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毁灭”的目的是为了能引起审美主体的悲痛、哀苦等情绪,产生悲剧美,从而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辩别真善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中学阶段的青少年,由于时代、经历和思维方式的隔膜,对美的理解和鉴赏还没有上升到理性的高度。造成这种审美偏向的原因很多,既有思想教育的问题,又有情感体验的问题,也有对美的认识问题。因而对客观存在的各种美还需要通过具体的形象来揭示其实质。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悲剧”作品的赏析中陶冶性情、锻造“人格”、感受“悲剧”作品的情感美,是教师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一、丰富学生情感,正确认识“悲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欣赏的主体,教师要采用各种教育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将美毁灭给人看。”那么,生态环境史上的悲剧是什么呢? 生态环境史上的悲剧就是人类向大自然任意索取和盲目引进! 生物学家早就忠告人们,不论什么生物,它们在地球上生存,必须和周围的生态环境保持平衡。破坏了平衡,就会酿成骇人听闻的悲剧。  相似文献   

4.
《项羽之死》一课的讲授以历史叙事和审美叙事为抓手,主要从“初识悲剧美”切入,继而通过解读文本让学生“感受悲剧美”,最后经由合作探究“升华悲剧美”,一步步引导学生从审美的角度去体验文字带给我们的情感冲击,让学生明白“真正的悲剧艺术效果:既令人悲伤,又令人振奋,既给人痛感,又给人快感,从而使人们化悲痛为力量,获得灵魂的净化、精神的提升,以及超常的审美愉悦”.  相似文献   

5.
悲剧美辨析     
<正>在我国现有的美学教科书和美学论著中、一般都认为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美的审美实质就是崇高。如王朝闻主编《美学概论》中说:“悲剧通过丑对美的暂时压倒,却强烈地展示了美的最终的和必然的胜利。这种悲剧的审美特性实质上是一种崇高美。”高尔太在《论美》一书中说:“悲、或悲剧性,作为一个美学范畴,不等于这两个词通常所意味的悲哀,悲惨,失败与死亡。它的价值恰恰在于表现出人对这种失败与死亡的抗议与斗争。唯其如此,悲剧才同时显得崇高与雄伟。”在韦小坚等人著的《悲剧心理学》中也这样写  相似文献   

6.
《俄狄浦斯王》著名的“因果倒置”叙事法曾让亚里士多德叹为“十全十美的悲剧”,其实,不仅其结构,它的主题和突出的悲剧行动也都可以冠上“十全十美”这个形容词。本文就此深入地从主题、结构和悲剧行动入手,从情感的角度来阐析它如何引起人们的“怜悯和同情”,净化人们的思想的。  相似文献   

7.
《桥》作为废名的代表作之一,是典型的诗化小说,文风清丽,意境优美,具有很高的文学与美学价值。但细品此文,不难发现在“美”的背后隐含着一些“悲剧色彩”。这种悲剧是主人公含蓄隐忍的情感,是作者无可奈何的心境,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唯美,是一种与世隔绝的沧桑感。本文结合作者生平经历,采用作品中人物与现实中人物对比的方法,从景物悲剧美、人物悲剧美两方面探讨《桥》的悲剧美,挖掘其深层次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8.
拉康以亚里士多德《诗学》中关于悲剧的净化作用为出发点对古希腊悲剧,尤其是对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进行了解读分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悲剧理论。他认为,安提戈涅的美与崇高是产生悲剧效果的基础,而她在悲剧中拟人化的疯狂冲动(Ate即“迷恋”)对观众读具有净化作用。本目的是通过代表国家法律的克瑞翁和代表神赋予神圣职责的安提戈涅的冲突。分析安提戈涅对Ate的超越而产生的净化过程。  相似文献   

9.
如果说悲剧就是把美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那么曹雪芹就是一位创造了美,同时又含泪毁灭她的悲剧大师。他在《红楼梦》开卷第一回就意味深长地告诉我们这部书写的是“满纸荒唐言”,掬的是“一把辛酸泪”。而在第五回“太虚幻境”中的茶名取作“千红一窟(哭”),酒名取作“万艳同怀(悲)”,更是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他将以封建时代的众多女子不幸的命运为审美对象,描绘出她们的喜怒哀乐和人生悲剧。 在曹雪芹的笔下,封建宗法制度不但扼杀了宝玉和黛玉的爱情,而且扼杀了众多下层奴婢的爱情与生命。其中最无辜而被扼杀得最惨烈的就是贾…  相似文献   

10.
悲剧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的理论真正奠定了悲剧理论基础,他不仅指出了悲剧对于人的灵魂的净化作用,而且抓住了人们在欣赏悲剧时所经历的由消极情感(怜悯和恐惧)到积极情感(缓和与崇高)的转化过程。在原始的图腾崇拜中,初民情感活动的流变轨迹与悲剧艺术的审美心理十分相似,人类早期萌发的悲剧情感,可以说在原始初民的图腾崇拜中就有充分的显现。  相似文献   

11.
熊康 《儿童音乐》2016,(3):51-53
音乐教育就是美的教育.高中音乐教学尤其注重把音乐的美导入每个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在赏析世界不同音乐风格的同时,领略到音乐的优美、壮美、崇高美、欢乐美、悲剧美和喜剧美.其中,悲剧美作为美学的基本范畴之一,在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和悲剧性的艺术美中表现对美的肯定.而音乐的悲剧美作为整个艺术悲剧美重要的组成部分,把现实生活中的悲剧从情感体验的角度加以集中、浓缩,以音乐所特有的表情效果,使人们在苍凉悲愤或慷慨激昂的感受中,获得音乐美的体验.  相似文献   

12.
悲剧作为一种审美形态,不仅仅指主人公的不幸遭遇引发人的悲哀同情,更重要的是让人们在有价值的事物的冲突、毁灭中,体会到斗争的勇气和追求理想的力量,从而感受到美的内涵,引起情感的激荡和思想的振奋。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对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为的模仿;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卡塔西斯(拉丁文katharsis的音译,净化、宣泄的意思)。"  相似文献   

13.
悲剧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的理论真正奠定了悲剧理论基础,他不仅指出了悲剧对于人的灵魂的净化作用,而且抓住了人们在欣赏悲剧时所经历的由消极情感(怜悯和恐惧)到积极情感(缓和与崇高)的转化过程.在原始的图腾崇拜中,初民情感活动的流变轨迹与悲剧艺术的审美心理十分相似,人类早期萌发的悲剧情感,可以说在原始初民的图腾崇拜中就有充分的显现.  相似文献   

14.
中西悲剧毁灭都是正义战胜邪恶,这就是美。只不过这种美,中西悲剧的表现各自不同而已。中国悲剧表现在外在的正义力量战胜邪恶势力的过程中,西方悲剧则表现在内在的人性善战胜人性恶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5.
章琴 《考试周刊》2013,(71):19-19
文章从《伤逝》中子君形象入手,从爱情中寻找“悲剧美”,从性格中分析“悲剧美”.从作品中总结“悲剧美”。子君形象,为鲁迅关于“悲剧”的定义作了形象的注释。在表现有价值的生命被毁灭的同时,描写比死亡更厉害的人物心灵的受残害。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旧制度吃人的本质,深刻表现了子君被摧残、被吞噬、被毁灭的过程。使子君形象呈现出了强烈浓重的悲剧美感色彩。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就李贺诗歌悲剧意识的审美从五方面进行了分析:以“病”为美、以“悲”为美、以“寒”为美、以“丑”为美、以“怪”为美。以此看出,李贺诗歌诉说的是一种与世抗争又无力抗争的现实,诗歌所透射出来的,恰是诗人内心强烈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17.
亚里斯多德被称为欧洲美学思想的奠基人。其重要贡献之一,就是对古希腊时期的悲剧创作活动进行了分析和概括,提出了自己的悲剧理论,并从分析悲剧效果、悲剧对观众的心理影响出发,提出了“净化”说。认为悲剧正是借怜悯和恐惧之情,使过强或过弱的偏颇情感趋于正常,从而使人产生“轻松舒畅”的快感。这种以悲为美的观念对西方悲剧理论影响很大,从亚氏开始,到文艺复兴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直至黑格尔及当代文艺思潮,一直占据着西方理论领域、指导着创作实践。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人从不同的时代、特有的立场出发,对悲剧理论进行了补充和发展,如  相似文献   

18.
《俄狄浦斯王》著名的“因果倒置”叙事法曾让亚里士多德叹为“十全十美的悲剧”。其实,不仅其结构,它的主题和突出的悲剧行动也都可以冠上“十全十美”这个形容词。本文就此深入地从主题、结构和悲剧行动入手.从情感的角度来阐析它如何引起人们的“怜悯和同情”,净化人们的思想的。  相似文献   

19.
以索福克勒斯的剧本《俄狄浦斯王》为例,分别对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到的“悲剧人格”、“悲剧性感情”在定义中的表达提出质疑,并以为Katharsis的(中文)译义其一宣泄,针对情感过于强烈的观点而言;其二是陶冶(净化)针对情感过弱的观点而言。  相似文献   

20.
重视悲剧人物的审美教育对于学生提高欣赏水平、理解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题都是很有帮助的。对学生进行悲剧人物美感教育,首先要使学生明白悲剧人物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给人一种强烈的道德震撼,振奋人们的精神,鼓舞人们前进,而不是使人悲观失望。亚里斯多德说:“悲剧总是模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好的人。”①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过,悲剧是人的伟大的痛苦或伟大人物的死亡,悲剧人物往往是具有崇高品质的英雄人物。当然,要让学生明白,悲剧人物不一定都是英雄人物,但一般都是正面人物,或是遭受欺压的被损害的具有正面素质的小人物。具有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