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流动的空气》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三年级“空气”单元中的一课,主要是让学生探究和了解空气可以流动形成风,风有大小,冷暖之分等。其中,画风流动的轨迹是教学的难点。由于“空气”既看不到,又摸不着,因此,尽管教材安排了花露水香味的扩散和烟的飘散来让学生了解风流动的轨迹,但是,在第一个班的教学中,我发现仅借助课堂上观察实验  相似文献   

2.
教学内容:人教版《品德与生活》1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3课《风儿吹呀吹》。教学目标:1.感受风的不同特征,初步感知风产生于空气的流动,知道风的积极与消极作用。2.学习用观察、实验等方法对自然界的风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  相似文献   

3.
一、说教材 <流动的空气>一课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3课,属于一节观察实验课,它和<了解空气>、<被压缩的空气>、<空气和我们的生活>共同组成了"空气"这一单元.  相似文献   

4.
义务教育自然教材“空气”单元,是这一册教材的第二单元,也是学生进入高年级段学习空气知识的第一单元。这一单元包括第5课“热空气”、第6课“风”、第7课“风的观测”三课。关于空气的知识,学生在低年级知道了空气的物理性质(空气是透明的、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气体),我们的周围到处有空气;知道了风这种自然现象以及风有力量的知识。在中年级,又知道了空气的热胀冷缩的性质,还知道了大气压力的知识。这一单元,就是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热空气的性质、风的成因,并学习有关风的观测的初步知识。从而为下一…  相似文献   

5.
陈乾晖 《河北教育》2005,(19):29-30
2005年3月份,参加一次《科学》教材分析会,听了一位老师讲的一节研究课《了解空气》,感受颇深。《了解空气》来自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让学生运用感官感知空气,并通过设计实验,使他们学会借助其他介质来观察空气,从而学习一种新的科学探究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共设计了3个活动:①感受空气(老师用气球代替了教材中的塑料袋),②浸不湿的纸,③赶出杯中的水。  相似文献   

6.
杨旭东 《科学课》2009,(11):14-15
教学资源开发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我眼里的生命世界》单元的第一课。这节课让学生思考讨论:生物体是什么?生物体有什么相似之处?生物体有什么不同之处?生物体需要什么来维持正常的生活?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我选择校园作为观察对象,学生将通过对校园里的花草树木以及在其间活动的各种小动物等进行细致观察,  相似文献   

7.
《观察鱼》一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观察小动物”单元中的第三课。教材的设计意图是通过组织学生观察鱼、描述鱼、研究鱼这一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去感知鱼,并且用图画和文字记录所观察到的事物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8.
【教学背景】《观察鱼》一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观察小动物”单元中的第三课。教材的设计意图是通过组织学生观察鱼、描述鱼、研究鱼这一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去感知鱼,并且用图画和文字记录所观察到的事物的某些特征。在学生对鱼进行观察研究时,有些组为  相似文献   

9.
《风》一课 (小学自然第七册第六课 )的教学要求是在前面学过的《大气压力》《热空气》的基础上 ,让学生理解风的成因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推理能力。本课是“空气”这一单元的重点 ,而“风的成因”自然成了本课的重点。由于“风”看不见 ,摸不着 ,风的形成又与冷热空气、压力大小有关 ,这些知识比较抽象 ,所以理解“空气流动形成风 ,空气为什么会流动”是本课的难点。本节课的总体设想 ,采用“以疑导学”的教学模式 ,通过实验、操作 ,以奇诱趣 ,使学生心脑入境。一、以疑导学 ,以疑促学“以疑导学”是切实实施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10.
《空气》一课是义务教材(人教社版)第四册第一单元内容。本课是在指导学生学习水的性质基础上,通过实验方法去认识空气的存在,建立气体概念和研究空气的性质。通过空气性质的学习,将为风的成因、空气湿度、空气成分、空气热胀冷缩等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1.
自然第三册《什么力量使大气流动成风》一课,要指导学生认识风是大气在水平方向上的流动。解决这一问题是利用“风的成因实验箱”来进行的。这个实验是利用在箱内燃烧蜡烛把箱内空气加热,造成箱内外空气的温差,使空气在小范围内流动起来。通过点燃蜡烛前后的对比实验,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正是蜡烛燃烧放出的热量使空气流动成风。  相似文献   

12.
<正>《空气占据空间吗》这一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和空气"的第六课教学内容。一、说教材:本课是学生在学习《我们周围的空气》后,对空气有一些基本认识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在尊重教材编写意图和学生认知特点的基础上,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增加的一个板块是:认识什么是占据空间。其目的是考虑到三年级学生在本课以前对"占据空间"这个概念并了解,而本课又是紧紧围绕"占据空间"在做文章,所以有必要在新课之前引导学生知道什么是"占据空间"。改动的一个实  相似文献   

13.
李玉波 《科学课》2009,(8):48-50
教学分析 《制造平衡》是在《生活中的机械》单元第一课《机械是什么》整体感知机械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具体感知杠杆的平衡。两个平衡游戏的引入,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自然而然地明白平衡需要的条件,然后顺利过渡到利用杠杆尺研究等臂平衡和不等臂平衡的条件。本课实验得出了一组较为简单的实验数据,为下一课《我能撬起地球》中杠杆省力的研究做了实验与记录数据两方面的铺垫。  相似文献   

14.
《空气》一课,教材编排在《水》单元之后。与前面认识过的固体、液体不同,空气由于其看不见、摸不着,往往不会引起学生的注意。怎样激发学生对空气的研究兴趣,是教师在新课导入时需考虑的问题;再者,本课与《水》这一课有着密切的联系,前已学到的有关知识,如对物体形态的感  相似文献   

15.
教材分析 《浩瀚的宇宙》是冀人版六年级《宇宙与航天技术》单元的一课,这一单元包括《浩瀚的宇宙》、《探索宇宙》、《人造地球卫星》、《在太空里生活》四课,《浩瀚的宇宙》是后面学习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自然教材第三册《什么力量使大气流动成风》一课有一个炉灶模拟实验,设计这个实验的指导思想是利用在箱内燃烧蜡烛,把箱内空气加热,造成箱内外空气的温差,使空气在小范围内流动起来,进而引导学生把在模拟实验中的研究结果,扩展到大范围的自然界去,借助联想和想象使学生认识自然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相似文献   

17.
【风波乍起:观测结果怎么不一样?】《今天刮什么风》是苏教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关心天气》单元中的一课,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学会观测风的方向以及风力的大小。前半堂课,师生在教室内共同讨论了观察风向和风力大小的方法,并自制了一个简单的测量仪器。后半节课我带着学生走出教室,来到学校的西操场进行实地观测。明确要求后,学生很快就四散开  相似文献   

18.
在一次教学能手比赛中,几位选手上了相同的一课《常见的材料》。三位选手不约而同地设计了一个相同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教室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材料进行研究、感知。而在三次探究活动中学生又不约而同地对教室里银幕表面的材料产生了兴趣,有许多学生围着银幕议论着:这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昵?面对这相同的教学环节,三位老师作出了不同的处理。  相似文献   

19.
一、对教材的描述 《降落伞》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的第5课,研究:降落伞在空气中下降快慢与降落伞的什么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20.
在《风的形成》一课的教学中,教材是用“风的形成实验箱”进行实验的。实验中,用蜡烛作热源,目的是形成温差,让空气流动形成风。但实验效果不够理想,而且有的学校没有这一实验仪器。为此,笔者经过反复实验,对风的形成实验方法作以下改进。 1.在桌上点燃一支蜡烛,让学生亲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