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李遇秋手风琴作品是我国手风琴事业发展中的里程碑,他的创作突破了传统手风琴乐曲创作模式的束缚,大胆推陈出新,他的手风琴作品创作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并且具有广、远、深、精等四个特点。  相似文献   

2.
李遇秋手风琴作品的民族特征体现在很多方面,本文仅从调式与和声两个方面论述了李遇秋创作的风格特点。李遇秋对中国民族的调式、和声有很深刻的研究,对西洋的调式、和声亦有着清晰的了解,因此,他的手风琴作品的调式与和声的运用上总有着独特的个性。  相似文献   

3.
李遇秋是我国当代手风琴界最具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他的手风琴音乐创作立足于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以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为创作素材,结合西方作曲技法,并在和声与曲体结构以及演奏技法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使作品洋溢着浓郁的民族风格与现代气息,对中国的手风琴创作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李遇秋是国内著名的作曲家,也是手风琴作品创作领域的佼佼者。《惠山泥人印象》是作曲家在无锡惠山泥人厂参观感慨万千后写下的一组手风琴套曲。李遇秋在这部作品的创作中打破传统功能和声的限制,突出和声的色彩性和中国民族风格,为后人的创作树立了良好表率。  相似文献   

5.
朱文琪 《德州学院学报》2012,28(1):38-40,46
李遇秋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他为中国手风琴音乐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长征》是其创作的第一首手风琴奏鸣曲。作品中蕴含着三方面的创作特征:第一,民族性音乐元素的运用;第二,音乐语言的中西交融性;第三,乐器表现手法的独创性。  相似文献   

6.
关于手风琴作品创作民族化的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当前乐器、声源的多样化与多元化,手风琴领域作曲理论的研究相对滞后,制约了手风琴作品的创作,其中作品创作的民族化更是影响我国手风琴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阐述手风琴作品创作民族化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分析了手风琴作品创作民族化的有利条件及发展途径;并希望以此为契机,为中国手风琴作品创作民族化提供一些富有价值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李遇秋手风琴作品的创作美学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独创性、简洁性、情感性、逻辑性。  相似文献   

8.
手风琴自从20世纪走进我国音乐界,到现在为止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这段历史中,中国手风琴的音乐创作经历了从初期到发展最终走向多元化历程。李遇秋是我国著名的手风琴音乐家,在我国的手风琴发展和突破起到了推动作用。本文结合李遇秋老师的手风琴独奏曲《天女散花》进行分析,对中国手风琴艺术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9.
李遇秋:北京战友歌舞团作曲家,国家一级演员。五十年代参加大型合唱作品《长征组歌》的音乐创作。八十年代热衷于手风琴音乐创作,屡屡出大作,其中《天女散花》、《促织幻想曲》等作品的问世,填补了我国手风琴作品的空白。 乐曲简介:手风琴独奏曲《天女散花》创作于1984年,是 作曲家专门为我国优秀手风琴演奏家张国平赴德国参加国 际手风琴比赛而作的一首中国参赛作品。张国平在德国演奏 后,受到外国同行们一致好评,并纷纷向他索要曲谱。同时, 张国平在这次比赛中取得第六名的好成绩,是中国手风琴 演奏者首次在国际比赛中获奖。  相似文献   

10.
《天女散花》原是李遇秋创作的手风琴曲,后经作曲家本人改编成钢琴作品。作曲家在西洋传统钢琴奏法的基础上,结合和运用很多中国民族乐器的演奏方法,使得这部作品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格,更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