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港 《语文知识》2003,(5):50-50
柳宗元的五言绝句《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小诗之所以能够传唱千年而不觉乏味,就是因为作者诗法的高妙。这首诗最为让人叫绝的是在短短的20个字中,竟然巧妙地使用了五组对比。  相似文献   

2.
讲完《湖心亭看雪》,我在幻灯片上打出这样一首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学生朗读) 师:课文附录了柳宗元的一首诗——《江雪》,假如时空可以穿越,让张岱与柳宗元在湖心亭相遇,张岱会和柳宗元成为知交吗? 生:我觉得会的,因为两入有很多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3.
“吴中四杰”之一的初唐诗人张若虚,仅存诗二首(收在《全唐诗》中),但他却因一首咏月诗《春江花月夜》而流芳千古。闻一多先生盛赞此诗“以孤篇压倒全唐”,是“诗中的诗,高峰上的高峰”。自古以来,中国诗人对“明月”之咏叹一直婉啭于神州大地,从《诗经》中的“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诗经·陈风·月出》),  相似文献   

4.
美文采撷路曼曼其修远兮①,吾将上下而求索。———《楚辞·离骚》出不入兮往不反②,平原忽兮路超远。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③。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④,魂魄毅兮为鬼雄⑤。———《楚辞·国殇》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⑥,冠切云之崔嵬⑦。被⑧明月兮珮宝璐。世溷浊⑨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驾青虬兮骖白螭⑩,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楚辞·涉江》注释:①〔曼曼〕同“漫漫”。〔修〕长。②〔入〕回来。〔反〕同“返”。③〔惩…  相似文献   

5.
文本解读 《江雪》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江雪》描绘了一幅寄兴高洁、寓意丰富的寒江独钓图。诗的前两句描写雪景,后两句刻画渔翁,创造了一个清绝、寒绝、独绝的艺术境界,表现了诗人孤傲高洁的品格和不屈的精神。  相似文献   

6.
简析《江雪》蒋宜惠万籁俱寂,一个披蓑戴笠的老渔翁,冒雪在江面上独自垂钓──便是《江雪》这首诗所展现的意境。作者精心描绘这样一幅画面,要告诉人们什么呢?这首诗是柳宗元贬官永州时写的,政治上的失意,世事中的坎坷,使他的精神受到沉重的打击。于是,他勾勒出一...  相似文献   

7.
父亲的盆景     
父亲的山水盆景取意唐诗名句为多。“寒江独钓”便是一例。那真是柳宗元《江雪》一诗的写照。所用山石都是淡白色的,因而便有了空山风雪的静峭。独钓的老翁呢?自然是置孤舟于千山万径之间了。实在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微妙。  相似文献   

8.
“惩”     
《国殇》有“首身离兮心不惩”句,课本把“惩”注释为“惩创”、伤损”,把这句解释为“首身分离,斗志依然不屈”。我认为,这一解释不够恰当,《说文》云:“惩,(乂心)  相似文献   

9.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是《赤壁赋》里的名句。如何理解?课本这样解释:“朗诵‘明月’诗里‘窈窕’这一章。明月之诗,指《诗经·陈风·月出》。这首诗的第一章,有‘舒窈纠兮’一语(古时‘窈纠’与‘窈窕’音相近),所以称为‘窈窕之章’。”意思很清楚,“明月之诗”就是指《陈风·月出》,“窈窕之章”是指“舒窈纠兮”那一章。吴小如先生在《读苏轼〈赤壁赋〉》中亦作如此解。吴先生在文中说:“此处写月未出而先用《诗经·陈风·月出》作引子,‘诵明月之诗’两句是互文见义,但有时这种互文见义的句子是不能前后互换的。因为‘窈窕之章’…  相似文献   

10.
《江雪》和《江上渔者》这两首诗的体裁相同,都是押仄声的五言绝句,前者押入声屑韵,后者押上声纸韵。这两首诗的题材也相似,都是以描述渔者(翁)来表现主题的。然而审美意境和情趣却迥然不同。《江雪》展现的画面是:天寒地冻,大雪纷飞,群山鸟影尽失,道路人迹杳然;小舟上,一个披蓑衣戴斗笠的渔翁正在江心垂钓。诗中的“千”、“万”与“孤”、“独”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绝”、“灭”之后的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