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编辑的作者意识与读者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编辑是作者与读者的中介。编辑在从事编辑活动的全过程中必须同时具备作者意识与读者意识,包括作者权利的意识、作者责任的意识、作者群体的意识和读者定位的意识、读者反馈的意识等。编辑、作者和读者相互依赖,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编辑的作者意识与读者意识对出版物质量的高低及出版系统运行的效率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出版系统保持自身整体有序、稳定状态的必要保证  相似文献   

2.
试论编辑与作者、读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书刊出版过程中,编辑是联系作者和读者的中介,起着桥梁纽带的作用。编辑、作者、读者三者互为存在的前提,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三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3.
学报编辑的职业道德是学报编辑人员的政治水平、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的综合体现,高校学报编辑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对做好本职工作意义重大。要加强学报编辑的职业道德修养须本着对社会负责、对读者负责和对作者负责的态度,正确处理好与作者、读者的关系,当好沟通作者与读者关系的桥梁与中介;在工作中要形成忧患意识、差错意识和创新意识;此外,还须把对编辑工作积极的评价转化为敬业的自觉性,这样才能全面提升职业道德修养,做好编辑工作。  相似文献   

4.
刘亮红 《培训与研究》2008,25(6):113-116
学报编辑的职业道德是学报编辑人员的政治水平、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的综合体现,高校学报编辑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对做好本职工作意义重大。要加强学报编辑的职业道德修养须本着对社会负责、对读者负责和对作者负责的态度,正确处理好与作者、读者的关系,当好沟通作者与读者关系的桥梁与中介;在工作中要形成忧患意识、差错意识和创新意识;此外,还须把对编辑工作积极的评价转化为敬业的自觉性,这样才能全面提升职业道德修养,做好编辑工作。  相似文献   

5.
编辑、作者、读者是编辑过程中的三个基本关系。编辑工作是组织、处理稿件的过程.稿件为作者创作,编辑组织加工稿件的目的是满足读者的需要。可见,编辑在作者和读者之间起着桥梁作用。本文试对期刊的编辑、作者、读者之间的关系加以分析,以利于更好地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提高期刊的办刊质量。  相似文献   

6.
编辑学在我国兴起以来,众多学者对编辑活动有过论述,视角各异,各有所重。但大多着眼于编辑活动的客体来进行论述,编辑活动作为一种社会精神文化的创构活动,不仅包括文化客体,更有文化主体的创造性劳动,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编辑活动的主体即作者、编辑、读者之间的关系,对揭示编辑活动的本质有着重要意义。而在作者、编辑、读者三者关系互动中,编辑是其中最活跃的主导因素,它具有联系沟通的中介作用、组合加工的优化作用和把关引导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编辑部的整体工作流程中,编辑处于作者、读者、审稿人和编委群体之间的中枢区域.针对编辑的特殊位置,探讨编辑在编辑工作中如何处理好与作者、读者、审稿人、编委的关系,促进学报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作者、编辑、读者的三维空间中,报刊编辑扮演着一种非常特殊的角色。他首先是中介和桥梁。因为作者的作品只有通过编辑活动才能转化为出版物,读者也只有通过编辑活动才能读到自己感兴趣的作品。其次,编辑角色的扮演又具有“双重性”:既要充当读者,又要扮演作者。当编辑作为作品的“第一读者”与自己的工作对象——文章及其作者对话时,他是在发现、追寻、品评作者及作品究竟给“自己”提供了什么,合不合口味;当编辑准备将作品转化为出版物,推向社会介绍给读者时,他又在扮演着“作者”角色。他站在作者及作品的立场上,接受广大读者的评判。编辑角色扮演的这种“双重性”。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编辑活动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诚如鲁迅先生所指出的:“一个好的编辑既能体会到读者的需要,愿望和‘体温’。又能非常尊重作者的劳动,成为作者的知音和作品的“伯乐”。  相似文献   

9.
在高校学报的编辑、出版、发行过程中,作者-编者-读者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传播链。在编者、作者、读者及其互动关系中,编者处于中介地者、读者三者的互动关系直接影响着学报的生存和发展。三者和谐、良性互动则学报兴,反之,三者关系扭曲,则无法办出高质量的学报,甚至会难以为继。因此,编辑工作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正确处理并优化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优化三者互动关系,关键是要发挥编者的主观能动性,尊重作者的创造性,适应读者阅读的广泛性,促使三者形成合力,共同促进高校学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编辑活动中处理好编辑、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关系,是影响编辑质量的重要因素。编辑要善于发现并尊重作者的劳动成果,树立受众意识,满足读者不同的精神文化需要。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知网查询一稿多投及雷同稿的方法的基础上,首次提出利用AdobeAcrobatProfessional软件的比较文档功能审查稿件中一些学术不端行为的方法.实践表明,此方法大大节省了审稿时间,又提高了审稿的公正性.  相似文献   

12.
杨素芳 《海外英语》2012,(14):192-195
该文试图采用新批评理论对艾略特的名诗《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的反讽,这一重要的艺术手法的运用进行解读。通过在诗中大量运用反讽,诗人更好的表现了诗歌的主题,揭示了主人公的性格。对此手法的解读可帮助读者更好更清楚地理解整首诗,并欣赏其中的语言艺术特色和现代诗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吴祖光是我国著名的剧作家,他创作的剧本既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又有外来影响,如《风雨夜归人》中,有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契诃夫的《三姐妹》和高尔基的《在底层》中的追求,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尊严。《捉鬼传》中剧作家不自觉地借鉴了果戈理的《钦差大臣》。最后,吴祖光又大胆地拓展了自己的审美视野和戏剧思维方式,借用西方荒诞剧的艺术手法,创作了荒诞喜剧《嫦娥奔月》。  相似文献   

14.
为了增强艺术性和感染力,广告语言常常会融入特定的文化意象。该类广告一般在本国市场能够达到很好的宣传效果,但在产品的跨国销售时,往往会遭遇“文化门槛”。由于文化存在地域和民族的差异,这些原本十分成功的广告在异国的销售市场上可能达不到原本的效果,这就要求在广告翻译时对其中的文化意象进行重构。广告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构应该遵循最佳关联原则,让目的读者能用最少的努力达到与原语读者相类似的心理效果,获得广告翻译最佳的语境效果,从而实现产品销售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5.
徐志摩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文坛最具有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作品语言新颖别致、清新活泼、节奏鲜明,给予读者独特而鲜活的审美感受.徐志摩在追求纯美的思想指向下,不断将其诗歌的内容与形式完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在语言上,它善于运用音乐美与视觉美,使其诗歌成为艺术性和诗情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6.
<诗经>叠词是融形美,音美和意美为一体的绝佳的语言艺术.朴实中透着灵动,诗意盎然.首先从汉英对比角度对汉英叠词进行了较系统、全面的研究,同时提供了若干较有代表性的例子,以供赏析.从<诗经>中叠词的具体特征出发,详细探讨了其翻译方法,将其分为两类:普通叠词的翻译和文化叠词的翻译,并提出了各自具体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7.
结合编辑工作实践,以具体的实例,介绍逻辑推理法、信息启示法等科技编辑方法的内涵和运用价值,以事实说明自觉运用科技编辑方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行政公写作活动中,读不仅担当着将公内容转化为工作行动的中介作用,而且在公写作的整个活动中干预制约着作用,也直接影响公的写作效果和社会价值的实现。满足不同读的阅读需要是实现公社会价值的重要因素之一。读分析是现代应用写作理论研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9.
约翰.柯里尔的短篇小说《追逐者》讲述了一位年轻男子为了追逐爱情,不惜去寻求爱情水,以求获得其可望而不可得的爱情的故事。该短篇小说言非所指的话语技巧令读者折服,通过从言语反讽、戏剧反讽和情景反讽三个方面的具体分析,运用文本分析法,突出反讽艺术在短篇小说中的关键性,以使读者能更好的体味小说的艺术造诣。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实践诠释学认为,根本不存在只写在书上的作者原意或文本意图,只存在写在社会活动中的实践预期和意义指向,文本意义并非读者心理期待的产物,而是社会需要及其实践图式共同塑造的,只有深入到公共理解体系所共同遵守的实践图式及其策略选择,才能寻找到实现"作者原意一文本结构一读者期待"内在整合的中介。实践图式是作品的社会效果能否及如何显现的决定性因素,文本意义的具体实现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效果使然和多元文化价值实践融通的结果,只有凭借交往实践及其问答逻辑的积极牵引,其意义诠释的效果历史才能真正浮出水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