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语文教学与研究》八二年第九期所载《“吾妻之美我者”中的“美”》一文,联系《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的原意,析证“妾之美我者”和“客之美我者”中的“美我”不是表示“从主观上、心里头认为邹忌长得比徐公美”,而是表示只不过“因为某种原因而口是心非罢了”。这一说法剀切中  相似文献   

2.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吾妻之美我者”中的“美我”,教材是这样注释的:“美我,以我为美。”我认为这样注释是不正确的,这实际上是把“美我”当成了意动用法。我们知道,所谓形容词意动用法,不是说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而是主观上认为他具有这种性质或状态。  相似文献   

3.
《战国策·齐策》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是胜炙人口的名篇,中学语文课本和大学中文专业的古代文学、古代汉语教科书多把它选作教材。篇中有包含“美我”和“皆以美于徐公”这样两个语言结构的句子:‘请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高中语文第二册(199年10月第1版)注:“美我,以我为美。”“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徐中玉、金启华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8月第1版)注:“美我,…  相似文献   

4.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有这样几句:“吾妻之美我,私我也;妾之美我,畏我也;客之美我,欲有求于我也。”三个“美我”之中,教材只对第一个提供了解释:“认为我美。”即把“美”看作形容词意动;与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参考用书》中相关的译是:“我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妾认为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漂亮,是想有求于我。”把三个“美我”都解释为“认为我漂亮”。  相似文献   

5.
徐珂《清稗类钞·冯婉贞》上的句子:“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急逐弗失!”“远”是形容词,“我”是代词,按照汉语习惯,代词一般不受形容词的修饰,因此,形容词一经置于代词之前,便活用为动词了,而且无例外地活用为及物动词。典型的例子如《战国策·齐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上的“我妻之美我者”、“妾之美我者”、“客之美我者”等等。“美我”都是动宾结构,意思是“以我为美”。这种词类活用的现象,称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还有使动用法,这种用法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邹忌讽齐王纳谏》:“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注:“[以]以为,认为。”我们认为这一注释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7.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的确很美,不仅美在结构,美在形象,更美在故事。故事之美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一是邹忌的讽谏之美。古代臣子,进谏帝王,是很冒险的事。邹忌的进谏从客观上说,也有“犯上”的可能,甚至落下斩首之罪。然而,故事却隐去这些内容,让邹忌的规劝讲得娓娓动听,充满喜剧色彩。故事开始叙写了邹忌的“三问”和妻、妾、客的“三答”,情节虽然简单,但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并初步表现了邹忌自知自明的性格。紧接着写邹忌夜深人静,独自的“三思”,悟出妻、妾、客答话的三个原因:“私”“畏”“求”,进一步表现了邹忌不盲自大勇于反…  相似文献   

8.
“孰与”和“孰若”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两个语言单位,其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但它们到底是什么词,至今还不十分清楚。一、从《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起《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有三个句子: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②吾孰与徐公美?③吾与徐公孰美?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古代散文选》注解说:[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徐公谁美?孰、谁。这样的意思文言里可以说“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也可以说“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相似文献   

9.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其中有一段主客对话的内容: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试验修订本高语一册63页)“问之客曰”四字,原必修本作“问之”,估计是版本有异。近翻阅诸祖狄《战国策集注汇考》(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其上册507页  相似文献   

10.
邹忌的发问《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朝服衣冠,窥镜”时问妻子:“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有的读者认为这是在与城北徐公比美,邹忌并不知道究竟谁更美。这样理解并不符合作者本意。实际上这个疑问是无疑而问。“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这一句话本身包含如下信息:一、城北徐公之美是公认的事实;二、邹忌把徐公当作“美丽者”的标准;三、接近徐公之美是邹忌的目标。也就是说,邹忌清楚地知道自己是比不上徐公的,他的问话只是顺嘴说说而已,这种类似比较的发问,只不过是一种自我欣赏,自我陶醉,是一种以接近徐公之美为满足的炫耀。关于自己比不上徐…  相似文献   

11.
纵观《邹忌讽齐王纳谏》,有六个“三”值得品味。 三次对话。三次对话发生在邹忌与妻子、与妾、与客人之间。同一个问题,表达不尽相同。对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对妾“吾孰与徐公美”,对客人“吾与徐公孰美”,行文活泼,有变化。针对同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辨“以”     
《战国策·齐策一》中有这么一句:“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徐公。”查现今选本、辩书、专著,发现绝大多数均将“皆以美于徐公”中的“以”作“以为”、“认为”解。当然,中学课本也不例外,即:“[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以’的后边省去宾语‘我’。”由此可见,这一说法是极为  相似文献   

13.
“邹忌修八尺有余”的“修”同,脩”,历来被解释为:“高,长”。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修”字注释⑤为:“高、长”。其例句有:《战国策·齐策一》:“邹忌~八尺有余”。《淮南子·齐俗》:“短~之相形也。”我认为,《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把“邹忌~八尺有余”的“脩”与“短~之相形也”中的“脩”相提并论值得推敲。“邹忌修八尺有余”的“修”字,中学课本注释为:“长,这里指身长。”这优于《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注释,因为它注意到了该  相似文献   

14.
“隐”与“显”,是我国古代诗文美学评析的一对范畴,二者在一首诗或一篇文章中,如能结合得体,那就更美了。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篇里讲过:“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其意是:含蓄指言外有另一层的深意,警策指篇中独特峭拔语句。含蓄以有繁富的深意为工,警策以有卓绝的新意为巧。“隐”和“秀”是两个相对的名词。“秀”在这里与“显”同意。说得通俗一点,“显”就是诗文形象的鲜明之美,“隐”就是诗文形象的朦胧(模糊)之美。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取材于西湖由  相似文献   

15.
有句名言叫“距离产生美”。人与人相处,有时候是需要距离的,但我觉得对老夫老妻而言,则是美在“形影不离”。  相似文献   

16.
李白有一首诗叫《怨情》,诗是这样的:“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这首诗的美处在于诗人给我们留下无尽的想象,表达出含蓄深远的无言之美,这使我想起了语文课堂教学也应该有“无声之美”。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无声之美”呢?就是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地,默默无声地感受。体验,想象,思考,判断和创造的活动。  相似文献   

17.
人们说《判断力批判》充满“二律背反”,人们又说康德时常自相矛盾。也许他们是对的,也许他们只是误读了康德;如果他们以为自由美可以发现于尘世,如果他们认为“美的理想”等于“美之大者”,如果他们以为康德美学的核心是“美在形式”。  相似文献   

18.
美,艺术的结晶,令人向往的精神体验。 课堂教学之美,美在语言。当老师怀着饱满的热情,充满激情地领读《大堰河,我的保姆》,《再别康桥》,《天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念奴娇·赤壁  相似文献   

19.
林育芳 《学子》2004,(5):56-56
《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有“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之句。我在疏通课文时很自然地将句中的“黎民”一词解释为“老百姓”,谁知课后有学生提出疑问,他还拿出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先生把“黎民”解释为“黑头发的民众,少壮者”。这倒使我不得不认真对待  相似文献   

20.
如果我们按惯例 ,把闻一多的《死水》当作艺术品去欣赏 ,我们可能要欣赏它语言、图景、事件、情意和象征等五个层次的美。《死水》语言形式方面是美的 ,它仍然体现了闻一多的三美 (建筑美、音乐美和绘画美 ,这也是我们容易发现的美 ) ,然而在考察图景美时 ,我们就遇到了困难 :一沟臭水 ,美在哪里 ?因为图景美的“危机” ,事件、情意和象征的美的欣赏就不好进行下去。其实 ,本诗是把图景之美“隐藏”了。“闻一多绝大多数作品之所以有深度、广度 ,有品味价值 ,在可读性 ,就因其既有现实和历史的根基 ,也讲究表达的策略 ,善于‘隐藏’自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