,将表演延伸到观众之中,甚至积极鼓励观众参与表演,竭尽所能地调动演员与观众的情感交流,让台上台...  相似文献   

12.
老师边在黑板上画着图形,边妙趣横生地解释着光的直线传播。谁知坐在窗子旁边的一位十岁的男生,听了一会课后,却不认真看黑板,两眼直愣愣地盯着窗外……  相似文献   

13.
教育莫煽情     
一台文艺晚会,演员及主持人若适时适度地煽情,能激起观众与演员的情感共鸣,使观众随着煽情者的感情引线,喜则前仰后合,怒则咬牙切齿,哀则泪水涟涟,乐则手舞足蹈。这种鼓动人们情绪的演戏煽情,能使观众如痴如醉,如癫如狂,达到最佳的视听效果。然而对教育事业,却不能随意煽情。遗憾的是,当今的教育煽情现象,比比皆是,愈演愈烈。先看社会的煽情。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重视及高校的扩招,便有媒体对教育之情首开其“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时代已经到来了。”这一煽,煽得大家觉得人人都可以坐在高等学府的殿堂里读书,人人都可…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教育电视台今年教师节举办的《世纪的榜样》电视晚会上,以第二届全国师德标兵、华坪县民族中学教师张桂梅的先进事迹改编的情景剧《咏梅》成为这台晚会的最亮点。《咏梅》演出时,全场观众无不为“张老师”敬业为本、奉献为荣、爱生如子的精神和顽强与病魔抗争的勇气所感动、震撼,台上台下,许多人热泪盈眶,有人甚至失声痛哭。演出结束时,场内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几个在京读书的云南籍学生情不自禁地大声高呼:“云南万岁。”在《咏梅》里饰张老师的演员激动地拉着张桂梅的手说:“我不敢演这个角色,我不能相信这就是生活。”北京…  相似文献   

15.
站好讲台     
讲台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上,教师应把“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作为师德规范。“站讲台”在教育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说起上课,下面几十双眼睛看着你,百十只耳朵竖着听,跟演出有何不同?看一场演出,观众要求戏有内容,演员卖力,有艺术功底.学生听课,同样期望他们的老师讲课内容充实,重点突出,理论联系实际,授课有艺术等。  相似文献   

16.
上午11:00,大班音乐活动。在活动结束前,教师组织游戏“小青蛙捉害虫”,几位幼儿分别扮演小青蛙和害虫。在游戏中,“演员”和“观众”都比较兴奋,因为前20分钟幼儿基本上坐在坐位上,几位爱动的幼儿早己按捺不住了。在“演员”紧张、惊险的一追一逃中,“观众”也兴奋地鼓掌、呐喊。这时,教师看到保育员已经把饭菜端过来了,便  相似文献   

17.
当被认为当今“古典乐坛上公认的世界超级大提琴家”和“大提琴奇才”的王健,7月30日出现在上海商城剧院舞台上时,台下一阵哗然。这位二十四岁的音乐家比人们想象中的还要年轻。演出前,记者曾向王健:“你去美国这些年间,国内传媒报导甚微,你是否有把握在两场演出中赢得观众?”王健的回答极为自信:“观众多寡我觉得不是问题,我相信我的演奏。”果然被他言中。第一场演出还剩余票  相似文献   

18.
听课杂感     
李霞  徐吉志 《师道》2005,(1):36-37
一次,笔者在一堂数学观摩课上遇到了这样一处情景:老师让学生做练习,这时坐在后面的一个孩子怎么也不会做,老师显然没注意到他。旁边一位听课的老师俯下身子轻声教他。他的同桌马上说:“老师,不用教他,他是弱智!”“你教他他也不会,他数学只能考10分!”再看这孩子,竟是一脸的漠然。  相似文献   

19.
妙语圆桌     
1.小仲马应邀去看一个朋友的剧本演出。剧作者和小仲马并排坐在最前面的位置上。看戏时,小仲马老是回过头来,嘴里嘟哝着:“一个,两个,三个……”“你在干什么?”剧作者问。“我在替您数打瞌睡的人。”小仲马的《茶花女》公演了。这次,那个朋友也回过头来找,找了半天,居然也找到一个。“亲爱的,您的《茶花女》上演时,也有人打瞌睡。”小仲马向他朋友指的方向望了一下,“您不认识这个人吗?他是上次看您的戏睡了,至今未醒的人。”  相似文献   

20.
2019年1月12~13日,由中国知名大提琴演奏家王健带来的《王健演绎——完全巴赫》在上海大剧院演出,这位活跃于世界音乐舞台上的优秀大提琴演奏家用自己精湛的演奏技艺和丰富的演奏经验带给上海观众一场惊艳的盛典,这也是王健上一次在上海演出“巴赫全本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已有5年之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