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日,读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年,屠格涅夫无意间被一个初出茅庐的无名小辈写的小说《童年》所吸引。他几经周折,找到作者的姑妈,表达了对作者的欣赏与肯定。姑妈很快写信给侄儿:“你的第一篇小说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大名鼎鼎的作家屠格涅夫逢人便称赞‘这位青年人如果能继续写下去,前途一定不可估量!’”  相似文献   

2.
灯心草     
谈到对一篇小说、乃至于对所有文学作品的评价,或许总绕不开这样一个问题——这篇小说写了什么?无论一篇评论运用了怎样的理论,采取了怎样的视角,看上去怎样玄而卫玄,其实都是在回答这样一个俗而又俗的问题。我们似乎注定了要完成这样一个任务:从一篇小说“写了什么”中使劲找出一些特别的东西,否则这篇评论和这篇小说都算白写了。我为此栏目写小说赏析已有三年,故而也为一篇篇小说究竟“写了什么”而琢磨了三年。  相似文献   

3.
这是我在中篇小说《没有语言的生活》中进行的一次尝试。我对听不到别人说话这种状态一直充满了好奇,想写一篇这样的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聋子,他一直听不到别人说话,但是他以他的方式对这个无声的世界做出解释和反应。写了一两天,我突然觉得这是在步别人的后尘,聋子不知在多少作家的笔下出现过!  相似文献   

4.
谈到对一篇小说、乃至于对所有文学作品的评价,或许总绕不开这样一个问题——这篇小说写了什么?无论一篇评论运用了怎样的理论,采取了怎样的视角,看上去怎样玄而又玄,其实都是在回答这样一个俗而又俗的问题。我们似乎注定了要完成这样一个任务:从一篇小说“写了什么”中使劲找出一些特别的东西,否则这篇评论和这篇小说都算白写了。我为此栏目写小说赏析已有三年,故而也为一篇篇小说究竟“写了什么”而琢磨了三年。如果是第一次面对美女,且美女问我她究竟哪里漂亮,我或许会欣然答之甚至手舞足蹈;可如果连续来上几十位美女,个个作如是问,那我…  相似文献   

5.
车尔尼雪夫斯基是俄国著名的革命民主主义作家,他的长篇小说《怎么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对俄国乃至世界的进步青年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可谁又曾想到,这样一部精美的小说,竟然是作者在狱中极端恶劣的条件下用4个月的时间写成的长篇小说。1862年,车尔尼雪夫斯基因反对沙皇政府被捕入狱。在囚禁期间,作者觉得时光很宝贵,不能虚度,于是对监狱长提出让他写一部小说。监狱长问:“写什么小说?涉及政治的可不许写!”“我写的小说名叫《一个傻瓜》”,车尔尼雪夫斯基狡黠地一笑,“怎么会谈政治呢?我可不想再坐牢!”监狱长答应了,前提是小说完稿后必…  相似文献   

6.
正还是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我就对长篇叙事小说失去了兴趣。在一段时间里,别说是写,就连读完一篇都觉得吃力。我的注意力难以持久,不再有耐心写长篇,这直接导致了我对诗和短篇小说的爱好。也许我在20多岁的时候就没了雄心壮志,如果真是那样的话,倒是件好事了。野心和一点运气对一个作家是有帮助的,但野心太大又运气不好的话,会把一个作家置于死地。另外,没有才华也是不行的。有些作家很有才华,我还真不知道一点才华都没有的作家。但是,  相似文献   

7.
“我写小说不多,低产.但写小说于我来说,是一桩令人神往的事.只是一个人的一生中,神往的时刻未必多见.我倒是佩服什么都能拿起来就写的作家.但同时又疑心,样样题材里,皆有生命的真血么?” 2005年,主持名人专访栏目“尘衣之约”时,专访过作家何立伟先生.当时,我给他贴的“标签”是“自由”,标题即《自由何立伟:自己创造条件》.十几年时间,“唰”的一下就过去了.去年我们特约了他一篇谈阅读的文章,本期又约了一篇他谈汉语的文章.说实话,他这两篇,我喜欢至极.在众多的名人谈阅读的文章里,我对他这两篇是更偏爱的.  相似文献   

8.
有一位作者被邀请参加笔会,坐在她身边的是一位年轻的匈牙利男作家。她衣着简朴,沉默寡言,态度谦虚。男作家不知道她是谁,认为她只不过是一个不入流的作家而已,于是他有了一种居高临下的心态。“请问小姐,你是专业作者吗?”“是的,先生。”“那么,你有什么大作发表吗?能否让我拜读一两部。”“我只是写写小说而已,谈不上什么大作。”男作家更加相信自己的判断了。他说:“你也是写小说的?那我们算是同行了,我已经出版了339部小说,请问你出版了几部?”“我只写了一部。”男作家有些鄙夷地问“噢,你只写了一部小说。那能否告诉我这本小说叫什么…  相似文献   

9.
1852年,屠格涅夫无意间被一个初出茅庐的无名小辈写的小说《童年》所吸引。他几经周折,找到了作者的姑母,表达了他对作者的欣赏与肯定。姑母很快写信给侄儿:“你的第一篇小说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大名鼎鼎的作家屠格涅夫逢人便称赞‘这位青年人如果能继续写下去,前途一定不可限量!’”作者惊喜若狂,他本是因生活苦闷而信笔涂鸦打发心中寂寞的。名家屠格涅夫的欣赏,竟一下子点燃了他心中的火焰,找回了自信和人生的价值,一发不可收地写了下去,最终成为著名的艺术家和思想家。他就是列夫·托尔斯泰。台湾作家林清玄做记者时,曾报道过一个小偷作案…  相似文献   

10.
解读何为     
趁着何为这次来香港访问,我向心仪已久的作家开口了。我告诉他:我是在读高三那年读到他这篇《第二次考试》的,当时的感受是读诗,读一首诗味葱茏的诗。这是因为,我当时迷上缪斯,读的是诗,写的也是诗,而且有一组诗《马来亚狱中诗抄》很快就要在中国作家协会广州分会主办的文学刊物《作品》上发表。我正是把他的这篇散文当作诗来读的,因为它太像诗了。一个多美好的灵魂,一曲又一曲多美好的歌声,一圈又一圈多美好的涟漪……这不是诗又是什么?  相似文献   

11.
《中文自修》2011,(Z1):1
小说《基度山伯爵》的作者大仲马是19世纪的法国作家,擅长写通俗小说。他的父亲是侯爵,母亲却是黑奴,这一混血身份对他造成了不小的困扰。大仲马反对君主专制,又  相似文献   

12.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这样一篇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作者是美国著名作家巴德·舒尔伯格。文章写的是:作者八九岁时第一次写诗,母亲给这首诗的评价是“精彩极了”.而父亲的评价却是“糟糕透了”。父亲和母亲对作品截然不同的评价,对作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他在“精彩极了”的鼓励中和在“糟糕透了”的警告中.最终成长为一名著名作家。  相似文献   

13.
1852年秋天,屠格涅夫在打猎时无意间捡到一本皱巴巴的《现代人》杂志。他随手翻了几页,竟被一篇题名为《童年》的小说所吸引。作者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无名小辈,但屠格涅夫却欣赏、钟爱有加。屠格涅夫四处打听作者的住处,最后得知作者是由姑母一手抚养照顾长大的。屠格涅夫找到了作者的姑母,表达了他对作者的欣赏与肯定。姑母很快写信告诉自己的侄儿:“你的第一篇小说在瓦列里扬引起了很大轰动,大名鼎鼎、写《猎人笔记》的作家屠格涅夫逢人便称赞你。他说:‘这位青年人如果继续写下去,他的前途一定不可限量!’”作者收到姑母的信后惊喜若狂,他…  相似文献   

14.
1852年秋天,屠格涅夫在打猎时无意间捡到一本皱巴巴的《现代人》杂志。他随手翻了几页,竟被一篇题名为《童年》的小说所吸引。作者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无名小辈,但屠格涅夫却欣赏、钟爱有加。屠格涅夫四处打听作者的住处,最后得知作者是由姑母一手抚养照顾长大的。屠格涅夫找到了作者的姑母,表达了他对作者的欣赏与肯定。姑母很快写信告诉自己的侄儿:“你的第一篇小说在瓦列里扬引起了很大轰动,大名鼎鼎、写《猎人笔记》的作家屠格涅夫逢人便称赞你。他说:‘这位青年人如果继续写下去,他的前途一定不可限量!’”作者收到姑母的信后惊喜若狂,他…  相似文献   

15.
《溜索》是当代名家阿城的一篇小说。它保留了小说的共性,又独具作家的个性风格,构思巧妙,语言文白交杂、简而不寡,充满了诗意和韵味。陈艳老师的教学抓住了单元训练目标中的"分析小说语言特点和作家独特的艺术风格"一项,带领学生探究小说共性、品味语言个性、尝试读写结合,教学效果突出。  相似文献   

16.
<正>阅读这篇《溜索》教学设计,笔者以为有两点值得学习和借鉴。一、依文而教,学习重点突出《溜索》是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小说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是一篇散文化的小说,讲述了一群马帮汉子溜索过怒江的故事。小说没有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甚至没有精心塑造的人物形象,但就是这样一篇“说得少,说得淡,说得轻”的小说,一经作家阿城的讲述,便有了独特的韵味和魅力。  相似文献   

17.
1852年,屠格涅夫无意中被一个初出茅庐的无名小辈写的小说——《童年》所吸引。他几经周折,找到了作者的姑母,表达了他对作者的欣赏与肯定。姑母很快写信给侄儿:“你的第一篇小说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大名鼎鼎的作家屠格涅夫逢人便称赞你‘这位青年人,如果能继续写下去,前途一定不可限量!’”作者欣喜若狂,他本是因生活苦闷而信笔涂鸦打发心中寂寥的,由于名作家屠格涅夫的欣赏,竟一下子点燃了他心中的火焰,找回了自信和人生的价值,一发不可收地写了下去,最终成为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就是列夫·托尔斯泰。 台湾作家林清玄做记者时,曾报  相似文献   

18.
很偶然的,在一本学术性期刊上看到两篇文章:先一篇写张宇,后一篇张宇写。记得先看的那篇是在后的张宇写,内容是论赵树理的小说创作。这篇东西引起了我的一点兴趣。张宇在文中对赵树理小说的叙述风格进行了探讨和评论。他说赵的小说哪儿象小说?描写人物的手法跟当时的所有作家都不一样;他几乎不用现代小说常用的各种手法,甚至不用现代小说所不可或缺的书面语言。张宇打了个比方说,赵树理描写了一个人,只用了一段快板儿(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就把那人活灵活现且很典型的凸现了出来。可  相似文献   

19.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课本中有这样的一篇微型小说式的文章——《甜甜的泥土》,这是现代作家黄飞写的一篇小小说。文章中运用了多种手法,通过一包奶糖化为"甜甜的泥土"的故事,表达了一个母子情深的主题,同时也告知人们,世界上的至爱亲情应该有如广袤而又厚实的泥土,无所  相似文献   

20.
著名作家巴金是一个热情洋溢的作家。他的作品就如一股股感情的激流 ,激动着、温暖着读者的心。小说是这样 ,散文也是这样。《鸟的天堂》就是这样一篇抒发至情至性 ,震撼人心的文章。《鸟的天堂》写于1933年6月 ,是巴金在去南方游历时写的 ,和这一时期的许多散文一起收入《旅途随笔》中。《旅途随笔》中有不少篇章是描绘南方社会人生的 ,如《一千三百元》、《一个女佣》、《鬼棚尾》等。这些作品 ,有的纯粹是记事写景 ,初看并无什么深意 ,但它们也是和作者的整个思想密切相关的。作者自己曾说 :“南国的风物含有一种迷人的力量 ,在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