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宋朝时期今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及附近地区的羌族称之为“威州蛮”和“茂州蛮”。为了加强对威州、茂州羌族的治理,宋朝在威州和茂州地区设置羁縻州,加强羁縻统治;树其酋长,使自镇抚;北宋中期以后还在威州和茂州羌族地区进行开拓。与此同时还设置砦堡和驻守义军土兵,加强军事控制。  相似文献   

2.
明朝高度重视羌族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战略地位,将其视作经营川西北地区,乃至整个藏区的重要一环。明军进入之初,为巩固边防,加强震慑,在茂州建置平羌将军都督府。洪武十年,开始在羌族地区建立卫所。明朝在威州、茂州、松潘等的驻军规模,各个时期有所区别。洪武、永乐时期,只有6000人左右。宣德时期,朝廷在当地的存在向着高度戒备化、深度武装化、过度暴力化的方向发展,兵力合计达到15000多人。到嘉靖、万历年间,驻守和作战的官兵一度达到64500人的峰值,羌族地区成为全国范围内武装化、军事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3.
宋朝统一南方后在西南民族边区设置了许多羁縻州县峒,采取羁縻州形式进行统治,以达到控御四夷、边地安宁之根本目的。宋代羁縻政策的重点是生蛮地区,羁縻州县主要设置于黎、雅、茂、威和叙州等地,其疆域不大但羁縻州县官吏却有很大的自治权力。"惠而不苛"、羁縻远人的治边政策反映了宋代汉族统治者的一种民族态度,实质仍然是中国古代王朝"以夷制夷"传统治边思想的继承。  相似文献   

4.
宋代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羁縻统治,上承汉唐"因俗而治"的观念,下启元明清土司制。两宋时期昭通境域大部分属戎、泸二州所辖羁縻区域。史称"叙州三路蛮",即马湖董蛮、南广蛮、石门蕃部。叙州三路蛮与宋的关系较为松散,而与大理东川郡属乌蛮各部血缘相近。这些生息于宋与大理缓冲地带的昭通乌蛮部族,有时既听命于宋朝又臣服于大理,但多数时间处于自我发展的独立状态。  相似文献   

5.
所谓“羁縻管理官职机构”,是指中原历朝政府为了实施民族縻羁笼络政策,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一种特殊的地方行政机构。本文试就汉唐之间各朝政府在东北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羁縻管理官职机构的变化,略述浅见。  相似文献   

6.
宋代日渐加强的边界意识在湘西民族地区得到很好的体现,为控制该地区的"蛮民",中央王朝严格划定省界、蛮界,基本隔绝"蛮民"与王民之间的往来。北宋初期,朝贡制度很好地维持了羁縻地区与王朝的隶属关系,蛮民利于回赐,"越界"事件鲜有发生。随着北宋王朝边界危机的日渐凸显,宋廷不得不对弊端百出的朝贡制度进行革新,并借此对"蛮区"进行开拓,大片"蛮区"成为省地,但与统治者意愿相违,"越界"仍然是边境社会的隐患。南宋嘉泰年间开始推行赵彦励所提出的"以蛮夷治蛮夷"政策,开始将有功劳的酋长纳入到王朝边疆政治体系,并尝试在州县地区甄选官员派驻民族地区,以此加强对湘西民族地区的控制。  相似文献   

7.
西汉王朝在对羌族管理上创立和实行了若干行政管理制度,包括设置羌吏即护羌校尉,初置金城属国,建立郡县,以加强对羌族的管理。王莽时期西海郡的设置把汉代西部疆域和郡县制扩大到青海湖地区。东汉王朝也实行了一系列管理羌族的措施,包括复置护羌校尉和金城郡,在河湟地区广置屯田和增置西平郡,设置汉安都护等,这些措施进一步加强了对羌族的管理。  相似文献   

8.
羁縻政策、羁縻制度与土司制度,这三个概念在有关地方历史文献中的含义是不能混同的.秀山地区作为渝东南民俗文化多样性生成的特定地域,与封建中央王朝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羁縻政策实施有直接关系,国家行政区划秀山地区的出现,是历史上“大一统”国家观念通过羁縻政策、羁縻制度和土司制度在该地区推行千年的政治文化成果.  相似文献   

9.
羁縻府州是唐代中央政府管理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地方行政机构。羁縻府州的设置应该在唐初武德时期,并且在广大的少数民族地区普遍设立。羁縻府州不同于一般的正州,有着明显的时间特点、地域特点和管理特点。唐代的羁縻府州在唐朝的政治制度和少数民族政策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张婷婷 《天中学刊》2008,23(1):89-91
羁縻府州是唐代中央政府管理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地方行政机构.羁縻府州的设置应该在唐初武德时期,并且在广大的少数民族地区普遍设立.羁縻府州不同于一般的正州,有着明显的时间特点、地域特点和管理特点.唐代的羁縻府州在唐朝的政治制度和少数民族政策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宋王朝在建立之时,整个社会已完全陷入严重的伦理道德危机和信仰危机之中。同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阶级关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一切促使宋代在强调礼治思想的同时,大力加强法治思想。并最终促成了宋代礼法思想的合流。  相似文献   

12.
作为周初重要的封国之一,宋国却逐步走向衰弱,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客观方面来说,宋国地处中原,强邻环绕,无险可守,频仍的战争等给宋国带来了无穷的灾难;从主观方面来说,宋国执政者不思改革、因循守旧,则是致使国家发展缓慢的极其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科举考试开始于隋唐,经过宋、元、明的发展,到清代已基本定型。其中,进士科考试在我国古代的选官用人制度中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本文在认真研读有关进士科考试的大量历史古籍的基础上,详细透析了进士科的各级考试,旨在提高人们对人才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宋两广大郡守臣易替考·琼州》共录宋知琼州66人,其中误系年30人,误录非琼守11人,漏录琼守14人。究其原因,或未得见相关史料;或虽得见相关史料,但未加精审细核;或所据史料本身有误。  相似文献   

15.
藏彝走廊东部边缘地区的四川平武县是典型的藏羌民族边地,此地藏、羌、回等少数民族聚居,自南宋末年出现土司,直到1956年民主改革才彻底废除了土司制度,前后近八百年的土司制,经过新中国的探索与努力,此地又成为"西南最早的自治政府",历史的演变使得此地成为典型的民族边地治理典型。  相似文献   

16.
南宋川陕战区战略地位重要,在南宋国防安全体系中具有独特的地位。为确保充足的粮食供应,南宋通过和籴、科籴等方式籴买粮食,筹集到大量军粮。南宋将川陕各地籴买到的粮食通过陆路和嘉陵江水路两条路线运往边防前沿,这为川陕边防的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川陕战区军粮籴买与转运中,出现了诸多弊端,成为当地民众的沉重负担,体现出军队物资供应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南宋川陕战区军粮的籴买与转运问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军队物资供应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的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17.
云南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省份,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先秦时期,云南的土著民族与氐羌、百越、百濮等民族群体相融合,云南多民族分布格局已见端倪。秦汉至唐宋时期,随着汉族的不断迁入及与云南各族的融合,云南多民族分布格局形成。元明清时期,大量的汉族人民进入云南,汉族即成为云南的多数民族,其他民族则成为少数民族,云南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分布格局形成,这对云南各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发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云南经济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8.
辽代佛学字书《龙龛手镜》的写作地点为蔚州金河寺,该书对佛学传播和辽与朝鲜的文化交往发挥过重要作用,宋代最早的刻本产生于北宋熙宁中。  相似文献   

19.
从地域上讲,宋朝沿海港口地区是海外贸易集散地,外来人与物远远多于内地偏远地区,外来文化及观念都在这些地区首先产生影响。生长于沿海地区的人以及到这些地区游览、任职的官僚文人,都首当其冲地感受或接触到海外文化。明州与泉州等浙闽地区在宋朝是高丽物质文化最为流行、最先被认知接受的前沿,可以代表高丽文化在宋朝被认知和被接受的深广度。从阶层上讲,宋朝诗人所代表的士大夫文人,在认知与接受高丽文化上最为从容和理性,他们认知接受的深度与广度,可以体现整个宋朝文化界对高丽文化认知和接受的深广度。  相似文献   

20.
词是宋朝的文学代表 ,但宋人对词看法不一 ,争论很多 ,尤其是词的体性如何 ,一直是争论的焦点。本文力求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去重新审视这一现象 ,并认为这是宋人在文学创作和评论中是否突破心理定势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