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作批改是作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许多小学语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时都是十分精细的。但现在有些人反对这样的“精批细改”,认为“教师积极性很高,学生的积极性却越来越低了。学生看到‘满堂红’就皱眉头,看见惹人注目的大叉叉就反感……”笔并不赞成语教师“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式的批改,更反对“少批”或“不批”就是对学生最民主的教育。后显然缺乏辨证地思考:教师的批改,无论精细或粗略,只要能促使学生主动修改,那就是我们追求的境界。我们不应忽视,小学作评改面向的是练习作的孩子,他们学习语言需要课这个范本,那么学习修改岂能离开范例,老师怎能可以随他们自己改去?叶圣陶先生曾“亲自逐字逐句地批改”了肖复兴初三时写的一篇作。使复兴感到在“写作道路上迈出的脚步方才比较扎实一些”。因此在他的儿子写作时,肖复兴也“觉得应该像长辈待我一样,将一份诚心、耐心给予孩子”。给学生做个样子,让他们有法可依,我想小学语教师是应该精批略改的。  相似文献   

2.
目前的作教学现状是怎样的呢?我认为是喜忧参半。所“喜”,多年来广大语教师、语教育工作在作教学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学生的作水平也的确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所“忧”,是那些作课上愁眉苦脸、毫无兴致,中学毕业后连封信甚至连个“便条”都不会写的学生;是那一篇篇、一本本或言之无物,或内容雷同的学生作;是那些日日“泡”在批改作繁重劳作之中的语教师!我觉得作教学脱离学生的生活和实践,是当前作教学的主要弊端,我们的作课不是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而是由教师定出调子制好框子来让学生去“填空内容”。  相似文献   

3.
林水旺 《成才之路》2012,(20):27-27
不少学生怕写作文,对作文有一种畏惧、厌烦心理,他们对写作缺乏兴趣,写出来的文章多虚情假意、胡编乱造,没有什么亮点。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努力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惧感,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叶圣陶先生多次提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为文之道,先要会思、会说,会说又敢说的学生,一般就比较会写,而且会写得不错。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学会引导学生“说”作文,有利于学生提高作文水平。  相似文献   

4.
郑华仙 《小学校长》2006,(6):18-18,9
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是“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教师的“导”在先,学生的“写”在后,这样的教学方法束缚了学生的思想,教师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循着教师定下的框框写作,自己不动脑筋,教师怎么讲,他们就怎么写,因而写不出有新意的文章来,甚至出现雷同现象。究其原因,是学生的创造性被扼杀,这是先“导”后“写”的作文教学方法带来的弊端。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  相似文献   

5.
作教学是小学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但这往往也是语教师最感头痈的地方。因为许多学生最厌烦的就是写作,往往觉得没啥好写,不知从何写起,害怕写作。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作教学也一样,如果学生缺乏写作的兴趣,作教学就难于达到应有的效果。如何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中 ,学生怕写作文 ,一写作文就求助于作文选 ,东拼西凑 ,作文中空话、套话、假话连篇等现象不是个别的。究其主要原因 ,一是学生缺少生活体验 ,作文成了无源之水 :二是教师“不重视引导学生开发生活宝库以为写作之源 ,只在写作方法上打转 ,这样的写作只能养成“股调(刘国正语)”。笔者在我县瑶乡从教小学语文多年 ,我们十分重视“引导学生开发生活宝库以为写作之源” ,很好地解决了学生“写作难”的问题 ,充分发挥了学生作文的优势。一、抓住农村生活气息和农村学生的生活特点 ,教写特色作文。生活是写作之源。只有被学生感知、体…  相似文献   

7.
作文教学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语史教师。《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这里所说的“实际”,一方面是指学生的生活实际.另一方面是指学生的思想实际。前者是生活,后者是情感。贴近这样的“实际”,学生就能“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所谓“减少束缚”,就是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自主的写作空间,南学生自己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交流表达与创造。  相似文献   

8.
何捷 《天津教育》2004,(12):43-44
今年初,教育部在《语课程标准》关于“写作”方面“教学建议”的修订中,将“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一句改为“提倡学生自主选题,少写命题作,加强对平时练笔的指导,提倡写日记、书信、读书笔记等”。我们不得不为这一修改叫好。“无话可写”一直是学生写作的“绊脚石”。学生参与活动不少,阅读书籍不少,写作方法了解不少,到头来作还是写得很短。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没有及时进行积累。而《语课程标准》对写作部分的修改,也正是着眼于“日常积累”这一重要环节的。  相似文献   

9.
小学生写作文最怕的是找不到合适的内容写。有时勉强找到可写的内容.也是印象不深.思路不清.写不出新意。老师为了让学生学会写.在交给学生作文题目或写作范围后.就迫不急待地引导学生如何写。教师把作文教学的出发点和目的地都落实在一个“写”上.却忽略了学生说作文的过程。我们知道。语言表达是文字表达的基础.先让学生说.才能挖掘出更深的写作素材.才能让学生在文字表达过程中体现个性.[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语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以往的教学比较注重写作,注重课堂上教师的“讲”而忽视了对学生“说”的训练。本就语教学如何进行说话训练谈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1.
葛万銮 《农村教育》2007,(11):58-59
“作文难,作文难.提起作文心就烦”,这是一些学生对作文教学看法的顺口溜。同学们在写作文中为什么感到“难”,感到“烦”,究其原因,虽各有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这就是对写作不感兴趣,或者兴趣不大,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曾说过:“追求优异的成绩,同我们怎么教和怎样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关”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尤其是作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把文章写好,就显得尤为重要,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学生对写作毫无兴趣,他会把文章写好吗,显然是不可能的,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呢?  相似文献   

12.
刘治安 《现代语文》2006,(11):94-94
长期以来,教育界有关中小学语课该怎么上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语,顾名思义,应该让学生学习“语”——语言,学习“”——写作,通俗一点来说,一是“说”的能力,二是“写”能力。衡量…堂语课的成败,就是要用这两个标准去检测教师的教学目的是否正确,是不是舍本逐末,一味地追求课堂气氛表面上的“热闹”。今年教师节前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北京黄城根小学听了五年级的一节语课,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向人民教师表达节日的祝贺和对教育工作的敬意,着实让我们这些教育工作为之感动。尤其令人感慨万千的是,温总理对语教育的本质竟揭示的如此透彻。  相似文献   

13.
对学生来说,这次“会写”,下次还“想写”;对教师来说.“不要太像作文课.要上大家都能上的常态课”。在操作层面.让学生写什么内容不是个问题.因为教材已经提供了四幅图画.但在四幅图的指导上要有所侧重,否则眉毛胡子一把抓,学生就不知道写什么.教学效率也不会高。本次习作,要让学生明白.编写童话故事的目的,是劝诫他人改正不良习惯.学生明白为何去写作.于是写作的动力就有了着落点。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里.也要适时设个“坎”.让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相似文献   

14.
黄汝平 《现代语文》2006,(10):114-115
学生写作不良的探究是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一个大问题。在教学中,往往发现学生普遍有寄希望通过提高写作使语成绩来个“咸鱼大翻身”的心理。但当其投入了较多的精力后,收效却甚微,于是就产生了“我写作能力差”、“我写不来”、“我不想写”的悲观消极念头。这种消极的写作态度和写作动机产生的畏难排斥的心理体验使学生在认知上怀疑自己的写作能力,在情感上产生害怕失败的情绪,在行为上逃避写作。本拟从高中生写作不良的成因及消除对策等问题作个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对于指导小学生习作来说,老师如何让学生想写、爱写、能写,这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小学阶段,教师如能通过教学,让学生爱上写作,就是很大的成功。“成长作文”课题组老师经过多年的实践,在“选题命题”、“课堂教学”和“习作评价”三个方面就如何提升学生写作兴趣方面总结出了一些实用的操作策略。  相似文献   

16.
作教学长期以来存在一个现象:只有教师的“积极性”,而学生常常处于被动应付的地位,没有积极性。教师说要作,学生就作;教师说写什么,学生就写什么;教师说写几次,学生就写几次。全是教师说了算,作好像全是教师的事。可是写作实践的主体是学生,只有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练笔,写作训练才奏效,写作教学效率才能有望提高。  相似文献   

17.
新的课程理念明确主张“注重语应用”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要求学生“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造情”.“引导学生增强应用意识……在广泛的实践中提高运用语言字的能力。”听、说、读、写被公认为当今语能力的四大支柱,四紧密相联.相互作用.而“语应用能力”侧重指“说”与“写”的能力。其实自古以来“说”“写”关系就很密切。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门外谈》中就揭示了学创作的源头:[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卢巧玲 《现代语文》2006,(12):115-116
作评改是写作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布鲁姆说:“教育评价是改进教学效果,激励和促进教学目标达成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它是教师对学生作的一种反馈,是学生写作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自身素养提高的好办法。有了评改,写作教学就成为了一个有系统的、循序渐进的、不断提高的可控过程。但传统语老师的作评改容易走入四个误区:首先,精批细改。学校和家长也认为精批细改是老师的职责,于是教师耗费心血,而学生大多只不过读读而已,还经常会错意,极少人会在课后根据教师的批阅去琢磨、修改。老师做无用功不说,还挫伤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束缚了学生创造力。  相似文献   

19.
杨健 《福建教育》2005,(5A):39-39
几乎每位语文教师都听过学生怕写作、讨厌写作的抱怨,导致很多教师生怕学生写好,指导习时,审题立意、文章结构、写作素材,甚至文章中需要用上的词、句都一一加以传授。对于初学写作的孩子来说这种教法也许能起到“引进门”作用,可是每篇这样教下去.老师累不说,学生缺乏真情实感,作文的自主性被削弱.独立作文能力就难以提高。因此,如何让学生觉得作文轻松、有趣,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随着时代的发展,写作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从事各行各业工作的人,都要求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然而,学生的作写出来以后,批改却是中学语教师的沉重负担。家长、学生乃至社会舆论,都要求教师“精批细改”,认为这样的教师才是最负责、最优秀的教师。这一切,就像锁链一样紧紧捆住了教师的手脚。语教师加班加点,拼死拼活批改出来的作,发到学生手中,学生大多是只看看总批和分数,至于批改的道理,却很少有人认真琢磨,教师有点白费工夫。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我当过语教师,改过的学生作本不计其数,得到一个深切体会:徒劳无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