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请看一份关于《再塑生命》的教学简案:检查预习情况。进入课文学习。一、选读课文,说理解的话师:课文较长,但很美,请选取一段你认为最美的文字读一读,然后简要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学生选读,说一句理解的话。二、速读课文,说概括的话课文分三部分:莎莉文老师教“我”认识具体事物——唤醒灵魂。莎莉文老师教“我”认识大自然——亲近大自然。莎莉文老师教“我”认识抽象事物——理解“爱”。三、细读课文,说品味的话用“我认为莎莉文老师是一位的老师,我从文中品味出来”的句式说话。用“我认为海伦·凯勒是一位的孩子,我从文中品味出来”的…  相似文献   

2.
孟其银 《现代语文》2009,(11):62-63
"教课文"与"教语文"差不多,平时我们老师所说的"教语文",其实就是"教语文书",也就是"教课文",能把课文教好,其实就是一个很不错的语文老师了。但"教课文"与用课文"教语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用语文书“教课文”,其实就是传统的“教书匠”;  相似文献   

3.
识刻甲骨文     
我参加了山西博物院举行的“识文刻字”活动,那里的老师教我们识刻甲骨文。  相似文献   

4.
在对课堂落实“学中心”(如“为了学、服务学、设计学”“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教是为了不教”等)课改理念的调研中,我发现语文课中有四种“发热”现象应当改进:年长的老师出现“吃老本”热,年轻的老师出现“做表演”热,有名的老师出现“成人化”热,一般的老师出现“教课文”热。  相似文献   

5.
办公室里,常有老师抱怨:这文章这么短,这么浅,学生自己都能读懂,有什么好教的呢?从老师的抱怨中,我们能窥见“浅文”的一些特点:一是文字浅显,篇幅短小,学生可以凭自己的认知经验去阅读,没有文字上的障碍;二是主题思想单一,作者的思想情感容易把握。此类课文,很容易为老师和学生所忽略。笔者以为,浅文可以深教,也有深教的必要。浅文该如何深教?  相似文献   

6.
《钻石》结构简明,形象生动,语言平朴,题旨浅近,是一篇教学难度不大的课文。但却应了“浅文难教”的老话。“浅文”在小语教材里还有一些,教师该怎么教呢?我认为关键是要把握一个“巧”字,“巧教浅文”。这里想就《钻石》的教学谈三点体会。一、巧定突破口“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四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预习习惯。预习时,学生若觉得课文浅显并无多少疑难,就想听老师怎样讲课了。  相似文献   

7.
前不久,有幸听了一位老师上的《捞月亮》一文的公开课,教者的“情境教学法”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教者在总结时说:“大家可不要学习猴子,遇事不动脑筋,盲目行动.”我连忙在听课记录上打个“问号”和“感叹号”.课后,我和教者坦诚地交换了意见.那位老师说,教参上就是这么说的.我查阅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编的《教师教学用书》,果然如此.我思考再三,终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8.
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既有短章妙文,又有“长作巨制”。短文容易把握,长文难以驾驭,这是许多老师的“教学共识”。那么,怎样知难而进,教好“长文章”呢?“长文短教”就是最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读了《现代家教》第七期刊登的“他为什么前后判若两人”一文之后,作为一名学生家长,我真是既羡慕又感激,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羡慕的是王亮有幸遇到了“孙老师”,感激的是“孙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宽厚和友爱。相信决不会  相似文献   

10.
在语文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教(学)什么”和“怎么教(学)”的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我们便在思考:有没有这样一个体系或标准能给一线语文老师们一些指导和明示,实现由“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为此,我们通过一年半的研究和实践。实施了小学语文“单元工具性目标体系”的改革实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课堂教学就应”授人以渔”.教会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是基础的基础.更具有“渔”的特点,所以语文课堂更应该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就拿文言文来说.它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怎样教好文言文。怎样让学生较快地提高文畜文阅读水平,这是语文老师应积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许多老师面临公开课教学时,第一步就是选中意的文章。什么样的文章才算中意的呢?教者普遍认为中意的文章内容要值得挖掘,这样老师教学时才能显出“英雄”本色,才能出彩。于是,一册教材中有些文章在公开课教学中被频频点击,可谓“门庭若市”;有些文章却被人遗忘,可谓“门可罗雀”。“浅文”真的就没有教头,没有嚼头,就真的不能出彩吗?《九色鹿》是一则民间故事,写九色鹿救了一个落水人,落水人调达发誓永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但在金钱面前,落水人背信弃义,出卖了九色鹿,最后受到了惩罚。故事情节生动,语言浅显易懂,是大多数老师共认的浅文。笔…  相似文献   

13.
一位老师教《狐狸和乌鸦》一文时,讲解根生动提问有启发性,学生学得有兴趣发言踊跃。如教到“他找到一片肉,叼了回来,站在窝旁的树枝上,心里很高兴”时,老师问;“这时乌鸦心里为什么很高兴?”学生有的说;“这块肉是乌鸦飞了好多地方,费了好大的力气找来的,所以他很高兴。”有的说;“有了这块肉,他的孩子就有吃的了,所以他心里很高兴。”可是当教到“(狐狸)抬起  相似文献   

14.
高培权先生在《语文学习》2006年第10期发表了《“教教材”与“用教材教”辨析》(以下简称《辨析》)一文,文中列举了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三类现象,借此批评“用教材教”这个理念“缺乏科学性,谈不上先进性,实在难以操作,只能使人难识语文教学的本真,陷入表面的虚浮”。由此,他提出了用“走进教材”和“走出教材”来代替“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见解。而钱林波老师认为,高先生对自己所要批评的对象认识得并不全面,甚至存在着不少误解。  相似文献   

15.
程静 《今日教育》2013,(10):51-51
2012年12月,重庆市语文特级教师送教到区县的活动在万州二中如期举行。重庆市南开中学的语文特级教师颜运静和万州区的牟海荣老师就初中语文课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进行了同课异构。两位老师的课相得益彰,颜老师的课深邃而隽永,牟老师的课(见“课例回放”)的热度和感染力令二中的孩子们有些不舍,很多听课老师也“痴”在了那儿。  相似文献   

16.
“教课文”“教语文”已成为近年来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热词。的确,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有不少老师着眼点是理解课文情节和内容,对课文逐段进行繁琐的内容分析,并由课文内容一味生发开去,进行漫无边际的情感发挥,学生获得语言知识不多,对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甚少。像这样的教学,我们说它只是在教课文,没有教语文。就如何从“教课文”向“教语文”转身,笔者不揣浅陋,谈几点拙见,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只重“言”而轻“文”。这里的“言”即词句的含义,“文”即文章的立意、作者的思想感情等等。过去那种将文言文逐字逐句的串讲法其实是把文言文当作外国语来教,文言文中思想和语言的精华都在老师对词句的“扩张”和“挤压”中流失了,剩下一堆“碴子”让学生何以下咽?  相似文献   

18.
近来读了2005年第三期《小学语文教学》杨祖志老师的《课下一番新天地——我这样教“对联”》一文.我赞同如下几副对联:  相似文献   

19.
“将”得好     
在阅读教学中,老师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学生就学得活、想得宽。他们常常提出一些连老师也难以回答的问题,“将”了我们。如,我教《给颜黎民的信》一文时,学生提出:“‘祝你们好’的后面为什么不加标点?”  相似文献   

20.
“文”与“教”,同宗同族于“人类灵魂工师程”。“文”“教”理同;“教”应受教于“文”。“教”如何受教于“文”?就小学阅读教学的启发式而言,首先要作出的努力应该是: (一)象古诗词作者那样,善道其神。对古诗词中的“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