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我们今天通常所说的"古代文学史"与"现代文学史"可以说是两种性质的文学史.古代文学史是概念史,而现代文学史是事实史,"文学"概念并不是从历史中自然发展出来的,而是在20世纪早期被建构出来的,古代文学史同样是现代事物,它是基于现代"文学"概念的历时性梳理."文学源头"也同样是出自现代视野的概念,中国文学的真正源头不在古代.而在20世纪早期.从早期诸多文学史教材中可以看到文学史的逐渐成型,也可以看到文学的逐渐成型,两者实为一者.所谓的文学史不是一种"文学"的历史.而是一种叙事的历史,"文学史实"也不是真正的历史事件,而是现代视野的建构,更彻底地说.文学史是在叙事中产生的,20世纪早期"中国文学史"的书写格外清晰地展现出这种叙事的轨.迹.对此文学史存在形态的澄清,提供了文学史解释模式转型的某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中国文学史有进化论文学史观、启蒙主义文学史观、阶级论文学史观、现代性文学史观、通俗文学史观、女性文学史观等多种文学史观。纵观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史,"人的文学"是其发展中或隐或显的整体线索,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主要特征和表现。因此,以"人的文学"文学史观来建构中国现代文学史,既符合文学史的史实,又能体现中国现代文学的审美价值和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3.
本文就"重庆文学史"的学术支点问题谈"全球化"语境与地域文学史建构之间的理论关系,并就此关系探讨"全球化"语境下20世纪中国地域文学在建"史"上可能出现的现实难题。  相似文献   

4.
学界对"重写文学史"的研究,主要在以下两个方向上展开:其一,将该思潮置于学科史层面予以探讨和学术定位;其二是将之置于80年代"思想解放"和"新启蒙"的历史语境中作考察,并与80年代现代化文学叙事和现代化意识形态建构的社会文化思潮相参照。这样的视角对个案的复杂性有所忽略。对"重写文学史"研究,应以深度影响当下文学史写作的"观念"为单元,考证一系列新时期文学学术思潮个案,探索各个文本之间的相应或对照关系;在此基础上,对批评标准、理论导向和价值关怀作出评判。  相似文献   

5.
20世纪20年代,随着族群意识日益增强,潮人开始留心研究地方文化。潮籍学生尝试撰写《潮州文学史》,进行"潮州"文化的建构。然而,建构之初,在潮人内部便存在不同声音。尽管此一时期的文化建构活动在规模、深度及持续时间上均有限,但此一历史事件所呈现出来的若干面相,对今天的区域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宜宾学院学报》2015,(9):107-113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与写作包含若干重要概念。"文学"与"文学史"是两个最基本的概念,厘清它们的内涵是文学史研究的前提。"历史观"与"文学史观"是文学史研究者所秉持的立场,对历史哲学中主客体关系的看法是历史观中带有本质重要性的一个方面。"现代性"与"入史标准"主要牵涉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性质问题,其中现代性作为一个思想史范畴的概念,当它被视为文学作品进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的标准时,就呈现出与百年中国文学难以兼容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伤痕文学"的研究往往被限定在一个思维范式内,要进一步深化"伤痕文学"的研究,就需要引入新的研究视野。在文学史视野下开展"伤痕文学"研究可以重新梳理"伤痕文学"的话语资源,由文学史切入到思想史的梳理,重新认识"伤痕文学"的影响,以及以"伤痕文学"为切入点反思现当代文学。  相似文献   

8.
自1988年陈思和、王晓明在《上海文论》上主持"重写文学史"专栏,"重写文学史"这一说法第一次被明确提出,遂成为20世纪80年代文学活动的核心面向之一。但笔者认为,如果仅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重写文学史"是远远不够的,它不只是80年代产生轰动效应的文学事件,更是自现代文学产生以来就贯穿整个文学史而无法抗拒的历史思想潮流。广义而言,"重写文学史"一直是文学建设者们或隐或显的文学思想诉求,或被动或自觉的文学参与姿态。它在80年代被正式赋予了学术的内涵,但却上可追溯至现代文学的源头,下可延伸至不断发展的当今文坛,既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学的孕育下新生,也从世界文学,尤其是西方文学中汲取力量而发展。只有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认识"重写文学史"这一问题,才能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文学发展的挑战,以更客观的立场审视文学发展的调整,也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这一学科发生发展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从文学史叙述的角度,我们发现,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后,学界对十七年文学的历史评价迥然有异。而作为一种复杂而真实的文学史存在,对十七年文学任何形式的体制性批评或许都是片面的。今天的我们更应该重返历史现场,建构对于十七年文学较为客观公正的整体认知。  相似文献   

10.
陈彦希  马淞 《现代语文》2009,(7):105-105
川西作家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现代文坛中掀起了一股川派文学的潮流,他们以独具特色的叙述语言和写作题材,形成了一个极富地域特征的创作流派。然而现有的文学史叙述却很少从创作流派的角度对其进行整体把握。本文旨在从地域性文学流派的角度去思考其在文学史叙述中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1988年,陈思和、王晓明联袂在《上海文论》上主持"重写文学史"专栏,正式提出了"重写文学史"这一学术"口号"。本文试图从文学社会学的角度重新探讨"重写文学史"的"发生史",认为目前对于"重写文学史"发生的追认多集中于学科内部,而忽视了其作为历史文化思潮的属性,试图把"发生史"从学科化的线性时间叙事中"剥离"出来,重置于80年代的历史文化空间。在这个基础上,本文进一步讨论上海作为特殊的文化地理空间,其禀赋的左翼文化传统和消费文化传统在80年代的历史语境中被"激活",从而对"重写文学史"的发生、形塑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个文学史家,厨川白村和周作人都很注重文学史理论形态的建构,都偏向于以逻辑形式来反映文学史进程,而不是单纯地描述文学史现象;同时这种建构模式都有它的现实指向性。另外,文学史作为一种对文学现象历史的研究,必然要涉及治史思维。从文学史关注的倾向以及发展的进程来看,他们的治史思维有同也有异。  相似文献   

13.
以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为代表的"思潮运动史"式的述史模式、以赵景深《中国文学小史》和谭正璧《中国文学史大纲》等为代表的"文体分类的作品史"式的撰史模式和以人为中心通过作家串联作品和思潮的写史模式是20世纪20、30年代"附骥式"新文学史书写的三种主要方式.相较于当前中国现代文学较为单一的写史模式,20世纪20、30年代"附骥式"新文学史的书写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关注和研究新文化运动早期"附骥式"新文学史的述史方式有利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变革的探索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文学史写作和研究中所理解的"农民"不是"五四""国民性"代表的"农民",也不是革命文学所期望召唤的革命"大众"意义上的"农民",而是在中西对照中形成的"世界文学"总体视野下的"农民"。这种观念结构背景,导致80年代的"农民"形象成为落后文化的代名词,也是民族文化的主要象征物。这种"农民"观影响了80年代人们的文学史意识。  相似文献   

15.
一部成熟的文学史会发现被历史和时代文化语境所遮蔽和淹没的作家、作品和重要的文学现象,发掘出更多有文学历史价值的史料。而文学史的编撰是以文学史观念为逻辑前提,不同的文学史观就会有不同样态的文学史出现。因此要真正展示中国文学发展演变的真实面貌、揭示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新时期文学史的编撰就应当在一种宏阔的大文学史观的指导下尽量还原当时文学的历史原始形态,才能构建出现代而客观的文学史。  相似文献   

16.
王瑜  邱慧婷 《唐山学院学报》2013,26(2):45-48,97
现代文学史观是现代文学史编写的灵魂,决定着文学史著的品格。在近年来现代文学史观的诸多建构理念中,朱德发的"现代国家文学史观"、唐金海的"文学史观的‘长河意识’和‘博物馆意识’"、关纪新的"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以及当前提出的"民国机制"民国文学史"等是其间产生较大影响、具有代表性的几种。梳理评判这些建构理念有助于合理认知当前研究的新发展,更有利于中国现代文学史治史理念研讨交流的深化。  相似文献   

17.
“史”与“论”的关系一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编撰中一个关键的问题,通过对80年代初中国现代文学“重评”的考察,可以演示出“史”、“论”问题与文学史建制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8.
范伯群的新著《插图本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是按照历史推进的线索和通俗文学发展的周期来建构现代通俗文学史的科学体系的。作者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从中国现代通俗小说的萌发一直写到20世纪40年代雅俗融合的新市民小说,把通俗文学的发展轨迹系统地梳理出来,清晰地勾勒出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流变过程。作者指出知识精英作家是借鉴革新派,通俗文学作家是继承改良派,认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的萌芽与小说转型的任务主要是由通俗文学来承担的,并提出了“都市乡土小说”的概念。  相似文献   

19.
民国时期不同的中国文学史著作中的鲁迅书写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早期少数文学史集中在对于鲁迅小说的印象式评价;中期文学史中的鲁迅作品得到多维丰富展示,鲁迅文学地位逐渐提升,思想家地位基本确立;后期文学史,鲁迅的"革命者气质"得以凸显,阶级论中革命者的形象初步形成。民国时期文学史中的鲁迅书写,是鲁迅文学史形象建构的重要环节与思想资源,体现了丰富的文学史观念与个性化的鲁迅映像,构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鲁迅认知与鲁迅书写的重要传统,对我们全面认识鲁迅有着不可或缺的历史价值。民国时期文学史中的鲁迅书写大多无法跳出印象解读的局限,缺乏文学历史的宏大视野与较为科学的文学史系统。  相似文献   

20.
在80年代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和写作过程中,如何接纳“鸳蝴派”和张爱玲等“边缘”作家,是一个解释学的难题。,人们立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主流解释传统接纳这些“边缘”的文学,“五四”新文学以来精英化的文学史观念相应发生了内在分化和重组。考察这个过程,一方面可以看到,知识分子的精英式想象如何发生动摇,另一方面,也可以由此观察80年代文学知识分子,为什么不可能写出“真正属于文学的文学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