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动态     
<正>中国南极考察队首次在宇航员海展开综合科考12月9日,搭乘"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的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队队员完成了南大洋宇航员海首个调查断面的科考,这也是中国南极考察队首次在这一海域展开综合科考。"雪龙2"号12月7日离开南大洋普里兹湾海域向西航行,开始对宇航员海海域展开科考作业。科考队员沿着本次  相似文献   

2.
正宇航员海,人迹罕至的南大洋海域,人类对它的了解并不比月球多多少。近日,"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从南大洋普里兹湾开始,一路向西直至宇航员海西部,展开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的宇航员海综合调查,探秘南大洋中这片少为人知海域的生态系统。调查显示,尽管环境恶劣,这里依然生机勃发。  相似文献   

3.
据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消息:我国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已完成新的南极科考站选址调研和南大洋科考等任务,目前已经在返程回国的途中,预计4月回到上海。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中国第29次南极考察队领队曲探宙  相似文献   

4.
南极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条件使其成为世界各国开展各类科研活动的热点区域。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可视化方法,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核心合集为数据源,分析了2000—2020年南极科学研究的中外发展态势和进程,明晰了近20年南极科学研究的热点及前沿研究领域,并对比分析了中国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在南极开展科学研究的现状,进而为推动中国南极科学研究提供支撑。结果表明:①国际南极科学研究在地球科学(综合)、生态学和海洋学等学科领域发文量较高,而环境科学在南极研究的受关注程度呈不断提高态势;②美国在南极领域的发文量最多,远超其他国家。中国在南极科学研究中与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德国和法国等国家合作密切;③近年国际南极研究的热点问题主要包括南大洋生物资源和碳循环,南极气候变化和海冰异常过程,南极地质演化和古环境,南极微生物资源开发以及南大洋水团及其动力学等;冰盖质量平衡、乔治王岛、生物地理学和生物多样性等研究领域是近年南极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④中国在南极的科学研究相对侧重环境科学、微生物学和食品科技等领域,而在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生态学和自然地理等领域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未来中国要加强与南极科考强国之间的合作,在学科交叉、边缘部分寻求突破,力争在重要科技领域成为领跑者,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成为开拓者。  相似文献   

5.
水下机器人是人类探索海洋、认识海洋的先进技术手段之一,是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装备支撑。文章介绍了国内外水下机器人的发展现状,重点阐述以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为代表研制的我国谱系化水下机器人在深海资源勘查和科学研究、深渊科考、南极和北极调查中的最新应用成果。结合当前水下机器人研究基础,展望未来水下机器人的发展和应用方向。通过研发适应极端海洋环境的深远海科考装备,实现从航次型科考模式向深海长期驻留型科考模式的技术跨越,实现从有人科考向无人化科考模式的革命性转变。  相似文献   

6.
正不久前,中国"深海勇士"深潜器搭载母船"探索一号"完成2020年首次科考任务。让大家意想不到的是,科学家们在本次科考过程中收获了一个重要成果——在中国南海1600米深处发现了一具长约三米的鲸落,这是我国科学家第一次发现该类型的生态系统。我国科学家在南海首次发现鲸落此次发现的鲸落处于南海中部海山上,根据其形态特征,估计为一头齿鲸的尸体,初步被认为是鸟嘴鲸。  相似文献   

7.
11月7日,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一片欢腾,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从这里启程奔赴南极,执行为期155天的科考任务。而这次科考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将建立中国第四个南极科考站"泰山"。报道称,泰山站将位于我国中山站与昆仑站之间的伊丽莎白公主地,距离中山站约520公里,海拔高度约2621米,同时能  相似文献   

8.
<正>同学们看到这个标题时,请不要惊讶,如果泛出了些许浪漫之心也请收好,让我们先从下面这条消息看起。2018年11月2日10时10分,"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一声长鸣,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队乘坐该船离开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基地,正式开启为期162天的南极科考征程,也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南极科考。这次考察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在距离南极中山站28千米的冰盖上,建设我国首个南极永久机场。  相似文献   

9.
《金秋科苑》2012,(9):8-8
自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的3位第28次南极内陆天文科考队员近日向记者介绍,此次科考完成安装、调试首台南极巡天望远镜AST3—1以及望远镜能源支撑平台;这是目前为止在南极内陆架设的最大光学望远镜,为我国建设南极天文台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0.
他有着丰富的海上实践经验,1996年至1997年间担任5万多吨散货船远洋船长职务;1999年10月至2000年4月,作为科考人员,随中国科学考察船"雪龙"号参加过中国第十六次南极考察,完成南极一船两站(中山站、长城站)的科考任务。  相似文献   

11.
动态     
《科学中国人》2018,(8):6-7
自主无人潜水器"潜龙三号"首次出海4月15日,搭载"潜龙三号"无人无缆潜水器和70名科考队员的"大洋一号"科考船从厦门起航,奔赴南海执行"大洋一号"综合海试B航段科考任务。这也是目前我国最先进的自主无人潜水器"潜龙三号"首次出海。航段首席科学家蔡巍说,这一航段主要是通过使用"大洋一号"在南海开展相关设备试验,完成重大装备海上验收,推动"潜龙"系统潜水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动态     
<正>西南印度洋和中印度洋深潜科考首次完成历时121天,航行17000余海里,我国"探索一号"科考船搭载"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圆满完成了我国首次覆盖西南印度洋和中印度洋的TS10深潜科考航次,于3月10日返回海南省三亚市。科考共完成了5个热液区及2个异常区的深海水下实地勘察,获得了大量  相似文献   

13.
科技动态     
《今日科苑》2011,(7):6-7
"雪龙号"科考船结束第27次南极科学考察回国 3月30日上午,上海吴淞边检"青年服务突击队"赶赴吴淞锚地,为载誉归来的"雪龙号"134名科考队员和船员登轮办理了入境边防检查手续,标志着"雪龙号"科考船结束第27次南极科考航行正式回到祖国怀抱。  相似文献   

14.
黄莹 《今日科苑》2011,(13):24-31
在科学界,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一起被称为"地球三极"。在如此神秘的地方,人类从未放弃探寻其奥妙的梦想。在今年举办的"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成就展展会现场,观众和南极科考工作者进行了视频连线,互致问候,在这些声音和视频中,我们似乎也亲自感受到了南北极科考所带来的别样魅力。  相似文献   

15.
图说科技     
《发明与革新》2014,(3):3-3
2月8日,国家海洋局宣布,我国南极泰山站正式建成开站。这是继长城站、中山站和昆仑站后,我国在南极建成的第四个科考站。  相似文献   

16.
科技短波     
正我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罗斯海新站选址奠基2月7日,中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罗斯海新站在恩克斯堡岛正式选址奠基。罗斯海新站位于南极三大湾系之一的罗斯海区域沿岸,面向太平洋扇区,是南极地区岩石圈、冰冻圈、生物圈、大气圈等典型自然地理单元集中相互作用的区域,具有重要科研价值。目前已有美国、新西兰、意大利、俄罗斯等国在此区域建设了7  相似文献   

17.
"索邦"塑料管道产品助力中国极地科考事业2011年7月26日,上海市浦东新区庙车公路1088号,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承载着国人对极地科考事业诸多梦想的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停泊在码头边,等待着下一次远征。作为我国目前唯一一艘专门从事极地科学考察的破冰船,雪龙号曾多次赴南极、  相似文献   

18.
2005年1月9日,南极中山站时间20点30分,北京时间22时15分,11位科考队员和1名队医组成的南极冰盖考察队,克服了重重困难,长途跋涉1400多公里,胜利登上了冰穹A4083米的北高点。所在位置为南纬80°22'51"、东经77°27'23",从而标志着人类首次抵达南极冰盖冰穹A核心区域。这是地球不可接近之极,这是人类从未到过的南极冰盖最高点。在中国踏足南极的第21个年头,五星红旗在这里飘扬起来了!此次中国科考队派遣了一支由12名科学家和1名医生组成的考察队,对中山站到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沿线进行为期70天的系统科学考察。考察内  相似文献   

19.
2008年4月18日,"雪龙"号载着119名科考队员安全驶抵上海,他们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凯旋归来。2007年11月12日,中国第24次南极考察队乘坐"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前往南极。在南极冰天雪地的环境中,"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如何行进?科考队员在船上是否顿顿吃海鲜?考察船会不会遇到海盗船?还有哪些惊心动魄的故事在船上发生呢?一起来看看吧!  相似文献   

20.
《中国青年科技》2005,(4):16-21
2005年1月9日。南极中山站时间20点30分。北京时间22时15分。11位科考队员和1名队医组成的南极冰盖考察队。克服了重重困难。长途跋涉1400多公里。胜利登上了冰穹A4083米的北高点。所在位置为南纬80&#176;22′51″、东经77&#176;27′23″。从而标志着人类首次抵达南极冰盖冰穹A核心区域。这是地球不可接近之极,这是人类从未到过的南极冰盖最高点。在中国踏足南极的第21个年头,五星红旗在这里飘扬起来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