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曾几是南宋的爱国诗人,陆游曾经从他学诗;在南宋诗坛上,他是一个有影响的作家。他曾因力主抗金受奸相秦桧的排挤而退居农村,写了不少反映村居生活的好诗。这类诗多清俊而富于生活情趣,这种诗风给大诗人杨万里开辟了道路。《三衢道中》是代表他这种诗风的名篇。诗题中的“三衢”,即三衢山,在今浙江衢县境内;“道中”就是“路上”。诗写的是初  相似文献   

2.
据《史记》载: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四年,汉文帝又把他召回。一次,文帝举行过祭祀,坐在宣室召见贾谊,“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据此,唐代诗人李商隐写过一首名为《贾生》的诗:  相似文献   

3.
<正> 虚词在诗中不但有结构实词的作用,而且在表情达意上还有其特殊的功能。甚至可以是一个诗眼,有画龙点睛之妙。故刘淇云:“实字其体骨,而虚字其性情也”。(《助词辨略》序)运用虚词可以造成一种转折,从转折中表现诗人的感情。如“桑拓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杜荀鹤《山中寡妇》)。晚唐兵连祸结,农民流离失所,以致田园荒  相似文献   

4.
从古到今,以草命题为诗者不胜枚举。在群诗之中,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可称为压倒群雄冠绝古今之作;另外晚唐诗人徐寅虽在文学史书未曾留名,在元代辛文房的《唐才子传》中仅写有不足三行的传记,但他的《赋得路傍草》诗亦堪称与白诗相匹敌的以草为题的名诗。今将两诗加以比较分析,以加深对两诗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吴凯 《成才之路》2012,(6):17-I0012
欧公《六一诗话》的诗歌评论对象主要是唐代及当代诗人。在具体评论中,表现了一些重要的文论主张。首先,在作家生活和创作的关系上,提出了"穷而后工"的理论。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中曾说:"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盖愈穷则愈工。  相似文献   

6.
诗话重阳     
<正>农历九月初九日,为传统的重阳佳节。《易经》一书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初九正好是两个阳数相重,古名"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也称登高节,有登高避灾的习俗。唐朝诗人朱庆馀在《旅中过重阳》中写道:"登高思旧友,满目是穷荒。"李白在《九日登巴陵望洞庭水军诗》中有:"九日天气晴,登高无秋云。造化辟山岳,了然楚汉分。"白居易有《九日寄微之》诗:"去秋共数登高台,又被今年减一场"。边塞诗人岑参在行军途中,适逢重阳节,  相似文献   

7.
杨万里是文学史上著名的“活法”诗人,其诗在《沧浪诗话》中独列一家,严羽称之为“诚斋体”。“诚斋体”诗被严羽单独列为一家,缘于它鲜明的特征:活、奇、趣、俗。那么,杨万里如何将“雅”与“俗”调剂在诗歌创作中,从而形成独具创格的“诚斋体”的呢? 说到“雅”,我们首先要面对的问题是:杨万里的诗学渊源在哪里?南宋诗坛上,凝定的江西诗派模式影响极大。杨万里与同时代的陆游、范成大等诗人走的是相近的师承道路。他在《荆溪集自序》中说:“予之诗始学江西诸君子。”这里说的“江西诸君子’包括黄庭坚、陈师道、曾几等人。而…  相似文献   

8.
纪晓岚试帖诗《赋得绮丽不足珍》,集中对李白论诗诗中是否轻贱建安诗人,及其诗论与创作实践的矛盾等疑难问题,作出了较为合理的解释。其穷源而竞委、"了解之同情"、辩证以求真的诗学解读方法,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由此可见,对试帖诗的潜在价值也有转换视角、重新考量的必要。  相似文献   

9.
闻一多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诗人。他的诗,特别是《死水》,所反映出来的在艺术上不懈的追求,给人以有益的启示。本文试就闻一多诗中的炼字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闻一多是倡导新诗格律的先驱。他要求新诗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其中,无疑包括了字的锤炼。《死水》是他诗歌理论的实践,因此,在《死水》中炼字的特色电反映得极突出,阅读时,我们常常为诗中一个精当的字眼而暗暗叫绝,也常为诗中一个意外的词儿深深叹服。这些字、词,或象翠绿中的娇红,使诗句为之生采;或如香茗中的珍品,使诗句韵味无穷;或若军乐里的大号,使诗句愈益铿锵。它们大大增强了诗意、诗味和表现力。  相似文献   

10.
左思的《咏史》诗,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咏史诗,而是颇有深意的咏怀诗。所咏之怀包括两个元素:叹穷和言志。诗人从三个雏度抒写困穷处境:对造成困穷处境原因的辩白、对摆脱困穷处境的期待、对身陷困穷处境的超脱;从三个层面表现人生志趣:立功扬名、著书立说、隐居高蹈。叹“穷”和言“志”共同构建了真实的心灵史,因而使诗歌不仅有对“穷”的不平之气,更有一种壮逸之气,而这种壮逸之气不仅包括立功扬名、著书立说的雄壮之气,也包括隐居高蹈的超逸之气。由于巧妙地运用赋、议论、对比等艺术手法,使作品呈现出独特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1.
在《恶之花》中的《酒魂》,诗人表达了他对酒的喜爱之情和对现实黑暗的鄙弃,然而我认为这首诗的深层意蕴是诗人以酒代诗表达了他对诗歌艺术的热爱.  相似文献   

12.
早在杜甫逝世不久的中唐时代,人们对诗人就作出了崇高的评价。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元稹在其《墓志铭》里说:“余读诗至子美而知大小之有所总萃焉”。又说他的诗“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但是至当代却有人横加贬损。持“左”的观点者,说他是地主阶级的诗人;持右的观点者,又叫嚣:“中国的文学只有打倒屈原、杜甫才有出路”。既然褒贬轩轾,我们就有必要较全面地剖析杜甫,认识他作为一个诗人的人格与风格,驳斥诬蔑诗人的种种谰言,肯定诗人在我国历史上的崇高地位。  相似文献   

13.
诗贵含蓄     
古人评诗说:“言有尽而意无穷,余意尽在不言中”。要做到这点,就必须把诗写得含蓄些。含蓄的诗,能引人深思,耐人寻味,使人“一唱三叹”,百读不厌。唐代大诗人李白写过这样一首诗,题目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写的是景,抒的却是情。短短四句离别诗,深刻而形象地反映了诗人对友人孟浩然的深情厚意。诗人并没有讲他和孟浩然过去“友谊”之深,眼前“离别”之苦,别后“想念”之切,但我们从诗中不是可以深深体会到诗人炽热的感情,深厚的友  相似文献   

14.
《晚春》、《三衢道中》、《望湖楼醉书》三首古诗,分别是唐、宋诗人韩愈、曾几、苏轼的作品。有的描绘暮春姹紫嫣红的景色,有的展现山区明媚艳丽的风貌,有的赞美西湖阵雨前后的风光。这一组美妙的写景诗,从不同的角度歌颂了祖国的美好河山。  相似文献   

15.
王国友 《现代语文》2006,(9):112-112
《再别康桥》是现代名诗人徐志摩最重要的代表作,这首诗也使诗人获得了巨人的声誉。纵观这首诗的思想,并无特别之处,它只是表达了诗人一种极平常义极普通的离别之情。但这首诗之所以蜚声坛,经久不衰,却在于它把这种离别之情表现得至深、至爱、至美,体现了极强烈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6.
韩传达 《当代电大》2001,(10):26-28
1 填空题 1)确立了律诗形式的初唐诗人是_和_。 2)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是_和_,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是_和_。 3)“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是宋代诗人_对唐代诗人_的诗与画的评论。 4)李白现存作品后人辑为《_》,收录诗歌_多首。 5)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_,他现存诗_多首,他的诗历代注本繁多,以清代学者_的《_》最为详备。 6)《新安吏》是唐代伟大诗人_的组诗“_”中的第一首。  相似文献   

17.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这是南宋诗人赵师秀的著名作品《约客》。历来人们大都认为该诗主题反映的是诗人与友人约会而久候不至,以致产生孤寂焦躁、苦闷无聊的失望情绪。权威的《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对这首诗的鉴赏也作如是阐释。笔者认为这种理解并没有触及到《约客》诗的真正意韵。既然“过夜半”而“有约不来”,诗人的焦急与无聊是理所当然的了。这样的理解乍看似乎合情合理,但又总让人觉得与该诗的本意还隔着一段相当大的距离。因为从全诗看,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是清新、静谧、…  相似文献   

18.
杜甫作为一个“穷年忧元黎,叹息肠内热”的高尚诗人,他在《石壕吏》一诗中,叙写了自己“暮投石壕村”,目击“有吏夜捉人”的全过程,并亲耳听到所投宿的东家老太太的字字血泪的苦诉,但诗人却一言不发,保持缄默;到了第二天,诗人“独与老翁别”以后,也未发一句议论感慨。这一夜令人惊心动魄的见闻,令人唏嘘欲绝,感痛万千,不免一洒“千秋之泪”。  相似文献   

19.
杨林燕 《海外英语》2014,(15):190-192,209
《乌鸦》是埃德加·艾伦·坡的著名诗篇,爱伦坡以他独特的视角创作了这一首诗。这首诗通过"美女之死"表现了美的极致,体现了作者与众不同的审美。哥特式是这首诗的另一主题,主要表现在诗歌的背景和形象中。《乌鸦》的魅力还体现在朗朗上口的诗句上,诗人运用多种修辞方法使这首诗歌简单易读。埃德加·艾伦·坡的种种努力促成了这首诗的成功。  相似文献   

20.
曾几的很多禅诗契舍着“茶禅一体”的精神,散发着神物相通的韵致,浸润着幽谧的空灵之关。曾几援禅入诗之作中.充满佛趣禅韵的意象,幽清空灵的意境,是其淡泊超然心态的生动写照。曾几在追求人格完善之时,希望以佛禅觉悟获得生死解脱,远离尘世喧嚣的幽静,使忧患悲戚无处安身。他追求的心灵境界既浩然充满,又虚静冲淡,湛然空明,由此形成淡泊自持的超然心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