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论是在文学修养、爱好还是文学天赋上,金庸都具有雅俗二极性,有两个金庸:通俗文学的金庸和纯文学的金庸。金庸武侠小说可以从文本性质上区分为两种“版本”:一种是通俗文学版的金庸小说,可称之为“旧版”;一种是纯文学版的金庸小说,可称之为“新版”。在文学观和写作方式上,1970年代之前的金庸小说是通俗文学性的,1970年代之后的金庸小说是纯文学性的。1970年代之前金庸把武侠小说当作通俗文学来写,读者也当作通俗文学来读;1970年代之后金庸从纯文学角度来修改他的武侠小说,读者把它当作纯文学来读。作家金庸不具有统一性,金庸作品也不具有统一性。  相似文献   

2.
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人知道他的名字——著名的武侠小说大师金庸。 居住华人最多的地方当然是中国大陆。在这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金庸的名字广为人知,金庸的作品席卷大江南北,“金庸迷”不分男女老少、地区民族。许多海外华侨对金庸的武侠小说也情有独钟。其实,没有中国人的地方也有不少外国人知道金庸。他们不仅喜爱金庸作品,而且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对金庸的研究中诸多论者多是站在精英文化的立场来审视金庸,而忽视金庸小说作为通俗文学本质存在的特性与价值,本文试图去唤醒这种倾向,把金庸还原给大众,并对金庸研究提出应找寻真正属于它的新的评品视点。  相似文献   

4.
笔者从小学开始阅读金庸小说,可算得上是不折不扣的“金迷”了。虽未曾与金庸先生谋面,但有幸得到他亲笔书写的赠言,一段与金庸先生忘年“神交”的历程由此开启。笔者也由一名业余的金庸小说粉丝,逐渐成为金庸小说的研究者。笔者一家祖孙三代皆为“金迷”,金庸武侠小说的魅力和影响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5.
最近,王朔发表了《我看金庸》一文,对金庸的作品颇有异议。这一下无疑在文坛内外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激起极大的反响。本期“文学视点”栏特摘编王朔的文章和金庸先生的复函,以及金庸研究专家陈墨先生的文章。下一期本栏将推出金庸为本刊的题词和一组中学生谈金庸的文章,标题为《说不尽的金庸》,欢迎广大中学生来稿。  相似文献   

6.
金庸是新派武侠小说世界的“盟主”,他的武侠小说的艺术成就与影响,无出其右者。有人说:“凡是有中国人、有唐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小说。”可见金庸武侠小说的魅力。金庸小说研究、金庸研究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成为一门独立的学术研究科目——金学。  相似文献   

7.
万雯雯 《文教资料》2007,(34):105-108
金庸小说的持续升温是当代文学值得深思的热点问题。本文试从金庸小说结尾的艺术特色管窥金庸小说的成功原理。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分析金庸小说结尾艺术特色:从交待故事结局的内容上来看,金庸小说的结尾是封闭式与开放式的辩证循环,金庸小说的结尾常常显出悲喜交加的结局;从完成叙述的形式来看,金庸小说的结尾形式是多样元素的集合。然而仅有出人意料的故事结局或眼花缭乱的叙述文字是不够的,叙述方式与结局的协调才能形成完美的结尾艺术。金庸小说的结尾乃至整部小说做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是其成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正不动声色也能雷倒人金庸有金庸式的幽默,他平时不动声色的谈吐往往会令人忍俊不禁。金庸喜欢驾车,更喜欢驾跑车。曾有人问他:"你驾跑车超不超车?"金庸答:"当然超车,逢电车,必超车!"闻者无不绝倒。金庸曾对一位女孩子说:"你的美丽增长率最高。"女孩听后大喜,沉吟片刻,忽然醒悟,原来金庸是暗示她小时候长得难看。  相似文献   

9.
苦学、勤奋的金庸尽管金庸家世显赫,但是他的成功却来自于自身的刻苦奋斗。金庸中学毕业之后就离开了家乡,曾寄居在一个同学家中,生活相当清苦。随后,金庸进入国立政治大学外文系就读。当影响深远的《大公报》在全国范围内招聘记者时,金庸凭着其卓越的才华在3000名应聘者中脱颖而出,被报社录取。后  相似文献   

10.
作者深情回顾了从80年代初第一次读到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到后来有缘与金庸先生相见,几度当面采访,为金庸先生写下多篇报道在《中国青年报》上刊发的经历,展现了作者对金庸先生作品及其个人喜爱、了解、认识的过程,并以自作的一阕词表达了对金庸先生仙逝的深深怀念。  相似文献   

11.
金庸小说以“新武侠”之名著称于世,同时又以其深厚的文化意蕴饮誉海内外。民间文化是金庸小说的滥觞,正是民间文化蓬勃的生命强力,使得金庸小说在各个阅读群体中都能激起深刻的情感和思想共鸣。而主流文化则是金庸小说的根柢,金庸小说中情节的经典描摹、以及人物性格的出色塑造都借鉴并吸取了主流文化的经典文学模式,这种经典的文学模式,大大增强了金庸小说的表现力和艺术张力。  相似文献   

12.
大约在上个世纪末起,中国掀起了一波涉及金庸、武侠小说、金庸热及金庸武侠小说等现象的批评热潮,而在相当多的有关金庸武侠小说的批判中却存在着个人情绪化突出,批判的矛头指向偏错等问题.许多知名人士或学者在试图去批判金庸武侠小说时实质上却是在批判武侠小说,批判金庸,批判与金庸武侠小说有关的各种社会现象.他们所要批判的对象与其实际批判的矛头不相对应,似乎是南辕北辙、“声东击西”.  相似文献   

13.
当代武侠小说的发展,以台湾与香港为主要重镇,并透过媒体传播,迅速成为通俗文学的主流,尤其作家金庸更代表着华人武侠小说创作的重要指标。由于金庸武侠小说的阅读热潮,以及媒体将金庸武侠小说改编为电影与戏剧的风潮,因而衍生“金庸现象”。故以台湾1950-1990年代金庸武侠小说的流通情况作为论述主轴,亦藉由金庸武侠小说对台湾武侠文学的各种影响,进而析论“金庸现象”,并剖析开启“金庸现象”的历史与文化因素,与“金庸现象”所产生的正面与负面效应。另外,研究台湾1950-1990年代的社会环境,与金庸武侠小说从“创作”、“禁止出版”至“开放出版”历程的融合。  相似文献   

14.
金庸小说第三版修改已经完成,学者们各有其说。汤哲声认为,金庸小说既然已经定型成为经典,就不应再随意改动。卢敦基认为,金庸修改小说是他个人权利之内的事,再次修改金庸小说,给作品打开了更大的想象空间。韩云波认为,金庸再次修改小说,体现了他从“流行经典”走向“历史经典”的努力。马睿认为,金庸再次修改小说,并未对武侠文体做出新贡献,这只是一场通俗文学、大众传媒和世俗化社会的互动。  相似文献   

15.
金庸的武侠小说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漠视的奇迹,阅读和评价金庸都无法回避金庸的特殊汉语组织。调动多种语言资源和技法而形成多语混成的现代白话审美语言,是金庸小说的一个突出特点。金庸善于调动文言与白话、方言与口语等多种语言形式去铺陈场景、渲染氛围、夸饰人物,金庸以他深厚的语言修养和高超的语言运用技能,向汉语世界的人们显示出现代汉语丰富的资源和精纯洗练、雅俗融合的形象魅力。  相似文献   

16.
王雨 《河南教育》2009,(5):44-45
金庸小说是上世纪70年代末期才进入大陆的,所以大陆的金庸小说研究起步较晚,但大陆研究界的开阔视野和丰富人才资源使其后来者居上,到今天已成为金庸小说研究不可移易的重镇。自1985年张放在《克山师专学报》上发表《金庸武侠小说初探》以来,中国内地的金庸研究已经有24年的历史了。在这24年中,金庸研究不断深入,《通俗文学评论》从1993年第3期开始设立《金学经纬》专栏,  相似文献   

17.
金庸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他因创作武侠小说而闻是名于世。查良镛是他的真姓名,而金庸只是他的笔名。金庸先生尽管已年逾古稀了,  相似文献   

18.
金庸作为二十世纪新武侠的领军人物,对武侠小说发展的贡献巨大,从而引起大陆上世纪80年代末的"金庸热"。本文借金庸作品中"江湖"中的界域,活动在其上的人物,及江湖上人物所作的事阐述金庸对前人作品的超越。  相似文献   

19.
细品金庸武侠小说、侠义肝胆、英雄气概、博大胸襟、雄才大略自是不在话下,然而自古以来英雄难过美人关,美人也衬得英雄更加完美。英雄佳人的爱情故事更是金庸武侠小说中的重头戏,既然谈到金庸武侠小说,便不得不谈其中的爱情。本文便研究金庸武侠小说中的爱情,以女性意识探讨女性心理。  相似文献   

20.
金庸小说中的华山地理描写按作品创作时间顺序,经历了一个由笼统到具体、由模糊到清晰、由空泛而论到特征鲜明的过程,表现出金庸小说创作技巧的日臻纯熟与完善。就其内容而言,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和文化地理两个方面,由于金庸在描写时对其进行了重构,所以它们在小说中是作为文学地理的存在而非真实华山地理的存在。金庸描写华山地理既满足了创作的基本需要,又能根据华山地理特点塑造华山派及其人物并设计武功,而最负盛名的"华山论剑"也与华山地理具有深刻的联系。金庸如此描写华山地理,既是华山地理对金庸的制约,更是金庸对华山地理的充分尊重与偏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