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晚明水浒戏创作蔚为大观,剧作达十余种之多,是一种值得深入探究的文化现象。这一时期,在实学思潮的影响下,水浒戏创作形成了思想倾向上的批判色彩、主题上的重视忠节、人物形象及语言上的文人意趣等特色。  相似文献   

2.
在元杂剧的三大类题材中,有一类是在史料基础上进行加工创作的历史剧。当中,以宋江等三十六人在梁山水泊聚众起义的史料为创作题材的水浒戏,就其思想倾向和数量而言,在这些历史剧中,都占据着比较重要的地位。而在今有存目的二十五种水浒戏中,以黑旋风李逵为主角的李逵戏竟有十二种。从有剧本传下来的六种水浒戏来看,思想艺术成就比较高的,也当推其中的《李逵负荆》和《双献功》这两种李逵戏。可见,李逵戏是水浒戏中比较优秀者,是元杂剧中此较有价值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清代水浒戏研究之不足,通过对清代水浒戏的剧目考察、创作群体及思想意蕴的分析,以期从宏观方面对清代水浒戏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结论认为,清代水浒戏剧目数量众多,类型丰富,思想意蕴也有不同,对于清代水浒戏的研究具有文本与社会学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4.
元代艺妓大量介入杂剧的演出和传播,是元杂剧繁荣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方面艺妓与文人的交往对杂剧创作在题材、内容、风格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另一方面,艺妓通过舞台演出的实践,使得杂剧的角色体制、演唱技巧等舞台艺术得到进步和完善,并且艺妓们在各地的演出客观上对杂剧的传播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齐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和资源,它为我们设计艺术的本土化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和创作源泉,对我们研究视觉传达设计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作为山东地方高校,在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融入地方文化特色,挖掘并继承充分体现中国传统精神本质的齐鲁文化内涵,将对我们的视觉传达设计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元明清三代水浒杂剧创作,各有异同。现存元明清水浒杂剧以元水浒杂剧思想价值为最高,明清两代出现了对水浒戏剧结构以及水浒人物的改造,三代水浒戏在创作方面虽有不同,但它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都是不能忽视的。  相似文献   

7.
元明水浒戏在审美趣向上大不相同:人物形象上,元代水浒戏以俗为美,而明代水浒戏则富于伦理美;剧场氛围上,元代水浒戏幽默风趣,喜剧色彩突出,而明代水浒戏庄严肃穆更倾向于崇高之美;语言上,元代水浒戏本色当行,而明代水浒戏因文人参与而富于绮丽之美。这种审美趣向的差别折射了时代变迁。  相似文献   

8.
本评价了江蛰君《论水浒戏》一多方面的学术价值:肯定江辨明了两类水浒戏曲彼此间对立的政治倾向;理清了水浒戏曲、话本与《水浒传》小说产生的过程,赞扬了歌颂起义英雄的水浒戏,批判了丑化农民起义的水浒戏,并对金圣叹腰斩《水浒》持基本肯定态度;与此同时,本作还对43集电视剧《水浒》的主题方面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批评。  相似文献   

9.
元代是我国古代戏剧繁荣的重要时期,曾涌现过许多杰出的作家,创作了为数众多的优秀剧本,在城乡各地有过频繁的演出。但是,由于史料的缺乏,对元代特别是元初戏剧演出的情况,至今还未十分了解,其中若干问题一直引起戏剧史研究者的争论。最近我们在山西新绛县吴岭庄卫家墓中发现一批元代初期的戏雕、舞雕、乐雕和壁画,内容丰富,保存完好,为了解元初戏剧演出情况和研究我国戏剧的发展,提供了新  相似文献   

10.
伍光辉 《文教资料》2007,(31):10-12
元代杂剧演出走向社会化、商业化。戏剧演出与观看成为一种商业活动,勾栏经营者按照商品交换规律运作杂剧创作与演出,元杂剧演出表现出商业文化的特征。这一方面带来了杂剧创作的繁荣,促进了勾栏建筑的改进,培养了一大批杂剧作家和演员,有利于元杂剧的传播;另一方面,导致了杂剧创作的粗制滥造,杂剧创作和演出中迎合低级趣味等现象的出现。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电视剧欣欣向荣、高歌猛进的同时,相比而言,大学校园青春剧却有几分清冷,但是,其高校氛围、青春气息、爱情故事和励志精神,却仍然得到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的关注。优秀的大学生校园青春剧理当树立文化自觉意识,准确定位青春校园的生活动态,运用青春学子喜闻乐见的叙述模式和表现手法,在教育性、娱乐性和商业性之间寻找恰当的平衡点,为青春学子创作寄托思绪、放飞梦想的荧屏形象。这是有本土特色的文化创造,其定位无疑应该是面向世界和走向世界的。  相似文献   

12.
郭沫若在早期史剧形式的探索中,主张向西方借鉴,进行"崭新的移植"。但在实际创作中,基于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素养,他的史剧形式"移植"打上了深刻的中国烙印。就诗学传承而言,除了近现代西洋戏剧形式的继承,他的早期史剧实际上还继承了四川民间说唱艺术形式、元杂剧形式等中国传统文艺形式。在中西方文艺形式的继承中,郭沫若早期戏剧形式探索取得了相当的实绩,对中国新文学话剧形式的探索与开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婚恋题材是最能体现曹禺戏剧天才的领域之一。文章将曹禺剧作中的婚恋故事分为主仆型、志同道合型、才子佳人型等,通过这种分类研究,指出曹禺在通向"现代"之路的历程中的思想和情感矛盾。  相似文献   

14.
由于朱元璋的文化高压政策和经义的话语霸权,戏曲在明初处于边缘化的境地,戏曲创作也出现了严重危机。明代众多的知识分子为提升戏曲的话语地位,在采取种种行之有效的宣传策略的同时,也以积极的姿态从事戏曲的创作与传播,使得作为边缘文体的戏曲逐步向中心文体发展演进。但由于旧有的文体尊卑观念根深蒂固的影响和戏曲自身的文体特征,及其所依托的文化语境决定它最终只能作为非主流文体中的主流话语形式而存在,尚不能从根本上撼动以诗文为主导的传统文学格局。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古代小说戏曲涉及爱情生活的作品中,对“墙”的描写是一个常见现象.然而,这一现象所包含的文化意蕴却非常深厚,因为它已经形成一种意象,并对中国古代通俗文化以及青年男女的爱情婚姻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老舍的幽默具有温和的特色,无论是文本话语,还是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话语、行为举止、心理活动,读者决不会"哈哈大笑",只可能是"中等程度的笑"。在创作过程中,他能够大量借鉴通俗文艺的幽默手段,对塑造人物、表情达意起了重要作用。老舍是幽默的集大成者,无论是小说,包括长篇、中篇、短篇,还是诗歌、散文、戏剧都长于幽默。老舍式的幽默涂上了特立独行的底色,体现出性情温和、风趣通俗、底蕴深厚的特征,使老舍的文学作品获得了穿越时空的生命张力和悠长魅力。  相似文献   

17.
元杂剧水浒戏中的<大妇小妻还牢末>一剧是较少受到研究者关注的作品.通过分析剧中人物刘唐形象的矛盾性,说明作家李致远通过人物的矛盾性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思考.同时,刘唐形象的意义,还在于他在一定程度上为以后水浒人物形象的完善提供了借鉴意义,体现了文学创作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18.
《续夷坚志》在审美视野、审美风格方面显示了人小说的变化,这是金末元初民族化交融的结晶,使长期处在唐人小说高峰下彷徨、苦闷的宋金小说找到了突破口,开启了言小说创作新风。在小说发展史和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由北京人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的话剧《北街南院》和《赵氏孤儿》在表演和创作上都很有特色。其艺术感染力不仅震撼着观众的心灵,更演绎着生活中的人生世相、生命体验,演绎着世俗生活与精神追求之间的碰撞所带给人们的启迪和感悟。《北街南院》以浓浓的京味表现了市井文化中的人情美;《赵氏孤儿》则从历史的角度展示了传统文化中的人性美,两场话剧的推出从不同视角既满足了公众情调,同时还表现出一定的价值向度。  相似文献   

20.
通过时日本现代文坛中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渊源的梳理,从另一个侧面更清楚地展现中国历史文化在日本的传播、弘扬和影响情况。同时,深入发掘日本文坛中国历史题材小说繁荣发展的根源,以期时当代中国文学特别是历史小说创作有所启发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