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论,钟嵘<诗品>诗评历来存在的疑难问题不少.<诗品>豫籍诗人诗评系列辨释,辨说<诗品>疑难问题,有助于钟嵘诗论的考察探索与<诗品>研究的.深入展开.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论,钟嵘<诗品>诗评历来存在的疑难问题不少.<诗品>豫籍诗人诗评系列辨释,辨说<诗品>疑难问题,有助于钟嵘诗论的考察探索与<诗品>研究的深入展开.  相似文献   

3.
30年来<诗品>校勘的进展阶段,与<诗品>整体研究的发展阶段基本重合.总体而言,以吕德申<钟嵘诗品校释>和曹旭<诗品集注>的成绩最引人瞩目.由于现存<诗品>版本及异文之多,校勘中取舍判断难度之大,各家校注释译本在工作底本的选择、异文取舍的尺度上,各有所依,方法、标准互有不同.而在面对同样的问题时,基于不同的理解和判断,往往作出不同的校勘结论.因此,<诗品>校勘既取得很大进展,也有诸多疑难有待解决.  相似文献   

4.
<诗品>的立足点是五言诗.钟嵘作<诗品>的出发点是探求情感表达的恰当方式.<诗品>的品评原则是情感寄寓在文辞之中呈现的整体美感.曹操诗被放置在下品的原因是其风格之"直"与钟嵘的审美理想不符.  相似文献   

5.
<许昌学院学报>自2000年起创办"钟嵘与<诗品>研究"专栏,八年来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尤其是在钟嵘的生平、家世、<诗品>的理论原则与作家作品批评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已成为<许昌学院学报>的特色和亮点.认真回顾并总结这些研究成果,对于钟嵘<诗品>学研究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展开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赋体之名,古今中外众说不一、纷纭杂乱.归根结蒂是赋体源流的扑朔迷离,未详其究竟.考察赋体源流,势必先理清辨明"赋"义,即创作赋篇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技巧.钟嵘<诗品>赋论,立足诗歌创作"三义"说,辨证<诗>赋体精髓之赋义,历来被忽视了.<诗>乃中国文学史上首部诗歌总集,与<周礼>"六诗之歌"密切相关,亦乃钟嵘<诗品>赋论乃至诗歌理论丰富的文本资源.探索<诗品>赋义,辨证<诗>赋篇系列作品,赋体源流之谜可得以解开.  相似文献   

7.
在<许昌师专学报>创刊20周年之际,我想到他们开辟的<钟嵘与(诗品)研究>专栏.这个专栏有地方特色,又颇有一些真知灼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此,我乐意应约参加<诗品>研究笔谈,并以此纪念贵刊创办20周年.  相似文献   

8.
避讳学是中国的独门学问.事实说明,从避讳学的角度校注典籍是不可或缺的.中外学人也有从"避讳学"角度研究<诗品>者.有的用以校勘文字,有的用以考察版本,有的用以注释人物.但仍有不少遗留问题,须用此作进一步研究.如<诗品>里的谢胱,宋人引录<诗品>者,皆作"谢眺".有些<诗品>校注本以为"眺"是误作.其实,这是宋人为避宋太祖赵匡胤之四世祖赵朓名讳而改,并非误作.另外,如<诗品下>之"殷不竞矣".宋人作"口不竞矣",此"口"当为宋人避宋太祖之父赵弘殷名讳所留.  相似文献   

9.
钟嵘的《诗品》仅将陶渊明定为中品,其品语虽然有一些小小的偏见,但也可以从中看出陶诗深受应璩及左思的影响,具有儒家思想的影响,重视诗歌的现实意义;语言平淡质朴、清新自然;其诗作是个人情感的自然流露,将情景事理有机地融合;体现了他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的高尚品质,使他成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相似文献   

10.
明清之际江南文士掀起了一阵陶渊明接受热潮,他们追和陶诗、刊行陶集、题咏“桃源”,究其原由,与当地盛行的隐士遗民心态相关.由陶诗接受开启了不同于七子派的“性灵”“神韵”诗风,成为明清之际诗学流变的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