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0 毫秒
1.
乡土本色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说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那是因为我考虑到从这基层上曾长出一层和乡土基层不完全相同的社会,而且在近百年来更在东西方接触边缘上发展出一种很特殊的社会.这些社会的特性我们暂时不提,我们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主体是历史地生成的一种主体存在;在概念内涵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主体指的是那些推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关系力量的总称,这种主体力量是相对于政府、国家等主流政治力量而言的非官方公共力量;从概念的外延上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主体指的是一切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持续、快速而健康发展的社会力量或社会因素的总称,这种主体力量是相对于个体力量而言的。  相似文献   

3.
乡土本色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说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那是因为我考虑到从这基层上曾长出一层和乡土基层不完全  相似文献   

4.
余小茅 《教育研究》2012,(1):134-137
历史上,血脉和文脉将传统中国社会以家庭(家族)为基本单位的书香门第(书香世家)承传了两千余年。实践上,个人是建构书香中国的实践路径之起点,家庭是建构书香中国之实践基地,学校(社会)是建构书香中国之有力"抓手",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建构书香中国之终极指向。  相似文献   

5.
近代中国社会的巨变是全方位的,也是多层次的。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社会性质上,中国从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又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态中摆脱出来,成为享有完全主权、独立自主的国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在社会矛盾上,从原来的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前一矛盾成为中国社会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在革命性质和任务上,中国革命从旧式的农民革命进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肩负…  相似文献   

6.
刘祖云教授撰著的《从传统到现代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研究》一书于 1999年 12月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作者主持的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转型中的中国社会结构与社会流动研究”的最终成果之一。从社会学的基本概念或范畴出发 ,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进行多视角多层面的探讨 ,是该书的初步尝试和一大特色。该书共分 11部分 ,各部分题目依次是 :社会变迁、社会发展与社会转型 ;社会转型与社会开放 ;社会转型与社会分层 (上、下 ) ;社会转型与社会流动(上、下 ) ;社会转型与社会控制 (上、下 ) ;社会转型与社会组织 (上、下 )…  相似文献   

7.
法治视野中的市民社会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市民社会的内涵及其在法治运行过程中的基础性地位,对当代中国法治建设和向市民社会转型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法治建设的困境在于历史上市民社会的缺失和现实中市民社会的不成熟。积极培育中国的市民社会,构筑法治的深层社会根基,是中国法治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中期之前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动荡与兵荒马乱的社会。这种社会现实表现在老舍创作上,即写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入侵,更是写军阀间的混战,借以表现官僚们政治上的恶劣和生活上的糜烂,流露作者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怀和担忧。在老舍眼中,现代中国是个双重悲剧:一是变化的时代对美和善的毁灭;二是难以改变的现实的黑暗、丑恶和落后,这两种悲剧构成了老舍创作社会描写的基础和核心。  相似文献   

9.
在近现代中国的历史上,新文化运动的启蒙之声是响亮而又短暂的。它的功绩催动了中国社会历史的向前发展,它的不足却依然是今天中国社会生活中的一大缺憾。  相似文献   

10.
“家族”是《乡土中国》一书中至关重要的内容,过去的中国是一个以定居聚落与宗法礼治为纽带的传统的乡土社会,在这种线性垂直结构的传统社会里,其中的伦理行动和心理结构,在人类历史上并不多见。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体制,宗族制度是乡土社会数千年的基本形态,是中国乡土社会的独特产物,其核心是中国古代“家国天下”的思想。“家国天下”是“乡土中国”社会形态稳定发展的核心力量,是“乡土中国”社会结构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传统社会是宗法社会。家族在中国传统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是那么深广和明显,以至于不同学科的学者,尽管所受的学术训练有别,考察问题的角度和方法各异,但都殊途同归,注意到了家族制度在中国历史和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有学者指出,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缺乏任何‘警察’概念的疲软帝国",在这个疲软帝国的县以下,主要是靠家族的治理。一个聚族而居的家族,具有政治上的自治、经济上的自给自足、文  相似文献   

12.
陶行知作为一个具有改造近代中国远大抱负的教育家,他对近代中国的关注并不局限于教育领域,对近代中国社会经济改造问题也极为重视。经济的变革在陶行知整个社会改造主张中占相当的比重。创造富的社会,不造富的个人,是他为改造中国社会设定的经济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他提出要消除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外阻力,并提出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革的途径就是“在农业上安根、工商业上出头”。  相似文献   

13.
《中学生阅读》2007,(12):48-50
1.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上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政治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从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是我国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只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相似文献   

14.
本世纪三十年代,在我国政治思想战线上先后开展了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中国社会史问题和农村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这几次论战都是和当时的政治斗争形势密切相关的。尤其是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关系到中国革命的性质、道路、前途等根本问题。在这个问题上的斗争,是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之间尖锐斗争的一个方面。通过论战,使更多的人认识了中国共产党对中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社会契约有其独特性。笔者通过对传统契约概念的考察,揭示了传统契约兼有身份性和合意性的二重性结构,并进一步指出契约与国家法的关系及官方对待民间契约的态度。最后,笔者分析了中国传统社会语境下契约与社会秩序之间的关系,提出中国传统社会的秩序结构是由纵向上的身份社会和横向上的契约社会两个维度共同组成的。  相似文献   

16.
社会伦理是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之一.鸦片战争后,西学大量传入中国,对中国传统社会伦理形成强烈冲击.客观上也为社会伦理的进步带来契机.张鹤龄的<变法经纬公例论>可视为考察清末社会伦理观念变化的样本.  相似文献   

17.
李恩堂 《天中学刊》2011,26(6):128-130
教会学校是近代中国一支特殊的教育力量,在应对中国重大社会运动时有其特殊的举措,并且这些举措是对近代中国社会演变进程的一个侧面透视。在此意义上t探讨上海圣约翰大学应对中国五四运动的特殊举措及其变迁过程,我们可以“以小见大”,进而窥测教会学校在近代中国的社会地位以及中西教育理念的互动交融状况。  相似文献   

18.
古代中国的社会发展观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中国的社会发展观是发展观研究中的一个空白领域。古代中国的社会发展观在社会根本属性问题上认为“君权神授、天下王有”,在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上认为维护君王的天下大业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在社会发展模式问题上认为应构建一种以君王拥有绝对权力为特征的社会治理体系,同时采取“王”道和“霸”道两种相辅相成的方式,实现维护君王天下大业的目标。这种社会发展观在当时确保了人类社会发展前进所必需的秩序和稳定,具有积极的意义,但与之后的社会发展观相比,在许多方面都是非常落后的,尤其是其将社会主要注意力引导偏离了社会经济发展这个本应的第一位重要事情,从而直接导致了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缓慢和封建制度长期延存。  相似文献   

19.
近代化也称为现代化,是指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过程。近代中国的近代化主要包含三层含义:一是经济上的工业化:二是政治上的民主化;三是国家民族上的独立自主,此外还包括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方面的一系列变迁。  相似文献   

20.
社会心态是社会现实的一种折射,是社会发展的一盏信号灯,是反映个人和群体、个人和社会、个人和国家关系的一扇窗户。良好的社会心态是社会和谐发展、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条件。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国社会一个重要的特殊群体,其社会心态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心态总体上不容乐观,大学生社会心态存在的问题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并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