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宋代文豪苏轼主张"博取而观,厚积薄发"。郭沫若先生曾言"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摘记,作为积累语言的一种方式,可以促进学生广泛地阅读,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阅读摘记方面,由于学生认知不足,常常是一抄了之,不再关注,因此,很难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阅读摘记,使其真正成为学生习  相似文献   

2.
正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学生学习古诗文不只是为了升学,而是为了增加学识、陶冶情操,更重要的是为了汲取五千多年民族文化的精髓。一、有助于增加语文知识1.有助于积累知识有些古今字的发音不同,我们平时要注意区别、积累。读的时候要注意抑扬顿挫和韵律。古诗词由于受固定格式和字数的限制,一般用字用词非常严密、准确,许多词的古今义大不相同。例如"走"的古义是逃跑,现在指行走或步行。"妻子"的古义指  相似文献   

3.
<正>作文是一份试卷的重头戏,也是一个人能力的综合反映。但一个班中喜欢作文的同学少之又少,写作时只能"咬着笔头"凑足字数,敷衍了事。很大程度上,缺少材料,无话可说、无话想说是厌烦作文的根源。我以为不必好高骛远,立足实际,就近利用好身边的资源,开采好自己的身边生活以及时事热点这两个矿藏,应该能比较顺利地练好写作的内功。一、留意生活,仔细观察,发现生活中的写作素材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生活中不缺少可写的东西,缺少的只是发现的眼睛。留意生活,仔细观察可以帮助我们获得第一手的写作素材,这是积累作文素材的一条  相似文献   

4.
正文章的主体部分,古人称之为"猪肚",意思是文章要言之有物,内容要充实,描写要具体。提到描写具体便离不开观察,然而如何观察,如何从观察中获取作文材料是作文教学中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在多年的教学中,我深深感受到:若想"肚中"有物,贵在学会观察。它是把学生领进"行云流水,笔下生花"境地的必经之路。要想充分发挥观察的作用,应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培养孩子细致的观察能力,做到以下三点:认真细致在很多小孩子看来,观察就是看。其实这很片面,我们  相似文献   

5.
正一提起作文教学,我们多数老师想到的就是如何审题立意,如何漂亮开头,如何自然过渡,又如何巧妙结尾等等,讲得有板有眼,让学生削足适履地作文,导致了千"文"一面。这种"八股式"的作文教学法,虽然在考场作文中有一定的作用,但它压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很难取得作文教学的成功。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越来越少,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也不够,平时除了作文课很少写点东西,大都埋头题海,写出的东西自然就缺少创新。那么,怎样才能写出有创新的作文呢?还真没有什么速成的"法门",还得"脚踏实地",做好日常积累和反复训练的功夫。一、"源头活水"——创新的源泉读朱熹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  相似文献   

6.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作文教学而言,学生写作的兴趣,占据重要的位置。但长期以来,很多学生都怕写作文,一听到写作文就喊头痛,有的说没东西可写,有的说不懂怎样写,有的说达不到要求的字数,总之就是提不起写作的兴趣。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平常积累的素材少,作文的方法没掌握好,训练不得法等。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  相似文献   

7.
为了使学生的写作能够妙笔生花,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能够写出独具一格的亮点,从而使读者在看到文章的时候可以眼前一亮。如果学生只是对生活中的事情进行简单的陈述和描写,那样的文章是无滋无味的,没有个性和特点,不会呈现出熠熠生辉的光彩,也不会展现出栩栩如生的灵气。教师要善于引导和要求学生立足文本,积累材料,由文本到名著,由课内走向课外,同时有条不紊地训练学生引用名言、注重细节、深化文句。学生掌握了写作技巧,在写  相似文献   

8.
正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的充实是没有止境的。"中考作文的命题也体现了"写作离不开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原则。这就说明作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现实生活的沃土,汲取源源不断的"活水",才能成功。学生的世界是宽广的、丰富多彩的。所以,我们要拓展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生活的空间,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其具体操作方法如下。一、阅读经典,借鉴技巧无需置疑,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课文不论是精美的古典诗词还是想象丰富的寓言和童话,不论是古代富有哲理的散文还是近现代脍炙人口的文学作  相似文献   

9.
望着窗外凝重的绿色,思维仿佛凝固了一般,如同杯中舒展的茶叶,迟滞而灵动,思绪仍旧停留在刚才的书页之由……  相似文献   

10.
<正>人文素质的形成和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关键是要充分认识其重要性,时时刻刻学习和修炼,所以人们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守株待兔"。岳麓书院的箴言说得好:"博于学问,明于睿思,笃于务实,志于成人。""志于成人"就是要立志成为一个有良知的人、一个有智慧的人、一个有修养的人,这是治学和教育的根本目标,也是提高人文素质的最终追求。而"博于学问,明于睿思,笃于务实"正是提升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正让学生学会学习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终身发展的需要。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学习语文。对此,笔者认为,激发兴趣是前提,学会积累是保证,掌握方法、养成习惯是基础,培养创新能力是核心。1.激发兴趣是前提兴趣是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改变学生被动消极的"要我学"为热情主动的"我要学"。要激发兴趣,强化动机是关键。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十分丰富,教师应通过语文  相似文献   

12.
作文,是对学生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最高要求,同样也是给了学生自我展示语文功底的最广阔最真实的舞台。可是学生怕写作文,因为没什么可写的,翻来覆去就那么几句话;老师怕上作文课,因为学生无话可说,因为学生很难指导。那么,如何教好学生写好作文,这绝非一两节作文课之功,而需要功夫在课外。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积累是真功1、寻找素材。其实,生活中到处都是“材”,教会孩子拥有一双善于“挖掘”的眼睛。  相似文献   

13.
许鼎 《安徽教育》2009,(1):35-36
<正>中考,利及莘莘学子;关乎千家万户。如何在考前,科学、高效、富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写好中考作文,这是众人心之所系,思之所虑的迫切问题。众所周知,作文之份量,几乎占据中考语文试卷的"半壁江山"。其地位  相似文献   

14.
古人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也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自己语文能力的获得时,说课内学习、课外阅读应是"三七开"。纵观古今文人、学者,都把读书看成是一个人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精细,物理使人深沉,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然而,当我们把镜头转向现在的中学生时,其文本阅读的现状却是令人堪忧的。那么,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对于阅读感兴趣,并乐在其中呢?  相似文献   

15.
<正>三年前我因为主持江苏省社科项目"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与叶莲芳老师不期而遇。随性的交往,亲临的课堂,往来的邮件,备课材料的梳理,以及对叶老师成长自述的研究与理解,使我清晰地看到了一名小学英语教师从新手到专家的职业成长之路,同时也为课题的展开、研究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在即将结题的今天,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依然有几个小小的片段。一次,随着叶老师穿过校园到教室听课,不起眼的角落里有一张废纸。只见叶老师快步上前,俯身捡起,随  相似文献   

16.
潘青松 《考试周刊》2016,(11):46-47
<正>生活是个聚宝盆,喜怒哀乐都在此。生活是作文的"根",只有抓住生活之"源",才能畅写作之"流"。但如何把握好两者的关系,处理好两者关系?这就要关注两点:写什么和怎样写。一、写什么写什么?这就必须谈到写作素材,也自然想到写作的"源"。不错,生活是百宝箱,什么素材都有,但并不是什么人都能看得见、拿得到、用得上。那怎么办呢?笔者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发现以下素材类别。1.观察类。苏霍姆林斯基说:"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17.
孟东红 《地理教育》2013,(Z1):99-99
<正>目标设计:高三的课堂是充实的,因为每堂课的信息量都很大;高三的老师是忙碌的,因为总想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成绩;高三的学生是紧张的,因为有太多的知识点要巩固。高三的教学需要知识、方法和一定数量的题目,也需要笑声、掌声和读书声;高三的学生需要听讲、练习和考试,也需要构建、思考和质疑。高三开展的最多的就是复习课和习题评讲课,如何让复习课充满趣味和思考,是高三学生和老师所期盼的。笔者在高三的教学中做了一定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下面以"水循环与水资源"这一课为例,介绍在设计复习课的过程中如何注意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研讨性。  相似文献   

18.
<正>一、朗读教学的作用1.有助于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小学低段的学生爱模仿,可塑性强,教师语音标准、字正腔圆的范读、领读,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会在朗读中自觉学习标准普通话,在朗读中与字、词多次"接触",牢记字的读音、字形。学生听多了,读多了,接触到的词语句子也多了,学生的模仿能力和吸收能力就能得到增强。"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会把自己的语言同优秀作品的语言融合  相似文献   

19.
<正>陶行知先生称感情朗读为"美读"。"美"是一种感受,它不仅点明了朗读者应有的内心感受,同时也点明了朗读给听众的感受。然而,要真正做到美  相似文献   

20.
正学生的成长有诸多因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更有自身的天赋资质和脾气性格,所以,要培养学生高尚的灵魂和创新的才智,非一日之功,需多方通力合作,笔者认为语文教育工作者理应有自己的追求,激发内驱力,遵循规律,帮助学生在语文天地间酿高品。1.贵立志,引发内驱力学习需要动机,若无内驱产生动力,学生想要有学习的热情就会变为无稽之谈。周恩来从小立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高远理想、范仲淹少时不成良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