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功能主义理论中的目的论(Skopostheorie)主张评价译文的标准不应局限于"等值"(equivalence)为核心的翻译观,而应该衡量译文是否对某个翻译目的"充分"(adequacy).本文对翟氏译本中译例的翻译现象与翻译效果进行分析,并与其他《聊斋》译本作对比分析.通过对比研究发现,翟理斯在翻译过程中并没有始终如一地受自己翻译目的的指导,因而翻译策略缺乏连贯性,没有很好地达到自己的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2.
朗费罗的一首诗<金色的夕阳>可以进行两种截然不同翻译.第一个译本把原作译成了中国传统诗歌形式之一的五言体诗.第二个译本尽可能地在译文里保留了原作的形式因素.译本一体现了归化的翻译方法,译本二体现了异化的翻译方法.这两种翻译方法体现了移植文化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和模式.  相似文献   

3.
依据西方解释学,当理解成为人的存在方式,人们对特定的外部世界的理解就发生了基本的改变,从而转向了对人存在的本体性思考.翻译中,理解的形成,意义的发生,就是作者的"视域"和译者的"视域"得以"融合"的结果.然而,翻译中的历史文化阻隔,使得意义的传输变得困难重重.对同一原著不同译者(译本)的多种解读,使我们对原文意义的理解具有建设性的重要作用.同一原著多种译本的互补性关系体现了翻译标准多元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时,在现代的多元文化社会中,实行文学翻译标准的多元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诗词一直都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学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就其英语译本而言就多达十多种,其中又以1976年出版的"官译本"最为特殊。本文以毛泽东诗词"官译本"为例,分别对此译本进行词汇层面、语法层面及语篇层面的翻译补偿分析。翻译补偿在翻译实践过程中的明晰化有助于译者构架原文与译文之间理解的桥梁,也是译者主体性充分发挥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5.
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的提出在中国翻译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后人对于严复的译本及其翻译标准褒贬不一。本文拟从对严复译本及其翻译标准的批评谈起,意在说明严复的译本在看似矛盾的背后所蕴含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文章主要介绍了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并且把翻译家严复著名的翻译标准"信、达、雅"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进行比较分析,论述为什么泰特勒的翻译理论比较适合对英汉小说的译本进行比较研究。并且得出结论,在评价文学著作译本的过程中,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比严复的"信、达、雅"更容易,更适合,也更具有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7.
该文在诠释学视域下对《红楼梦》中部分文化负载词英译本进行赏析,基于读者感受与传播传统文化等为翻译标准,分析霍克斯译本与杨宪益译本在部分文化负载词上的翻译差异并从诠释学角度分析其根源.  相似文献   

8.
法律翻译的准确性及精确性原则要求译本措辞考究、字斟句酌;清晰和简练原则要求译本言简意赅,晓畅自然.翻译过程中,译者既是读者、作者,同时又是创造者、研究者,在创造性地再现原文信息时,必须遵守这两个原则,以实现法律译本与原文对等的提供信息功能和规范功能.要达到这一目标,译者应该深刻把握影响法律词汇翻译的各个因素.  相似文献   

9.
翻译不能脱离人而存在,而人是社会的人,必然要经历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所以,译本出现的过程中一定会受到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本文选取晚清时期的翻译作品,阐述了翻译过程中社会心理因素对译本的塑造.  相似文献   

10.
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透过《红楼梦》杨戴译本、霍译本厘清翻译"生产"实践过程中所涉翻译活动发起者、参与者如何在社会文化环境因素影响下对翻译网络展开动态建构.通过对比分析两个翻译场域中主体"惯习"和"资本"转换因素,认清促成两种不同译本海外宣介的传递性与局限性.以社会翻译学视阈探索逐步构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路径,探究中国文化"走出去"输出模式多元化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1.
傅张萌  何大顺 《海外英语》2011,(10):184-185,199
明传奇《牡丹亭》有多种英语译本,有的译者翻译时侧重于文学性,有的译者翻译则侧重于舞台表演性。此文选取《牡丹亭》的第一出《标目》,比较分析了汪榕培译本、张光前译本、许渊冲和许明译本。总的来说,张、汪将《牡丹亭》作为文学剧本进行翻译,注重翻译内容大于翻译形式,而许译《牡丹亭》则是用于舞台表演,注重翻译形式大于翻译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巴金翻译的 《快乐王子集》是成功的译本,受到我国儿童的欢迎.现以翻译适应论为指导,以 《快乐王子集》中的 《The Nightingale and the Rose》的译本为例,主要从语言维,交际维与文化维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作的适应与选择,以期找到译者翻译得以成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功能主义理论中的目的论(Skopostheorie)主张评价译文的标准不应局限于“等值”(equivalence)为核心的翻译观,而应该衡量译文是否对某个翻译目的“充分”(adequacy)。本文对翟氏译本中译例的翻译现象与翻译效果进行分析,并与其他《聊斋》译本作对比分析。通过对比研究发现,翟理斯在翻译过程中并没有始终如一地受自己翻译目的的指导,因而翻译策略缺乏连贯性,没有很好地达到自己的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14.
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是源语与译语、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的中介.译者主体性表现为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应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始终,其主体性不仅应体现在译者对原作的选择、理解和阐释上,还应体现在翻译策略上.本文以白居易<买花>的韦利译本和许渊冲译本为例来看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15.
<老人与海>自1954年已有十几个中文译本.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翻译文学时而处在中心地位,时而处在边缘地位,并且翻译文学这个系统本身也是分层的.不同时代翻译文学所处的地位不一样,因而翻译策略也不一样.对比<老人与海>译介到中国以来有代表性的2个译本:内地最早的海观译本和最新的黄源深译本,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不同的译者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语境下,采取了何种相应的翻译策略,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又是如何协调不同系统之间的关系的.  相似文献   

16.
多个译本并存和重译现象在文学翻译中普遍存在,特别是对于文学翻译来说,多种译本并存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本文从多元系统理论的视角对<哈姆雷特>的两个不同翻译版本进行比较分析,特别是对朱生豪先生的译文进行深入剖析,通过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学作品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从而揭示翻译是由目的语的多种社会文化因素所决定的,而原文只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国文学的杰出代表,章回体小说《红楼梦》因其艺术价值及社会意义一直都倍受关注,被译为多种语言过其实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地。其中的英语译本中,最具权威的是由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和大卫·霍克斯的译本。章回目录作为本书的重要部分,其翻译也在英文读者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该书的这两种译本的章回目录翻译的对比认知分析,旨在突出认知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本的选择是翻译的最初步骤,这种选择并非偶然。在阐释学理论的关照下,译者能够发挥极大的主观能动性,译本的类型选择和决定跟译者的性格气质,人生价值取向紧密相关。在分析林语堂选择的创作主题和翻译的译本原因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刻地解读译者主体对于译本的阐释的初始即对于译本的信任和翻译之初与原作者视界的融合。  相似文献   

19.
白琳 《现代英语》2023,(16):87-90
文章从《金匮要略》全书方药中的计量单位入手,采用文献分析法、实证分析法和归纳总结法,将其分为标准度量衡单位、非标准度量衡单位和特殊计量单位三类,结合阮继源、罗希文和李照国三个译本,对比分析了三个英译本计量单位的翻译策略的异同。研究发现,罗译本和李译本大多采用音译和直译的方法,保留了中医典籍中计量单位的特色;阮译本则更加灵活,采用了意译、音译、音译加注、直译加注等多种英译方法,更为准确地传达了方药中计量单位的意义。此外,文章还探讨了计量单位在中医典籍的翻译方法,有利于完善中医典籍翻译研究,为其他中医典籍的翻译提供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红楼梦>杨宪益译本及霍克斯译本的部分译文进行对比研究,力图找出两个译本译者采用不同翻译方法的原因.文章以德国的"目的论"为指导,通过对翻译的目的、译者与原作者、译者与译语接受者、译者与发起人之间关系等影响翻译的因素进行分析,得出最后得出结论:杨宪益译本倾向于异化,霍克斯译本倾向于归化;两位译者都尽力本着忠实于原文和忠实于读者的态度,遵从了忠诚原则.同时他们竭力实现其各自的翻译行为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