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孔子把“从心所欲,不踰矩”作为人的最高境界。“从心所欲”即内在的“仁”。“不踰矩”即外在的“礼”。文章论述了“仁”与“礼”之间内转与外推的关系,其内在的“仁”与外在的“礼”是可互相建构,互相转换的。“仁”的实现要“礼”的约束,外在的“礼”在一定的时间后会内化为“仁”,这是一个循环圈,由“仁”外推为“礼”,由“礼”内化为“仁”,循环往复,完成其理论的建构。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越来越爱生气了。心情不好就生气,办事不顺就生气,遇到问题就生气.为一点极小的事生一场极大的气。而更可怕的是,一生气就以愤怒甚至暴力的方式来表达,伤及无辜。一向以“温良恭俭让”为美德的中国人。为什么变成这样了?在我看来,中国人的“气”,来自转型期社会人们内在的急迫和不安全感。  相似文献   

3.
“确证”是当代英关知识论研究的中心问题域,围绕该问题,形成了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两大主流学派。近年来,内、外在主义之争成为当代知识论研究的焦点。内在主义强调,信念的确证在于认知主体对确证者的内在把握;外在主义主张,信念的确证主要在于信念与外在世界的内在关联。从论争的缘起、过程,趋势等三个方面对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的论争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4.
庆俊生 《现代语文》2014,(12):58-60
中国古代的诗论家往往借助《周易》在哲学思想探讨上的“言、象、意”的表达来解说诗歌文本的阅读层次,并进而类推到小说文本的阅读。黑格尔从“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角度区分出艺术作品的两个层面:一是“直接呈现给我们的东西”,即“外在形状”;二是“灌注生气于外在形状的意蕴”,即“一种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1]波兰现象学派哲学家英加登又提出了文本的四层次构成论:语音、意群、图式化外观和“在句子投射的意象事态中描绘的客体层次”。[2]中国艺术学院的李荣启教授在其《文学语言学》一书中从文学语言的结构与特征的角度,认为可将文学文本“由表及里”分为三个层次:语言符号层、文学形象层和审美意蕴层。[3]笔者根据小说类文学文本的特点和汉语思维方式的特性,以及中学语文的教学实际,认为小说类文学文本的阅读教学可以由浅入深的从文学形象、语言符号、审美/人性层次和生命体验等四个层次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5.
论发展性教学主体参与的机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主体参与的机制由外在机制和内在机制两个方面构成。主体参与的外在机制是指主体参与发生、发展的行为层面的运作机理。“教学沟通——教学对话——教学互动——教学吸引子”是主体参与的外在机制。主体参与的内在机制是指主体参与发生、发展的心理层面的运作机理。层次性需要是主体参与内在机制的动力性环节 ,教学理解是主体参与内在机制的方向性环节  相似文献   

6.
以孔子、孟子、荀子和朱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形象塑造思想,它强调内在道德为外在形象之本、内外兼修、表里一致;外在形象要“正”、“充盈”、“重”、“严”、“威”;其途径为由内到外、自然天成、逐级升高,最后止于至善。高校教育者和大学生应该借鉴,要注意塑造方法和途径的合理性、突出“内在美”第一,以庄重形象来矫正轻浮之倾向。  相似文献   

7.
司法判决是联系公民和法律的桥梁,公民通过司法判决来认识法律。提高司法艺术,坚持司法公正,将法律的要求通过司法判决完整地展现给公民,实现“内在观点”与“外在观点”的统一,法律就不是仅仅从外在观点来看的不具有确定性的“预测论”,而是从内在观点来看的具有确定性的“义务论”,如此才能建立公民和法律之间稳定的“熟人关系”,法律权威在这种“熟人关系”中才有牢固的根基。  相似文献   

8.
小学数学知识结构,是指小学数学四大内容领域中,“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的各自内在关系与相互关系(内在结构),以及与其他学科和社会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外在结构);“综合与实践”则应充分体现内在结构与外在结构的有机融合。学习结构是指上述知识结构尤其是其层次或主题甚至“单元”知识结构的学习轨迹。教学结构是指知识结构与相应学习结构之间的适配关系。小学数学教学应把握好其知识结构、学习结构和教学结构及其之间的结构关系。  相似文献   

9.
“雕”与“琢”是外在的一种修饰,教学设计更重要的是要关注本身的修为,触及内在的本质,从“自然”走向“深刻”.  相似文献   

10.
运用学科分析方法,从学科评价的“内在建制”和“外在建制”两个维度,系统揭示了中国教育地理学科发展现状。通过分析发现,目前中国教育地理学仍是一门内在建制“拓殖孱弱”、外在建制“势孤力寡”的新兴交叉学科。对此,应从加强中国教育地理学研究、着力推进学科人才队伍建设、深化专业建设和学生培养、开办学术期刊和组建学者社团等方面,进一步推进中国教育地理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1.
“诚”和“信”表征着内与外两层不同的意蕴,二者结合构成了一种平衡,即内在道德品质和外在道德要求的平衡。个体应该将内在的信念与外在的要求经过反思而形成自己立身处世的原则。“诚”、“信”的平衡过程,是我们个体道德品质内求诸己,由内及外,由外塑内,内外交织相互转换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2.
对《圣经》经文的引用、“犯罪——宽恕”情节模式的效仿以及“迷羊”母题的模写是《大地雅歌》在外在形式上的表现,而对《圣经》文化精神内涵的表现则是小说的内在主题,无论从外在形式还是内在精神来看,《圣经》对范稳小说《大地雅歌》的影响都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3.
学术自由的实现与现代大学制度的建构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学术自由的实现既包括“外在自由”的实现又包括“内心自由”的实现 ,故学术自由的实现有内外两种尺度 :外在的尺度主要体现为保障学术自由的政策法规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完善 ,内在的尺度则表现为学术自由作为一种理念在多大程度上得到认同。学术自由的实现与现代大学制度的建构密切相关。我国建构现代大学制度 ,既要完善旨在保护学术自由的外在制度 ,又要培育以学术自由精神为核心的内在制度  相似文献   

14.
先秦儒家人格教育不断地实践着人性化与社会化相统一的理论信条。人性化以砥砺“品性”为目的(内在的);社会化则以修塑“人格”为宗旨(外在的);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先秦儒家理想人格的塑造就是循着外在的环境熏陶和教育影响以及内在的修身养性和躬行践履两大路径展开的。  相似文献   

15.
——“科学是科幻艺术内在的吸引力;幻想是科幻艺术外在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学科的内涵,认为学科是内在观念建制和外在社会建制的统一体。指出建设研究生教育学应该走“由外而内”的路线,在其内在观念建制还没有成熟的时候先建立外在社会建制,从而加快内在观念建制成长发展的步伐。认为建设研究生教育学,应扩大和加强学科外在社会建制的建设,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重新定位学科内在观念建制的建设方向。  相似文献   

17.
一、关于德育的概念 在讲“德育”之前,笔者想先谈谈对“道德”的理解。有人说道德即规范,指外在于人的知识;有人说道德即德行,指内在于人的品德、品质(包括知、情、意、行等方面)。笔者认为要理解“道德”,首先得溯本追源,“道”本义为“道路”,引申为规律和规则,指外在规范,是未转化为个体内在心理的社会规范;“德”本义为“得”,引申为“品德”“道德品质”,指内在规范,是已经转化为个体内在心理的社会规范。因此,所谓“道德”,是上述两方面的结合,它既包括外在于人的社会规范,也包括已经内化于人的德行。  相似文献   

18.
写议论文章,人们一向重视文章的结构布局,刘勰曾说:“论者,伦也。”“伦”是有条理的意思。章太炎也说:“论者,古但作仑。比竹成册,各就次第是之谓仑。”意思是写议论文结构必须严谨,它就如同排列竹简编成书册,必须依照它自身的先后顺序一样。这里揭示了议论文外在和内在的两个作用;外在上,它展示着文章的整体面貌;内在上,它形象地反映着推  相似文献   

19.
良好的教师职业形象是一种价值无法估量的资源。教师良好形象的塑造,能较大程度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教师个人职业形象的塑造和管理主要表现在:外在形象的塑造和内在素质的提高。也只有通过外在形象的塑造和内在素质的提高,在趋向“关”的角度上的结合,教师才能不仅仅作为教师,也作为“人”,对学生、学校、社会和国家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现代教师形象设计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舒浩珍 《教育探索》2006,(9):103-105
教师对于21世纪的教育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良好形象的设计,能较大程度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教师良好形象的设计主要表现在:外在形象的设计和内在素质的提高。也只有通过外在形象的设计和内在素质的提高在趋向“美”的角度上的结合,教师才能不仅仅作为教师,也作为“人”,对学生、学校、社会和国家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