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介绍当前具有代表意义的智能双向表计技术、智能电器及插座技术、智能用电终端技术、智能用电信息管理系统技术及互动式用电技术,分析了各项用电技术的特点及在智能电网中所承担的重要功能。这些技术在当前的智能用电技术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可以预期智能用电技术将在未来得到极大的丰富与发展,在我国也逐渐得到广泛的应用,表现出很好的技术效果。  相似文献   

2.
《科技风》2016,(8)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我们迎来了新的发展时代。在电力营销中,智能电网的建设与应用为电力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电力营销逐渐向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支持下,传统的用电管理模式已经被全新的智能用电管理模式所替代,即:实现了电力营销的双向互动服务门户、个性化增值服务、实时电价交易等新的用电管理模式,智能电网技术在电力营销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将就我国智能电网技术在用电营销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智能用电技术是智能电网技术的一个重要子集,承担着用户与电网企业双向互动、改善用电水平、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等的重要作用。本文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对当前的智能用电技术及其关键技术系统作了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4.
智能用电体系建设要依托坚强智能电网和现代化管理理念,利用智能量测、高效控制、高速通信、储能等技术,实现电网与用户能量流、信息流、业务流实时互动,构建用户广泛参与的新型供用电模式,通过智能用电技术的家庭需求侧管理是利用家庭能效管理系统、家庭网关、智能插座等智能用电技术,结合电力需求侧响应的家庭空调负荷调控管理,能够提高供电效率、优化用电方式,在完成同样用电功能的情况下减少电量消耗和电力需求,从而缓解电力峰值压力,降低供用电成本,进而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用电需求,达到科学用电和节能减排目的,推动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5.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用电采集系统作为智能电网建设中的重要部分,所以基于用电采集系统发展的必要性,强化对用电采集系统关键技术的应用,作为新发展趋势中的关键技术,智能用电双向交互技术、三网融合采集技术以及移动作业、信息融合共享等技术作为用电采集系统发展的关键部分,强化对这些技术的应用分析对于用电采集系统发展应用有着非常必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科技风》2017,(22)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与此同时,人们对于各种用电的需求量也在不断的增加,在此种情况下,就需要我国的国家电网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并且进行不断的优化改革,以更好的满足人们的用电需求。通过在智能电网中应用继电保护技术,能够充分的将电网故障,电网系统进行有效隔离,从而避免大面积停电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继电保护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以及更好的满足人们对于智能电网发展运行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现代电网智能化发展越来越迅速,大量电力电子等非线性负荷投入为电网的负荷特性分析和预测带来了新的挑战。负荷特性体现出电网用电结构、用电模式等状况的优劣,而电力负荷预测可提供准确的需电量,是智能电网高效有序运行的基本条件和首要任务。首先分析了智能电网背景下电力负荷分析与预测技术的必要性,随后分析和总结了现有智能电网电力负荷分析与预测相关技术,为研究新形势下电网的负荷特性分析问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的进步,电网技术在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建设用电采集系统更是意义非凡,它对于促进电网的发展实现智能电网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用电采集系统我们可以实现在线的监测以及对用户一些使用信息的采集,这对于企业营销及时收集到所需要的用户信息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对于提高效率和推动智能电网的发展十分有利。下面我来具体谈谈自己对用电采集系统的建设与管理策略的拙见。  相似文献   

9.
现阶段由于社会的快速进步,也进一步加大用电过程中的需求量,我国在一定程度上属于用电大国,通过对智能电网建设进行全面的推进,对电力企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本文主要分析的就是如何在智能电网中更好的应用电力通信技术,进而提出以下内容。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电力企业供电系统的质量要求也日益提高,我国智能电网的发展正在逐步满足社会的生产生活需求。智能电网的应用是我国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不仅适应了国家电网的发展需求,而且推动了智能电网的建设。因此,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在低压侧的应用受到了社会的高度重视。本篇文章就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在低压侧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探究。  相似文献   

11.
居住区智能用电应用系统是智能用电小区监控与管理需要的系统总称。宽带无线综合业务系统基于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开展各类智能用电业务。在智能用电小区,通过用电信息采集、双向互动服务、小区配用电自动化、电动汽车有序充电、分布式电源运行控制、智能家居等技术综合应用,实现小区的智能化用电服务,实现电网与用户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双向互动。  相似文献   

12.
我国已经计划建设的智能电网给通信技术、节能技术和制造技术的发展以及相关技术的融合带来了革命性的推动力。智能电网对电力需求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目标。结合当前我国电力消费现状,分析了智能电网中智能电表如何适应并促进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通过电力需求侧管理技术的实施,进一步降低高峰负荷增长,提高用电效率最大限度节约资源,减少排放,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保证国家能源安全,建设能源节约型社会,保证我国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和高速性。  相似文献   

13.
智能电网是世界能源走向的一个风向标,随着世界上能源数量的不断的减少,势必会让智能电网在未来的数十年中有一个飞速的发展。智能电网是一个科技含量非常高的系统,不仅仅包括电力的生产环节,还包括电力的输送、变流、分配等各个环节。要是想为了智能电网会取得长足的发展,我们必须在每一个环节中做好。因为我们中国是一个用电大国,为了更好地满足多数人的需要,发展智能电网是我们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下文中会主要介绍一些智能电网的发展时代背景,还要分析一下智能电网在我们时代发展中会扮演的角色。以及为了更好的发展智能电网我们应该注重培养的技术。  相似文献   

14.
在高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有了很大的转变。各地区的用电需求不断增大,电网调控工作越来越重要,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技术在电网调控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智能电网调控技术支持系统具有多源、高维、异构、先验的特点,传统依靠人工经验的电网监控运行分析技术已经无法满足大电网智能化运行和集中调控的发展,借助大数据的优势对智能电网运行中的产生的信息进行高效汇集和智能挖掘分析,满足大电网集中调控和一体化运行的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15.
《科技风》2017,(19)
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在我国的电力事业的发展进程中具有转折性的意义。智能电网调度控制就是以特定的技术手段实现电网内的电力能源高效自动调度配置,一方面满足各地区居民用电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则采用智能化的技术理念进行安全调度。基于此,本文将对我国智能电网调度调控系统结构及其技术创新应用的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及其技术走向分析系统技术的发展趋势,以期能够促进我国电力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16.
刘全海 《科技风》2012,(23):224
我国已经计划建设的智能电网给通信技术、节能技术和制造技术的发展以及相关技术的融合带来了革命性的推动力。智能电网对电力需求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目标。结合当前我国电力消费现状,分析了智能电网中智能电表如何适应并促进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通过电力需求侧管理技术的实施,进一步降低高峰负荷增长,提高用电效率,最大限度节约资源,减少排放,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保证国家能源安全,建设能源节约型社会,保证我国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和高速性。  相似文献   

17.
《科技风》2020,(8)
电力系统对我国社会发展起到了较为重要的影响作用,为促进电力系统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分组传送技术在智能配用电通信网中的作用,以此提高电网运行的稳定性,使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我国人民及社会发展。鉴于此,本文就针对分组传送技术进行简单介绍,探究分组传送技术在智能配用电通信网中的应用,希望能为电力行业的发展提供有利依据。  相似文献   

18.
《科技风》2017,(16)
伴随社会经济发展,智能电网也得到了发展。智能电网包含了发电、输电、变电、配电以及用电等诸多环节,电量采集是重要环节之一,因此需要予以重视。本文从智能电网环境下的电量采集系统主站、远方终端两方面进行分析,期望对智能电网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越来越需要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电力质量,智能用电正悄然兴起。智能用电是组成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重要支柱之一,是实现坚强智能电网各项功能的基础核物理载体,依照现代化管理模式,更大程度地满足用户对电力的需求,对社会生活、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胡强 《中国科技纵横》2013,(20):107-107
智能电网的最主要特征是:兼容性、集成性、优化且具有经济性。并且建设智能电网需要实现需方响应,系统和用户的双向互动,而不单单是那些传统电网和特定系统的升缨和改造。因此,我们需要先进的传感通信技术、分析和辅助决策技术、高级量测技术以及可视化技术等作为其保证。智能用电是我国坚强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着电网建设、节能环保和电能质量管理等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